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古石器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 7000 年以前,珠峰这一带就存在人类活动。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西藏境内发现了旧石器遗存,包括珠峰脚下的几处:定日的苏热、吉隆的哈东淌和却得淌、聂拉木的亚来和羊圈。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面积介于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一种史前文化遗存。在距珠峰不远的定日县岗嘎乡苏热山南麓,聂拉木县北部的亚来、羊圈,吉隆县的措戳龙湖畔,先后发现有大量细石器和灰烬层。

1966 年至 1968 年,在距西藏定日县城协格尔镇东南 10 千米、海拔 4500 米的苏热山南坡第二阶地上,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出土石器制品 40 件,原料主要是片磨岩,也有一定数量的石英砂岩及少量的石英岩。石片的台面较小,呈三角形或月牙形,石片角平均116°。石器 15 件,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刮削器 13 件;单刃 6 件、复刃 7 件;尖状器 2 件,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苏热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大约距今 5 万年。

定日苏热山

吉隆县的哈东淌遗址和却得淌遗址,都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从遗址中石器的数量和打造的精美程度看,日喀则地区的古人类过着游猎采撷的生活,正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向晚期过渡。位于吉隆县宗嘎镇哈东沟的哈东淌遗址,标本采集范围约 2000 平方米,采集砍砸器、砍斫器、刮削器等旧石器标本近百件,原料绝大部分为黑色板岩,均由扁平砾石加工而成。位于吉隆县宗嘎镇北侧的却得淌遗址,标本采集范围约 1000 平方米。采集标本共 11 件,种类包括刮削器、切割器、砍器等。石器多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不见石片石器。其原料绝大部分为砾石,岩性为黑色板岩、青灰色花岗岩及火成岩。这两个地点采集到的石器标本器形较大,有不少接近或超过 10 厘米。1990 年 6 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吉隆雅鲁藏布江东岸第二级阶地,发现两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旧石器与石制品 80 余件,石器多为砾石工具,种类有刮削器、砍砸器等。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1966 年 7~8 月,中国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考察队在西藏聂拉木发现了两个石器地点。第一个地点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聂拉木县亚来村南约 1.5 千米处,在中尼公路和波曲河的东侧,海拔约 4300 米,波曲河第一级阶地上,全新世石灰华堆积形成南北长约 2 千米、东西宽数百米、厚约 2 米的石灰华壳。在顶层石灰华中,发现石器 1 件,另在地表捡到26 件,共 27 件。标本大部分是细石器,计石核 6 件、小石叶 12 件、石片 8 件、石器 1 件,原料为隧石、玉髓、水晶等。大致属于中石器时代或稍晚。亚来村石器绝大部分属细石器系统,并且是比较成熟的细石器,同时有一些较大的打制石片石器,推测属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据此判断,在距今约 7000 年前,亚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第二个地点位于聂聂雄拉冰碛平台北侧,羊圈(现第九道班)东南约 1 千米,在朗弄曲河左侧阶地上,海拔约 4900 米。捡到石器 3 件,原料为隧石。石核 1 件,系利用一厚石片,在其劈裂面上剥落石片,留下一个小石片疤痕。石片 1件,小而薄,呈三角形叶片状。石器 1 件,由一小石片制成,两侧边缘都有垂直错向加工的痕迹。 W11Pp/AbWqwSyBBmv+d+IvqI5hZUbblgAzd77xlwuolzza11D1d+VX/hrBWAhn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