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飞翔在仞峰万巅

2010 年 10 月至 2012 年 10 月,受西藏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委托,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考察队,对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而广泛的野外考察,并针对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做了专题调查。根据 2010 年中国科学考察队的调查,记录了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将近400 种鸟类。

珠峰保护区的鸟类,主要集中于雀形目(鸫科、画眉科、莺科)、雁形目(鸭科)、隼形目(鹰科)、鸻形目(鸻科、鹬科)及䴕形目(啄木鸟科)。

珠峰保护区内,留鸟和夏候鸟占主导地位。其中,黑颈鹤、藏雪鸡、高原山鹑、红胸角雉、灰腹角雉、棕尾虹雉、黑鹇、西藏毛腿沙鸡、长嘴百灵、地山雀、棕腹林鸲、鸲岩鹨、锈红腹旋木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棕颈雪雀、棕背雪雀、玫红眉朱雀、红头灰雀等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喜马拉雅山脉是它们分布的最南缘。

这次实地调查,野外共记录鸟类 18 目 54 科 281 种,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共计 18 目 62 科 390 种,占西藏自治区已知鸟类种数 473 种的82.5%。其中,繁殖鸟共 13 目 50 科 326 种,留鸟和夏候鸟占主导地位,分别为 232 种和 97 种;旅鸟次之为 60 种;冬候鸟最少,为 24 种。部分鸟类兼具两种居留型。

珠峰保护区北坡分布有鸟类 13 目 31 科 115 种,南坡分布有鸟类 14目 54 科 326 种,后者物种数明显高于前者。北坡留鸟、夏候鸟及旅鸟基本相当,分别为 42 种、36 种及 40 种,冬候鸟 13 种。南坡留鸟最多,达 122 种,夏候鸟 77 种、旅鸟 25 种、冬候鸟 12 种。北坡以雁形目和鸻形目物种居多,而南坡物种组成复杂,雀形目鸟类占总数的 60%以上。

在 326 种繁殖鸟中,东洋界物种数最多,为 172 种;古北界物种数次之,为 113 种;广布种最少,为 41 种。在繁殖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52.7%、34.7%及 12.6%。

珠峰保护区南、北坡繁殖鸟的古北界及东洋界物种数比例差异明显。古北界物种在北坡占优势,有 55 种,为北坡物种数的 71.4%。东洋界物种在南坡占优势,有 168 种,为南坡物种数的 56.8%。

鸟翔巅峰

珠峰保护区南、北坡繁殖鸟东洋种、古北种和广布种的垂直分布模式差异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种种数持续下降,至海拔4800~5500 米,已无东洋种分布。古北种物种数分布曲线呈“钟”字形,广布种曲线平缓,且两者物种数均于海拔 3100~4000 米达到最大值。东洋种和古北种种数于海拔 3100~4000 米基本持平,分别为 69 种和 67 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种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古北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于海拔 4800~5500 米达到最高值,为 83.3%;广布种在海拔4000~4800 米达到比例最大值。

随着海拔的上升,繁殖鸟物种数于海拔 2500~3100 米达到最大值,为 185 种,留鸟和夏候鸟分别为 133 种和 52 种,于海拔 4800~5500 米达到最小值,为 24 种,留鸟和夏候鸟物种数分别为 20 种和 4 种。

研究发现珠峰保护区内有旅鸟 60 种,据此推测珠峰地区,甚至更广阔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沟谷,均为我国西部鸟类迁徙通道。

珠峰地区鸟类,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通过南、北坡鸟类物种对比结果显示,珠峰保护区南坡物种远比北坡丰富,并且珍稀、保护物种也较多。南北坡物种的差异,与南、北坡生态环境及气候的巨大差异有关。北坡垂直差异较小、生态环境简单和严酷的气候条件,应是造成物种相对贫乏的主要因素。

珠峰地区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物种有玉带海雕、白尾海雕、金雕、胡兀鹫、红胸角雉、灰腹角雉、棕尾虹雉和黑颈鹤等。属濒危等级的有猎隼;属近危等级的有秃鹫、白尾海雕、白眼潜鸭、红腹角雉、红胸角雉、长嘴剑鸻、黄腰响蜜䴕、灰头鸫等。

珠峰鸟类的群落结构与栖息地的气候、地形、地势及相关的植被类型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鸟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根据保护区内鸟类的分布、植被状况和地形气候特点,大致上可将保护区的鸟类群落划分为北坡和南坡两大群落以及六种生态类型。北坡:荒漠、湿地—农田;南坡: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珠峰保护区鸟类中,古北界鸟类约占 46%;东洋界鸟类约占 38%;广布种约占 16%。

距樟木镇约 18 千米的德庆堂台地,在一片向阳的开阔山谷,飞翔着堪称世界上最漂亮的小鸟——火尾太阳鸟。火尾太阳鸟(学名:Aetho pyga ignicauda),为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是垂直迁移的候鸟,分布于印度至缅甸以及中国西南及西藏南部的亚高山针叶林至林线的林间空地,主要生活于海拔 2000~3000 米间的山地、沟谷或者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开花灌丛中。火尾太阳鸟是肉食类鸟类,颜色鲜艳,通常一只成年火尾太阳鸟身上有 4 种颜色的羽毛。

喜马拉雅山脉的火尾太阳鸟

一些天生异禀的鸟类,具备了挑战珠穆朗玛峰的能力。

1973 年,曾有一只兀鹫在科特迪瓦约 11278 米的高空,与一架飞机相撞。万米翱翔,意味着有些鸟儿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大雁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飞行高度为 9000 米,它们可以在万米的高空翱翔。棕头雁、大天鹅、高山兀鹫、蓑羽鹤,都是飞得极高的鸟类。它们都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天鹅是一种候鸟,冬天为了寻找食物而结队向南方迁徙。飞翔的天鹅长颈平直,微微上扬,双翼优雅地扇动,每年定期以 9144 米的高度飞越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之一。有人甚至说,天鹅能在 17000 米的高空飞翔。1960 年和 1975 年,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在这座世界最高峰上,登山队员们亲眼看到喜马拉雅兀鹫在天空中飞翔。喜马拉雅兀鹫是典型的高原鸟类,中国体形最大的一种猛禽,被藏族人尊为“神鹰”。

喜马拉雅兀鹫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鸟儿来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飞越珠穆朗玛峰,进行着地球上最伟大、最艰难的飞翔。飞越珠峰,它们要面对的是最险峻的峰峦、最复杂的冰川积雪、最恶劣的气候环境,甚至还有最强大的天敌。对于很多鸟儿来说,以坚强的翅膀,向世界之巅发起冲锋,这是它们一生中的第一次飞越,也可能是最后一次飞越。顽强而团结的鸟群团队,队形整齐,逆风而行,毫不畏惧地向上、向前飞翔,面对这世界上最高的冰山雪峰,以它们小小的身躯、振翅的节奏,在珠穆朗玛峰奏响了生命的凯歌。

一位新西兰的登山爱好者乔治·罗威(George Lowe)说,他曾在珠穆朗玛峰的山顶见到过飞行的大雁。斑头雁是大雁的一种,已经让生物学家们着迷了数十年。它们的生理极限让科学家们感觉不可思议,在它们飞行的海拔高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的 10%。斑头雁为什么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这主要是因为与其他鸟类相比,它们体内的红细胞与氧结合的速度很快,可以承受仅有海平面上 30%的氧气浓度,它们的血红蛋白的α亚基发生变异,导致它们的血红蛋白可以迅速地与氧结合,这是对高原生活的一种适应。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的研究团队,借助全球定位系统记录下一只斑头雁在 2.4 万英尺高空飞行的数据。研究人员在蒙古中部捕获了 7 只斑头雁,并借助植入式追踪器同时测量了它们的加速度、体温和心率,计算出它们的能量损耗,并追踪到斑头雁的“过山车式飞行模式”。

蓑羽鹤(学名:Anthropoidesvirgo),体长 68~92 厘米,是最小的鹤类。因为身体大部分呈蓝灰色,头、颈、胸部为黑色,眼后有一簇白色的细羽向后延伸,鸟羽的茎状部分中空透明,成须状,延伸到头部两侧,胸部有长长下垂的特殊羽饰,颊部两侧各生有一丛白色长羽,蓬松分垂,状若披发,故称蓑羽鹤。蓑羽鹤拥有一双修长笔直的腿以及长长的嘴、颈。雌雄蓑羽鹤的区别不大,但从眼睛可以轻易辨别:雄鹤的虹膜是红色的,而雌鹤是橘黄色。由于天灾、天敌、疾病以及艰苦的迁徙,蓑羽鹤的寿命只有其他鹤的一半左右,约为 20 年。

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蓑羽鹤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蓑羽鹤在珠穆朗玛峰进行着地球上最艰难的迁徙,它们用自己娇小的身躯,为了生存,挑战着世界的最高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鸟类专家奇威格和他的助手,耗资千万美元,历经两年时间,从亚欧大陆中部和中国东北部广大地区,见证了蓑羽鹤万里大飞越。英国BBC据此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地球》,记录了蓑羽鹤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壮观景象。经历了寒冷、暴风雪和金雕的猎杀,鹤群中会有四分之一的成员没能回到南方。据科学家估计,每年大约有 5 万只蓑羽鹤飞越珠峰,按这个比例,至少有 1 万只蓑羽鹤丧命在珠峰脚下,它们有的被冻死,有的在飞翔中体力不支掉进雪山,还有的被金雕猎杀……迁徙的幸存者最终会抵达印度北部地区,那里冬天的平均温度在 14℃左右,是蓑羽鹤喜爱的乐园。

截至 2005 年 3 月中旬,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蓑羽鹤数量已从 20世纪 90 年代初的 16 万只,下降到了不到 10 万只。 tXAV+k9IZ0uhnYaKziTtBPyNgFKd6uj8/iFpy5iDsn+DBRxpb+qOVUiRIwAUk7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