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1931年纪伯伦英年早逝,其作品迅疾在全世界传播。成为有史以来仅次于莎士比亚、老子的第三畅销诗人。

作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文穷而诗工”。在为诗艺付出惊人孤独和一生苦难的代价之后,其作品获得了近东“智慧文学”特有的哲理性。这黄金般雍容高贵、彪炳千秋的文名,让他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散发出庄严肃穆的救人淑世情怀,浸透着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步步设喻、句句玄思的独特风格,形成了一个充满巨大气场的诗歌传奇。

1923年,纪伯伦《先知》问世后第8年,我国现代知名作家谢冰心留美归来,完成第一个译本,在中国出版。自此以后,据学者马征2010年的统计,仅仅从1983年至2004年,国内以散文诗、哲理诗、诗集形式汇编的纪伯伦文学作品集至少有25种。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伊宏,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李唯中编译出版过《纪伯伦全集》。单是两部英语著作,就有名家冰心、社科院外文所的钱满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吴岩等介入译事,据此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断纪伯伦作品在中国传播应该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纪伯伦作品首译发生在现代汉语形成期,后继译者,存在陈陈相因、故步自封、互相复制的现象,没有译出应有的如虹气势、铿锵节奏,以及庄严高贵、清晰生动的“纪伯伦风格”。作为纪伯伦作品的爱好者,新译纪伯伦《泪与笑》《先知》《沙与沫》,其主要原因是这三本著作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在持续二十多年的准备工作后,我从三个层面展开,进行翻译。一是体味纪伯伦深湛的哲理,弦外之音,捕捉纪伯伦的语气和纪伯伦语言的古典意义上的清晰、高雅与瑰丽;二是把握音韵特点,将诗文的音乐性和吟咏的特质体现出来,力争复制出纪伯伦如歌的行板;三是通过多年的沉浸把味和吟咏、仿作与思考,力争在哲理解析和吟诵性两个方面有所作为,以期体现纪伯伦深邃的哲理内涵,以及其诗句的端庄大气、隽永寓意。此次新译也旨在全面反映白话文运动一个世纪以来当代汉语纯净酣畅、节奏铿锵的理想样貌,及其句法、词法、修辞在本土作家的精英创作和域外杰作翻译的双重培育和影响之下渐臻完善,不论状物拟人、哲理思辨,都追求达到淋漓酣畅、曲尽其妙的境地。这也是译纪伯伦最高的理想和追求。

多说两句《泪与笑》。纪伯伦在英美世界一纸风行,主要是其两部英语作品《先知》和《沙与沫》。《泪与笑》汇集了纪伯伦早期用阿拉伯语写作的主要散文诗53篇,最初发表在乡里艾敏·欧莱卜主持的《侨民报》上,在欧美世界并不受重视。原因有二:一是这些诗作写于纪伯伦20岁之前,嫌其年少;二是由于当时阿拉伯正经历类似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阿拉伯语试图挣脱古典文学的羁绊,走向现代化,纪伯伦置身两大文学范式的转折点,其文学趣味、美学偏好、写作技巧更接近同时期中国的鸳鸯蝴蝶派,情词悱恻、哀怨满纸,不符合欧美译者的选本要求。但这种语言优美、情尚悲苦的美学趣味至今吸引了大量中国读者。然而,在英美世界,迟至1950年2月,《泪与笑》才由旅美阿拉伯学者H.M.Nahmad由阿拉伯语译入英语,依旧由诺普夫公司出版。

纪伯伦作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重译纪伯伦,让我们再一次体验诗歌的高贵与稀罕,欣喜地望着人类精神森林上空优雅游荡的精灵。

2022年8月于南宁学院

根据美国Alfred·A·Knopf,Inc1926年第一版译出。 r3djB6vPXhykqA7xZVS+fYwGpU1XS2CYAmMXaFj301Dn8Q9d+x4mlyWPm8EcD/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