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越医药交流之萌芽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与中朝、中日相比,由于文献记载比较贫乏,能知之可靠史料亦少,给了解秦汉时期中越间的医药交流状况带来了困难。

据陈存仁称,越南史书载有一位医生名崔伟,撰《公余集记》,他曾医治过雍玄、任休两位官员之虚弱症,这说明公元前257 年中医即传入越南。陈氏并称,汉武帝时,越南医界即有越南派、中国派之别。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亦称之为南方派、北方派者 。(其论证尚待进一步研究)

王充《论衡》在有关论述时曾以“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成王之时越常献雉”为喻。由此可知,中国与越南早在周成王时即有贡白雉之使节交往。《后汉书》卷 86 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者,曰:久矣,天之无烈风雷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王充所论或即此。

以下再引《后汉书》有关越南与中国交往之史实:“逮王莽辅政,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光武中兴(22—57 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建武十三年,南越缴外蛮夷献白雉、白菟”。“章帝元和元年(公元 84 年),日南缴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顺帝永建六年(公元 131 年),日南缴外叶调王便遣使贡献,帝赐调便金印紫绶”。在这些交往中,其间虽也颇多攻伐与冲突,但其友好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特别是文化交流影响较大。医药交流之犀牛等,或系中药药用犀角之来源要地。

新息侯马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军还,载之一车”。“援病卒,(梁)松宿怀不平,遂因事陷之”;“(松)上书谗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文犀为有文彩之犀角,乃犀之上等佳药,此为梁松陷害马援之诬告,但也说明此期有从越南进口文犀者。

关于天花从越南传入者,晋人葛洪《肘后救卒方》曾有论述。该论对研究天花何时、何处传入中国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但是,因葛氏原著已经陶弘景等多人增删编撰,有关天花的记述唐代玉焘《外台秘要》及张文仲引用抑或有别,故其内容究竟哪些属于葛氏原文,很难辨析清楚。然而辨其原文又十分重要,为此,本人于 1964 年对此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辩证,将《肘后救卒方》《外台秘要》《肘后百一方》仔细参阅研究,认为葛洪的原文应系:“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世人云:以建武中于南阳(当为安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诸医参详作治,用之有效方……” 经考察与比较研究,其历史意义重大的建武,当是指汉光武帝之年号而言,亦即天花是马援征交趾时,由越地带回中原。傅运森《世界大事年表》,也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条下,明确记述有:“马援卒于军,始传痘疮。”《后汉书·马援列传》:“(建武)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马援在交趾约 5 年之久,即建武十六至二十年(40—44 年),其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瘴多为恶性疟,疫则至少包括有天花。由此不难看出,天花乃经由越南而于公元 44 年时因马援作战交趾而首次传入中国。

关于越产薏苡仁传入中国,《后汉书·马援列传》载:“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谗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同郡朱勃上书曰:“……又出征交趾,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吏士虽疫,援不独存”。“二十年(公元 44 年)秋,振旅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结合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所述,《后汉书》所述之瘴疫,恐其所指,主要当属烈性传染病天花之流行。马援部之军吏经瘴疫而死之者,多属天花之害,所以百余年后之葛洪在探讨天花之来源时,强调“世人云:建武(25—55 年)中,于南(当为“安”)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此亦可印证其死亡原因多由天花流行所致。马援以服薏苡等,虽于交趾未染天花等瘴疫之病,但回京后也可能是因天花而卒。所以同郡朱勃直言上书皇帝不要听信谗言,给予马援丧还旧茔。“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马援因载越南薏苡仁一车返回,本原欲作种子在中原种植此良药,不料死后竟被梁松之流诬告为一车珍珠文犀,实在可悲,幸有耿直者上书为之昭雪,方得入祖茔而安。马援之良苦用心,为梁代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所称道:“薏苡交阯者子最大,彼土呼为簳,音干珠,马援大取,将还。人谗言以为珍珠也。实重累者为良,用之取仁。今小儿病蜕虫,取根煮汁,糜食之甚香,而去蛔虫大效。”薏苡仁,马援用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陶弘景谓可除小儿蛔虫,历代医家用以祛湿健胃,清热止泻,现代研究证明其杀虫、抑制癌肿有效,实为临床最常用之药物之一。

马援由越南引进薏苡良药而遭诽谤,为其鸣不平者,既有史学家,也有文学家、诗人等,现仅列举北宋几篇名作为例。司马光薏苡诗:

佳实产南州,

流传却山瘴。

如何马伏波,

坐取山丘谤。

夫君道义白,

复为神明相。

厉气与流言,

安能逞无状。

苏轼小圃薏苡诗:

伏波饭薏苡,

御瘴传神良。

能除五溪毒,

不救谗言伤。

谗言风雨过,

瘴疠久亦亡。

两俱不足治,

但爱草木长。

草木各有宜,

珍产骈南荒。

绛囊悬荔枝,

雪粉剖桄榔。

不谓蓬荻姿,

中有药与粮。

春为芡珠圆,

炊作菰米香。

子美拾橡栗,

黄精诳空肠。

今吾独何者,

玉粒照座光。

梅尧臣和石昌言学士官舍薏苡诗:

叶如华黍实如珠,

移种官庭特匆蒨。

但蠲病渴付相如,

勿恤谤言归马援。

关于中越之医药交流,史籍可见者还有多处。《三国志·士燮传》:“士燮……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士燮传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四日复能语。”考《神仙传》称:“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又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恍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士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某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余,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曰:君欲何之,当具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见奉嘱云:为谢燮加自爱理。燮闻之,乃起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后还豫章,庐山下居。”

综阅上述,语虽涉神奇,但士燮、董奉均为实实在在的东汉人物,只是由于医术之高超妙用,传说之中方加色彩并为葛洪神化而然。史实说明,在东汉时期即有中国医生到越南行医。

董奉,三国时吴人,他由交趾回国后,居庐山下,为人治病不收分文,但求治愈者在其居室周围种杏多株,不数年杏树成林,每年所收之杏,奉令换成谷,施于贫病之人。中国医德高尚之人,誉为“杏林春暖”,典故即源于董奉。

董奉与马援,可谓中越医药交流较早的使者。 aDa3gy2Z27GQvXIZJZLFGUHUgyPgL+P6orXyeK6uT+Wpb3SfBa3mtYgfW+HtNd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