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朝医学相互交流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医药学交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医事管理制度到医药学家往来、医药学著作与中药交流、医疗经验传授等基础上,到隋唐五代时期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相互交流也更趋频繁、深入;中国医药学在朝鲜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设施,还是医药学家理论知识与临床医疗技术,均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因此,朝鲜才会有韩医方之产生,并且有可能为日本学者所重视,日本天皇及其朝野才不断邀请朝鲜医生去日本诊疗,或传授韩医方。但为时不久,由于中日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日本遣隋、遣唐使不断到中国考察学习,日本学者逐渐发现他们曾崇拜的韩医方源自汉医,医药学更先进者并非百济、新罗,而在中国,他们这才把学习引进的眼光由朝鲜转移到中国。朝鲜派医生去日本,经由朝鲜去日本的中国医学家及其随身携带的中国医药学著作等,至隋唐时期就很少了。这一趋势必然影响到朝鲜更多引进中国医药学的外部环境,从而也构成了影响中朝医学交流的一个不小的因素。尽管如此,中朝之间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医药交流,仍然空前发展,日趋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继续提高。朝鲜学者在吸收中医学方面是令人钦佩的,特别是吸收中医学术消化而为韩医学方面,可能是周边各国之佼佼者。

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之医药文化交流更趋发展,不少高丽、百济、新罗的学生来中国求学,学习医药理论,官方也有计划地引进中国医事制度以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或派人到中国索取医药书籍。与此同时,朝鲜所产的地道药材也批量传入中国,富有朝鲜色彩的医方等,也为中国医学家所吸收和运用,形成相互交流的繁荣景象。

关于朝鲜引进中国医药文化管理制度与医学教育体制,《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631 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校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新生员,其书算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唐语林》载:“太学诸生三千员,新罗、日本诸国皆遣子弟入朝受业。”《旧唐书》“新罗国”载:“开元十六年(728 年),遣使来献方物,又上表请令人就中国学问经教,上许之。”由此可知,在朝鲜引进中国国学之时,或稍后,引进中国医事管理制度与医学教育制度当属意料之中事。朝鲜引进中国之医事制度,当在隋唐时期前已开始,只是因为朝鲜尚处于分裂局面,引进之制度亦不系统,文献记述也不详尽。公元668 年新罗统一朝鲜前,朝鲜医学家即有《百济新集方》等医方著作出现。公元 682 年新罗已仿唐制建立国学。宋代赵汝适,乃宋太宗八世孙,于公元 1208—1227 年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时,曾撰《诸蕃志》,该书在“新罗国”条追记中朝文化交流史时指出:“开耀中(681—682 年),遣使乞唐礼及他文,从之。屋宇器用服饰官属,略仿中国,其治峻法以绳下,故少犯,道不拾遗……其国信阴阳鬼神之事……地出人参、水银、麝香、松子、榛子、石决明、松塔子、防风、白附子、茯苓……” 新罗孝昭王二年(692 年),唐武周天授三年,武则天遣使新罗册封,朝鲜仿依唐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制度,设置医学博士二人,并以引进的中国医学典籍《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针经》《脉经》《针灸甲乙经》《明堂图》与《难经》等,为医学教材与提高医学理论的参考书,以培养医学生。其后又引进中国政府颁布不久的药典性专书《新修本草》,并以之为最新之药学教材。公元8 世纪初,朝鲜引进中国医学书籍之规模不断扩大,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由政府发布命令组织学者为适应防治疾病流行而编撰的医疗手册性专书,如《广利方》等。诸多大型理论、方书以及医疗急救手册等均传入朝鲜,这就为朝鲜完善医学教育,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等创造了条件,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18 年高丽建国,930 年于平壤建西京学校,设置了医学,置教授以教之;958 年举行科举,取医、卜之学;960 年设尚药局,后又建济危堂,989 年于中央官署设太医监。如此等等,均不乏中朝医药交流之痕迹。

《广利方》是唐德宗为了解决疾病流行,而许多地方医药知识贫乏,命医药知名之士编撰的,于贞元十二年(796 年)完成并颁行各州、府、县,并令广为抄写流传,以提高人们医药知识。该书颁行后,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流行病的防治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因此,它迅即为邻国所关注。此时,朝鲜疫病也甚猖獗,公元 785 年新罗宣德卫因疾疹而亡,公元 796年京都又疫病流行,在得知中国颁行《广利方》后,即派人到中国索取。公元 803 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新罗派贺朴向唐政府请求该书,贺朴特请于淮南节度使观察杜相公,杜“即欲写付,未敢自专,谨录奏闻,伏听敕旨”,该奏状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代书。《为淮南杜相公论新罗请〈广利方〉状》称:“淮南节度使观察处置等使敕赐贞元《广利方》五卷,右臣得新罗贺正使朴(一作忭)如言状称,请前件方一部,将归本国者。状以纂集神效,出自圣衷,药必易求,疾无隐状,搜方伎之秘要,极生灵之夭瘥,坐此华胥,咸跻仁寿,遂令绝域,逖听风声,美兹置功,爱有诚请。臣以其久称藩附,素混车书,航海献深,既已通于华礼,释痾蠲疠,岂独隔于外区,正当四海为家,冀睹十全之效,臣即欲写付,未敢自专,谨录奏闻。”

《广利方》在中国早佚,但其部分内容却较好地保存在朝鲜的重要医方著作——《乡药集成方》中,使这段中朝医学之交流更富有浓厚的友好色彩。

中朝医学之友好交往,不单是朝鲜医学家吸收引进中国医学之先进设施和有效方书,而且还表现在朝鲜医学家之创造性贡献,特别是朝鲜地道药材知识,同时也不断传至中国,并为中国医学家所关注、吸收和发展。这一相互交流在两晋南北朝时已经提到,以下再略述数例说明之。

《外台秘要》成书于公元 752 年,该书已引用了高丽老师方:“若毒气攻心,手足脉绝,此亦难济,不得已作此汤,十愈七八方。”该方由吴茱萸与木瓜两药组成。王焘指出,该方出自“千金云治脚气入腹因闷欲死腹胀茱萸汤方”。又说:“苏恭云,服得活甚易……是高丽老师方,与徐王方相似,故应如神,《备急千金》、苏、徐同。”由这段记述与考源,虽尚不能确知其创用者,但高丽老师在创用或临床观察该方使用中是有不可磨灭的业绩的。由此而论,高丽老师方或由中国学得,或为独创而再传中国,事关徐王、孙思邈亦有所述,其为中国学者吸收、共用者当比《外台秘要》要早百年以上,或更早些。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年),李隆基鉴于地方疾病流行,在 10 年前令诸州写《本草》与《百一集验方》的基础上,又令编撰了普及医药知识的《广济方》,并颁行全国各州府县。为了《广济方》能发挥更大作用,又于公元 746 年命令各郡县选《广济方》之要者,录于大板以示坊村。就在《广济方》一书中,强调应用高丽昆布,治疗膀胱结气,可见高丽所产之昆布已为中国医家所广泛应用。

朝鲜医方在隋唐时期不断传至中国,并有生动的故事为中国医药学所传云。例如《证类本草》《大观本草》在“威灵仙”条下均记有:“唐贞元(785—805 年)中,高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先时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此事。”这位山人——邓思齐由于知威灵仙能治此疾并在宫廷中试用有效而升官发财。《唐会要》载:“贞元二年(786 年)九月,山人邓思齐献威灵仙,出商州,能愈众疾,上于禁中试用,有效。令编附《本草》,授思齐太医丞。”

佛教在中朝医学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与中印医学交流、中日医学交流一样,在佛教活动中即包含着医药学之交流。新罗僧人慧超(一作惠超),幼年来中国,不久即由海上至印度,遍诣佛迹,后取道陆路于公元 727 年(开元十五年)回到中国。佛教由中国传至朝鲜,僧人到中国学习者不乏其人,他们在中国或回朝鲜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朝鲜医僧与中国医僧发挥着同样的作用。《新罗法师方》(约公元 755 年)就是朝鲜医僧用法术与医术为人治病的著作。如:“凡服药,咒曰: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佛,药王药上菩萨,耆婆医王……以疗病者,邪气消除,姜神扶助,五脏平和,六腑调顺,七十五脉,自然通畅,四肢强健,寿命延长,行住坐卧,诸天卫护。莎阿。”向东诵一遍,乃服药。由此咒语之内容来看,其中已颇多中医学之内容。也可知当时中医学对佛教医学影响之深之广,朝鲜僧医吸收之多了。

除医方由朝鲜再传中国外,朝鲜药物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药物学家所喜用者更是相当普遍。这里我们仅以 662—929 年间朝鲜输入中国之药物为例,就可见其盛况空前。此期间,中朝使节互访相当频繁,有时甚至“一岁再至”者。现略举其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朝鲜金庚信赠定方牛黄九两;唐高宗咸亨三年(672 年),新罗文武王献医针四百,进贡牛黄百二十分;唐玄宗开元十年(722 年)频遣使献方物,十二年兴光遣使献人参、牛黄、头发;开元十九年(731 年)新罗圣德王献牛黄;二十一年奏国内有芝草生,绘图而献;二十二年(734年),新罗遣王侄志廉谢恩,献牛黄二十两,人参二百斤;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赐那王寿辰人参一百斤;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新罗景德王遣使献牛黄、人参、头发;天宝八年,遣使献牛黄、金、银、鱼牙、朝霞等;唐代宗大历八年(773 年),新罗惠恭王遣使献牛黄;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 年),高丽广平侍郎张芬等 53 人赴唐献方物,计有人参、松子等多种药物。此外,如《本草拾遗》所记新罗所产之药材有:蓝藤根、大叶藻、昆布;《海药本草》所叙述有新罗产白附子;《海东绎史》记载的新罗药材有:土瓜、海石榴、海红花、茄子、石发、海松子、腽肭脐等。虽然还难以证明上述药物即为全部,但已足见其交流之盛况。至于中国药材随着医理、医方之传至朝鲜,并为其广泛之运用,至少当以百数计之。 Zg/KQONSoUInQCiRkCDqkLK8wxpdbKEbiuo6MDmTjrqW2TycP5jyY1qVdzbQ4B0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