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印度医学继续传入及其影响

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医学继续伴随着佛教而传入,并对我国医学开始产生影响。

这一时期,佛教医方明经书继续翻译为中文,诸如西晋法护译的《佛说胞胎经》;东晋昙无兰译的《佛说咒时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南朝刘宋沮渠京声译的《治禅病秘要经》,法贤译的《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啰嚩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施护译的《佛说医喻经》,昙摩密多译的《五门禅经要用法》;北朝后秦鸠摩罗什等译的《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法门经》《禅要诃欲经》等;北周攘那拔陀罗与耶舍崛多译的《五明论》等等。还有未被《大藏经》收录的古代印度医籍,如后秦释罗什译的《耆婆脉诀》。此外,我国西域地区的医书也被译入,如后秦时佛陀耶舍诵译的《羌籍药方》。这些以印度为主的医药译著,丰富了当时中国的医药学宝库。

关于“四大”学说,《禅秘要法经》论述了“四大”的特性,云:“风性不住,水性随流,火性炎盛,地性坚硬,此四大性。”自然界万物借“四大”而生长、变化,所谓“假于地大,体坚不坏,火大照育,水成众性,如是动作”。“四大”在人体有其所合,如“身内地大者,骨齿爪发,肠胃腹肝心肺,诸坚实物,悉是地大”。“四大”学说除了用来说明人体生理运动之外,还用来解释人体发病、疾病变化之理。如发狂一证,依“四大”说认为是“因热病故,生大瞋恚,心脉悉开,风大入心,是故发狂”。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大”学说已开始影响我国医学。最明显的要数南朝名医陶弘景整理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简称《肘后百一方》)。其理由是:“昔应琚为《百一诗》,以箴规心行,今余撰此,盖欲卫辅我躬。且《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百一,是指四大除本身之外,尚能各变生一百,合为四百零四种,对疾病则为四百零四种病。如《佛说胞胎经》载:“地水火风,一增生百病,风适多则百病生,热多则生百病,寒多则生百病,食多则增百病。三事合会,风寒热聚,四百四病,同时俱起。”

关于受胎、胚胎发育,《佛说胞胎经》有较集中的论述。佛教认为,神灵凭借父母不净之精而成胞胎,父母只是受胎的条件,与胚胎无因果关系,所谓“神入彼胎则便成藏。其成胎者,父母不净精亦不离,父母不净又假依倚,因缘和合而受胞胎”。并引入“四大”学说进行阐述,“因父母缘则立地种,谓诸坚者。软湿水种,热暖火种,气息风种”,遂“得成四大”。接着叙述了胚胎发育规律,以七日为一律(一周期),逐一论述每一律“四大”在胚胎发育过程的作用。如第一律:“七日处彼停住而不增减,转稍而热,转向坚固则立地种,其软湿者为水种,其中暖者则为火种,关通其中则为风种”;第九律:“第九七日,其胞裹内于母腹藏,自然风起,吹变九孔,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处及下两孔”;第二十一律:自然化风“吹其儿体令出肌肉”;第三十七律:“自然风起,吹其儿体,令生毛发……”;第三十八律:自然风“吹转儿身,令应所在,下其两手,当来向生……脚上头下,向于生门”。其中“风”的作用尤为突出,所谓因“风种而得长大”。这里介绍的七日一律、共三十八律的胚胎发育期与现代观点非常接近。这种学说的“四大”曾为中国学者所引用,但这种胚胎发育规律在现存中国医学典籍中尚未发现。也许因为中国汉代已有了自己的胚胎发育理论。例如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方”以十月为期,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胎产书》所记一致。以后医家多从此说。

在印度医学中,以针拨白内障术对我国的影响最大。至迟在南北朝时期,金针拨障术已为国人所知。在当时两度汉译的《大般涅槃经》卷 8 中就有记载说,目盲者求医,“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膜……(盲者)乃言少见”。这种针拨术在当时还不仅仅限于佛典文献的介绍,而且在我国已有施行的实例。如《南史》载,梁文帝(424—453 年)第 10 子萧恢“有目疾,久废视瞻。有道人慧龙,得疗眼术,恢请之。及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另一佐证是,《北史》载,张元的祖父丧明 3年,张元为其祖求佛祈祷,“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篦疗其祖……”金篦,即状如篦子的金针。

咒禁,是人类医学不发达时期的共同现象,宗教则延长了咒禁的生命。这一时期,有关佛教咒禁疗法的译品颇多。如《佛说咒时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啰嚩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等,用咒法治疗时气病、目齿病、小儿病等,除了记载了一些病名之外,别无意义。其中也有咒法配合药物治疗的情况,如《啰嚩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记述了印度僧侣给小儿治病的情景:一边念咒,一边焚香,然后用药洗方(蓖麻油、麻荆子或叶、荜茇、罗树叶、啰嚩迦药)水煎,洗浴患儿,反映了神力无能而借用药力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佛教医学乃至宗教医学的重要特质。另外,在佛教医方明译品中,无一不带有佛教因果、轮回、报应之类的说教,这也是其特点之一。

南朝时昙摩密多和北朝时鸠摩罗什等译出的几部禅定佛典,是佛教禅定气功的重要著作,和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大安般守意经》一样,对隋代智顗所创“止观”禅法也曾产生过影响。

东汉安世高译的《佛说㮈女耆域(婆)因缘经》有所见一切草木,无非药者的记载,至北凉(397—439 年)昙无谶译的《大集经》卷 9 更有明确的总结性名言,即“天下所有,无非是药”,这是古代印度名医耆婆“凡物皆药”思想的概括。唐代名医孙思邈对此大为赞赏,在他撰著的《千金翼方》卷一中说:“有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所以述录药名品,欲令学徒知无物之非药耳。”这种凡物皆药的思想对于扩大药用物品种类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时期,印度产药物已见诸我国医书。如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药子”一物,署明婆罗门胡名叫“船踈树子”,这是现存中医书中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印度药物的记载。

在佛经译品中,有古代印度医生诊疗及其方法的记述。如《佛说医喻经》云:世有 4 种良医“知病识药”,可称之为“医王”,即“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采用的治病手段,除了药物内服之外,还有“烟熏水灌鼻”“从鼻窍引气”、泻、汗等法。古印医行医施药,在敦煌壁画中有形象生动的描绘。如敦煌莫高窟 296 窟北顶东端,绘于北周的《福田经变》“广施七法”之三“常施医药疗救众病”的壁画是一幅诊病施药的画面:两位家属扶着半躺的患者,医生在一旁精心诊脉,身后一人正在用药臼捣制药物。

中印医学交流是伴随着两国佛教徒的交往进行的。据《晋书》载,天竺佛图澄(232—348 年)于两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到洛阳,善咒禁方术,当时后赵主石勒之子暴死,经佛图澄救治而复生,于是说服石勒信佛,“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神僧传》亦载,“有痼疾世莫能治者,(佛图)澄为医疗,应时疾瘳”。这一例子再次说明佛教借医术以传教,医学藉佛教以流传的交互关系。《续高僧传》卷 2 载,北天竺僧那连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 年)来北齐,住太平寺中,“收养厉疾”,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治疗。我国医学对印度也有过一些影响,如 6 世纪高僧宋云西行求法,后在《行纪》中介绍了华佗医术在印度传播的情况。 2pUdcSTUbxsxbY0icu4gjA/bYZYztYtCXBdzlGiEh9VlwjG+w3R0bZtDWKGukv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