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之医药交流

中国古籍记录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交通,以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为最早。汉武帝时(公元前 140 至公元前 87 年),中国汉使的船只从南印度和锡兰回程时,常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 并在马来半岛或苏门答腊补充购买日用品和粮食,或进行贸易。

汉代以后,除了中国使节外,中国之高僧和商人也常经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

根据《梁书》的记载,在中国南北朝时,马来半岛北部的狼牙修(今属泰国的北大年或丁加奴) 、中部的丹丹国(今吉兰丹)和婆罗洲北部的婆利国(即宋代的勃泥,今文莱) 以及槃槃国(今沙捞越)等,都和中国有邦交往来。丹丹国曾 6 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并献上火齐珠、古贝、牙像、牙塔、香药、金、银等物。婆利国和槃槃国也曾遣使馈赠沉香、檀香等香药给中国。

《后汉书》记载:顺帝永建六年(131 年),印度尼西亚的叶调国(今爪哇岛)最早取海道到中国通商;较后的中国史籍如《梁书》《南史》《宋书》等,也提到在南朝的刘宋王朝和梁王朝时期,爪哇中部的诃罗单国、西部的多罗磨国(又称为阇婆达国或阇婆婆达国),苏门答腊东南部的干陀利国(即宋时的三佛齐)和媻皇国(又称为婆皇国或蒲黄国),都曾遣使前来中国。当时,各国输入中国的主要物产是碡瑁、象牙、犀角和各种香料,而中国从番禺输往东南亚各地的主要物品是青铜器、陶器和黄缯等。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曾派遣外交使节及随行商人出国访问都元国(今越南岘港)、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和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等地,他们携带了黄金、杂缯(帛),以交换受访国的明珠、璧琉璃及其他香料异物等。 秦汉时期,中外海上交通不限于两地政府间的交往,民间的贸易关系,也逐渐密切。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上,最迟在公元前后,泰国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国家组织。关于古代泰国地区国家的历史,因为没有文字资料保存下来,只能依据中国史籍的零星纪录作为依据,可窥见泰国与中国在医学交流方面的一些痕迹。为了清楚,中泰医药交流于此章中叙述。

在泰国,首先建立林阳这个国家组织的是孟族,林阳又称嘾扬,是Rammanya的同音异译。《太平御览》引用东吴时的康泰著《扶南土俗记》说:“扶南之西南有林阳国。”又同书引万震的《异物志》说这个国家“地皆平博”。所以,孙权在公元229 年派康泰到扶南访问时,已得知在公元 1 到 2 世纪时,泰国有林阳国的存在。当时的林阳商人十分活跃,经常到印度和扶南经商。林阳国后来在扶南国势强盛时,被扶南征服。

自秦汉时起,中国文化向南传播,据《太平御览》卷 790中的“金邻国”条记载:“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取其牙。“条目中的金陈,就是孟族建立的另一个古国。暹罗湾古称金邻大湾,就因为金邻国而得名”。

公元 5、6 世纪时,泰国中部地区出现了堕罗钵底国(Dvaravati),首都设在今日的佛统。堕罗钵底国位于湄南河下游的广大地区,人民种稻、麦、麻和豆,也盛产闻名的“堕和罗犀”,被誉为“美犀”。《通典》卷 188 中,有“民多以农商业”的记载,堕罗钵底国商业贸易发达,由此可证明。 7m9jnVFNx562LhwGML/2rk6efNJN9I1Th8iS8poKm617FqYA4fISfnT/lsqaOM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