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肥胖的判定

一、体质指数(BMI)

肥胖的基本概念是体脂储集过多,但当今尚缺乏直接测定体脂的方法,因此用人体学的相关指标加以判定,这就是体质指数,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使用的判断指标。原来也用过体重指数这一名词,但它不是单纯的体重指标。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即BMI=weight(kg)/high(m 2 )。例如一个身高1.6m,体重60kg的女性,她的BMI=60/1.6 2 =23.4kg/m 2 ,属于正常。

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对肥胖的判定标准为BMI ≥25时为超重,BMI ≥30时为肥胖。对成人的肥胖分为3级,Ⅰ级:30≤BMI≤35;Ⅱ级:BMI ≥ 35~40;Ⅲ级:BMI > 40。

中国标准:鉴于世界卫生组织的BMI标准主要是依据西方人群而制定的,2002年4月由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组织专家召开关于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会上通过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人群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24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分析,提出以下标准:18.5kg/m 2 以下为低体重,18.5~23.9kg/m 2 为适宜范围,24.0~27.9kg/m 2 为超重,≥28kg/m 2 为肥胖。这一标准沿用至今,认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

应该指出,体质指数并不能反应脂肪分布,如有些其体质指数正常,但他的腹部脂肪依然堆积较多,仍然有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体质指数应结合腰围综合判断。

二、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就是人们一般说的标准体重,实际上体重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称之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身高(cm)-105。例如身高170cm的成人,理想体重=65kg。这只是一个参考值,这一公式不适用于儿童。

三、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

腰围可以反映身体的脂肪分布及脂肪量,是对肥胖和糖尿病监测的主要指标。对腰围的判定标准各国有所不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的报告(ATP Ⅲ)(2001年)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cm为肥胖;ATP Ⅲ(2005年)修订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为肥胖。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JCDCG)2007年〕和《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2011年)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正常;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腹型肥胖。

测量腰围时受检者要笔直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不要收腹,呼吸保持平稳,两腿分开30cm,测量的部位与脐相平,用软尺紧贴皮肤,但不能压迫,沿肚脐上缘和肋骨以下部位围绕腰部一圈,即为腰围。

腹型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难减重,且危害更大。全身性肥胖的脂肪多在皮下,脂肪密度相对较低,通过运动比较容易消耗掉。但腹型肥胖者的内脏脂肪密度较高,难消耗,且他们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更高,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更强。

一般来说,女性腰围>80cm,男性腰围>85cm,就有可能面临内脏脂肪超标的危险。会增加心血管病、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的风险。一项研究显示,腰围>85cm和<85cm的人群相比,T2DM的患病率要高3倍;腰围>90cm和<70cm的相比,则T2DM的发生率要高出8.6倍。美国《更年期》杂志显示,腰围≥85cm的人患上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BMI >25kg/m 2 的人群。韩国嘉泉大学附属医院肥胖研究小组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腰围与23种特定部位癌症存在相关性。研究显示,腰围越粗,内脏出现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最突出的是肾癌和甲状腺癌。与最小腰围组(女性≤68cm,男性≤78cm)相比,男女腰围超标者罹患肾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10%和91%;男女腰围超标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27%和62%。200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发布的《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报告》指出,身体脂肪过多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人们腰围每增加1英寸(2.54 cm),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8倍以上,二者相关密切。

此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男性腰围的情况下,女性腰围超过88.6 cm(约2尺6寸),其夫妻双方生育能力下降23%~36%;女方腰围正常的情况下,男方腰围在94cm(约2尺8寸)~101.6 cm(约3尺)的夫妻,他们的受孕率降低50%。

四、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

腰围与臀围之比,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目前一致认为在判定肥胖时仅以BMI为判定标准有其不足之处,同时测定WHR有重要价值。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健康中心的研究发现,身体不超重,但腰臀比过高,患心血管病和动脉硬化的风险也将增加。腰臀比值高,可能预示体内脂肪聚积。

测量方法为受试者笔直站立,轻轻吸气,用卷尺测量脐上方腰围与臀部最凸出处 [10] (图1)。

WHR正常值成年男性< 0.9(0.85~0.9),女性<0.8(0.75~0.8)。中国男性腰臀比值> 0.9,女性> 0.8,就可能说明内脏脂肪过剩。有研究显示,腰臀比每增加0.1,男性早亡概率增加34%,女性增加23%。此外,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建议,女性腰围≥35英寸(约88.9 cm),男性腰围≥40英寸(约101.6 cm)就可能因为内脏脂肪多而出现健康问题,这是西方白种人的标准,可作参考(图2)。

图1腰臀比值(WHR)的测量方法示意图

图2左为男性,右为女性,表示腰臀比值(WHR)的范围,第1格为正常范围(男< 0.85,女< 0.80),第2格为超重范围,第3格内脏脂肪增多而成为糖尿病等的风险因素

五、皮下脂肪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需用专门的皮脂测定仪来测量。成年男性<15mm,女性<20mm。

六、颈围

美国《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对3000名受试者进行颈部粗细的测量,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发现,颈部越粗者,心血管风险越大。颈围每增加3cm,男性体内高密度脂蛋白平均降低0.12mmol/L,女性相应降低0.15mmol/L。这将导致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更多的胆固醇难以转运到肝内代谢,从而增加心血管风险。同时也是对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发出的预警。颈围随人的体型不同而不同,WHO建议:一般来说,男性>38cm,女性>35cm为颈部较粗。测量方法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两臂自然下垂,颈部放松,将皮尺水平置于颈部最细处进行测量,即于颈后第7颈椎上缘(低头时摸到的颈后最突起处)至前面的喉结下方。

七、体脂率

人体内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比例被称为体脂率,又称体脂百分数,反映了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也是判断超重和肥胖的一个主要指标。成年人体脂率正常范围:女性为20%~30%,男性为12%~20%。男性体脂率> 25%、女性体脂率> 35%属于肥胖,反映体内脂肪量超标,如果体脂率在32%甚至35%以上为严重肥胖。

人体的脂肪可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两种,作为人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皮下脂肪影响外观,而内脏脂肪分布在内脏器官的周围及间质,如果增多,则会形成脂肪肝、脂肪心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有时两个人的体重相当,而从外形来看肥胖程度却差别较大,还有的人看起来比较偏瘦,但其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却偏高,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体脂率不同,身体脂肪与肌肉含量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外形,体脂率是影响身材的关键指标。运动员的体脂率随运动项目而定,一般男运动员为7%~15%,女运动员为12%~25%。

目前常用的测量体脂率的仪器是体测仪和健康秤,都是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原理是人体的不同组织生物电阻抗值不同,体脂秤就是通过电极片发出微弱电流导入人体,在人体和秤间构成了一个闭合的交流电路,由此获得一个阻抗数值,然后将电阻抗值与身高、体重等参数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出体脂率。由于这种方法受到的干预因素较多,故只是一个粗略的参考值。

为了获得更为精确的体脂率数值,可在医院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准确分析肌肉、骨密度和脂肪分布情况。也是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推荐的用于评价腹部脂肪含量的方法。

应用核磁共振法得出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腹型肥胖的范围:

精确参数——腹内脂肪面积80cm 2

简易参数——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标准号WS/T428—2013)采用这一标准,并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PlKtNGU/T/lZ25ggs9+u+kVjAWrO066ZioNLsvbwlC7KhwZsC7Bm8gN+M7TZUx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