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人群肥胖流行病学

一、超重和肥胖人群发生率

据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家牵头的一项全球1975—2014年间肥胖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居世界首位,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分别占全球的16.3%和12.4%。美国则以4170万肥胖男性和4610万肥胖女性位列第二位。而在严重肥胖的人口中,中国从1975年男性和女性分列第60位和第41位升至第二,仅次于美国。

尽管我国的统计数据与上述数据存在差异,但据新华社的报道基于中国国家卫计委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比10年前上升了7.3%。报告说,2012年6~17岁儿童超重率占9.6%,超重占比是2002年的两倍多。

据中国国家卫计委2015年6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系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的推荐国内标准,18岁及以上成年人BMI在24~28kg/m 2 之间为超重,≥28kg/m 2 为肥胖。按照这一标准判定中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中国的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报告指出,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

2017年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刊发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2015年度肥胖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全球人口的体质指数正在迅速攀升,并由此引起相关疾病的负担不断增加,这高度提示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全球人口的体质指数,建立并启动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并评估其效果,以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在报告中,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和儿童的肥胖人数均位居世界前列。

该研究对195个国家1990—2015年的超重及肥胖数据以年龄、性别、病因、BMI等因素对高BMI相关疾病负担进行量化评估。标准系依据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定义,即成人(>18岁),超重指BMI=25~29kg/m 2 ,肥胖指BMI ≥30kg/m 2 ;对儿童(2~18岁),超重和肥胖标准同上。据计算,2015年全球儿童与成人的肥胖人口分别达1.08亿(占全球儿童的5%)和6.04亿(占全球成人的12%)。1980年以来,70余个国家的肥胖人口倍增,其余国家肥胖人群也持续增加。尽管儿童肥胖人群比例低于成人,但很多国家肥胖儿童增长速率高于成人。

2015年,高BMI的相关疾病导致全球400万例死亡病例,其中40%的死亡发生于超重人群。心血管疾病是高BMI相关死亡(270万例)的第一病因,糖尿病居第二位(60万例死亡和3040万例危重)。1990年以来,高BMI相关疾病负担不断增加,至1999年,肥胖已成为全球医疗最大消耗和负担 [11] 。2015年,在20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成人与儿童在经年龄标准化后,肥胖发生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埃及(35.3%)和美国(12.7%);中国和印度的肥胖儿童数量、美国和中国的肥胖成人数量分别位居前两位,也就是说中国的儿童及成人肥胖均居世界的前位,可见形势之严重。

二、中国肥胖指数

2015年10月21日,国家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发布了“中国肥胖指数”的阶段数据。经系统研究表明,中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逐步递减趋势,北方肥胖人群偏多,南方肥胖人群较少。尤其东北地区,更是成为中国肥胖者的重灾区。

国家疾控中心国家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针对所公布的中国体重超重人群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造成中国肥胖地图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南方人肥胖率低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十分关键的原因是天气炎热导致人体代谢快。

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BMI ≥28kg/m 2 )平均占比达35%以上,而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到27%。其中,河北、内蒙古、新疆等省肥胖客户分别占客户总数的41.9%、39.6%和37.8%,位列前三;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肥胖客户分别占全部客户的24.5%、24.8%、25.1%,位列后三位。

王京钟指出,“除了天气因素,肥胖还可能与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广东为例,广东肥胖排名全国倒数,与广东人膳食观念上一贯保持传统不无关系。”而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摄入量越来越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并且北方人有爱“喝一杯”的饮酒习惯。这更造成了北方人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累积了肥胖的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城市肥胖人群亦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减肥客户中肥胖人群(BMI ≥28kg/m 2 )比例均超过40%,高于其他城市,平均占比达27%。

三、中国人群腰围值

据2019年的报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林院士团队对我国从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抽取了全国31个省区、超过44万例代表性的人群,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腰围作为主要判定指标,结合地区分布描绘出了我国的“粗腰地图”,粗腰人群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 [12]

该项流行病学估计,在我国18岁以上的居民中有29.1%(2.78亿)的人是大粗腰,其中男性占50.4%(1.40亿),女性占49.6%(1.38亿)。这次调查以腰围为标准,并结合亚洲人肥胖的特点,可了解全国范围内人群内脏脂肪的沉积情况。研究中将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值得注意的是,肥胖者(BMI ≥28kg/m 2 )中87.9%都是腹型肥胖,在BMI正常(18.5~23.9kg/m 2 )甚至消瘦的人(BMI < 18.5kg/m 2 )中,腹型肥胖的比例男性占7.9%,女性占2.6%。

从地域上看,“大粗腰”的分布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状态。东北、西南地区粗腰人群较多;中部、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相对较少。天津、西藏(未区分民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是“粗腰重灾区”,腹型肥胖率分别是52.3%、46.2%、45.0%、40.9%、40.5%和38.4%。腹型肥胖率最高的天津是最低的海南(10.4%)的5倍多。

据美国有关国家健康与营养的调查显示,美国20岁以上腹型肥胖人群占比为57.2%,虽然这一比例比我国的29.1%高很多,但英国《柳叶刀》和美国《保健事务》等杂志近年的数据都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增幅已超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的数据显示,1992—2015年,我国肥胖率从3%上升到12%,据此推断,全国腹型肥胖人数也在过去的20年里翻倍增长。

这项研究显示,有吸烟、饮酒、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与腹型肥胖显著相关,55~64岁人群的腹型肥胖率最高。天津、北京等腹型肥胖率高,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更发达,人们的食物以精、细、肥、腻等类型居多,且大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体力活动少,摄入的总热量太多而消耗太少,这就直接导致腹型肥胖。此外,传统的饮食概念也成为腰粗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东北地区和西藏。这些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以前人们经常上山砍柴、干农活,为了保持体力,会多食肉类以储集热量,饮酒刺激身体发热,进而御寒。如今,人们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但这种饮食偏好延续至今,致使很多人的热量储备过高。相比而言,同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腹型肥胖仅在16%~25%之间,这与当地精致少食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关,再加上气候因素,人们被动出汗多,腰粗的也就较少。

“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正在给肥胖提供便利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久坐、出行多依赖汽车等交通工具,也能更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美食。”王京钟表示,肥胖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因此,疾病控制也应将肥胖问题重视起来,实施对于肥胖更有效的干预,科学控制体重。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其中就有与控制肥胖相关的合理饮食行为和全民健身行动。除政府推动外,个人重视对BMI和腰围的控制最为关键,成年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其中两个重要措施:第一,升级饮食观念,地处高寒地区的人们,特别要注意减少肉类和酒类的摄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对喜欢的食物要有所节制,减少加工和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第二,创造机会运动。饭后最好站立或散步30分钟,平时要有意识地创造运动的机会,比如走路、骑车等。 80a+EPvcn54jhn0fFtuwbOXFwU2sxzCzy+cuRUbASTgsQT7c3NzFC15XuZysGt9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