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莱坞的有机联合结构

传统上,好莱坞的产业集群一直被认为就是早期的电影制片系统。但是,一种不稳定且断裂的结构取代了20世纪30年代严格的等级模式,而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电影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考察迪士尼公司的崛起过程,依次分析老电影制片系统和20世纪中叶电影业的结构性变化。电影产业确实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为它从一个由垂直整合的制片厂所组成的行业转而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任务专业化的行业,也即一个“有机团结” [43] 的集合体。在这里,“有机团结”是指一种存在于群体内部的关系,正如波特所强调的,它能够推动某种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显现。确实,如果电影业缺乏竞争,那么它的产业集群规模也将缩小;而当竞争存在时,这种“有机团结”还能够允许各家制片厂在竞争性环境下相互模仿和学习专业才能。

老电影制片系统形成了寡头垄断,通过制作占原片长度3/4的电影,它能获得占美国票房账面90%的收入。在电影业这样一个重要的行业里,互为竞争对手的公司通过自身的品牌、形象、明星、技术和风格保持着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关系。电影业严格规定好的创作过程就反映在前述元素与其组织间的关系上。事实上,这个行业是建立在拥有生产、发行和电影院方面资源的大公司基础上的。通过垂直垄断这些资源,各大电影公司拥有大量的资产回报。此外,通过订立长期合同,包括演员在内的员工几乎一直与公司联系在一起。制作电影的数量是由在纽约的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决定的,因为他们把控着电影活动。电影产业还决定在《海斯法典》(Hays Code)下实行自我监管,这个守则禁止电影违背道德感和主流价值观。

至于电影的传播,在国家和国际级别上有相似的实体层次结构。各大制片厂的电影发行网络采用整批订购和盲售(blind-selling)的办法成功实施了理想的工作策略,即制片厂在不提供提前观影机会的情况下,使独立院线来购买电影。 [44] 对电影院而言,一个由不同价位和渐进式发行方式构成的系统促进了电影院的生意并最终减少了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如上机制确保了每次电影发行时能保持低成本并实现基本盈利。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在欧洲的各主要城市成立了办事处,他们的电影公司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特定电影体裁有所擅长,“每家制片厂都有全球公认的风格,这是一种家族性的相似感” [45] 。一家电影制片厂聘用同一类电影明星及技术人员的做法就是直接解释这一现象的证据。此外,这种专门化的做法也是基于消费者忠诚度考虑的发展战略,这是因为消费者能辨识出特定电影里的标识及他们所熟悉的主角。电影制片厂努力打造“品牌形象” [46] ,举例而言,米高梅(MGM)是当红明星制片厂的代表,旗下明星有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约翰·巴里摩尔(John Barrymore)、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和珍·哈露(Jean Harlow)等,并鼓励专业演员在浪漫场景中表演。当时,电影院是唯一提供视听媒体的社会机构,这样僵化的结构刚好与专门化的做法相契合。 [47]

在大型电影制片厂之外,小型电影公司的生存状况并不稳定,许多像迪士尼这样的独立艺术家都经历过大量的挫折,包括公司倒闭。在迪士尼从普雷斯曼鲁宾广告公司(Pesmen-Rubin Commercial Art Studio)下岗后,他先后成立过几家电影公司,包括迪士尼商业美术公司(Iwerks-Disney Commercial Artists)和欢笑动画(Laugh-O-Gram Films),而这些公司在1920年就迅速倒闭了。 [48] 1923年夏天,经历破产后的迪士尼决定移居加利福尼亚州。同年,他在洛杉矶与玛格丽特·温克勒(Margaret Winkler)和查尔斯·明茨(Charles Mintz)签订了电影《爱丽丝》( Alice Comedies )喜剧的发行合同;1927年,他与环球影片公司签订了《幸运兔奥斯华》( Oswald the Lucky Rabbit )的发行合同,然而1928年,他发现自己没有《幸运兔奥斯华》26集中任何一集的版权。随之,他手下的大批员工离开他而加盟查尔斯·明茨的公司。那一年,华特与帕特里克·鲍尔斯(Patrick Powers)达成了一项协议。尽管1928年的《汽船威利》( Steamboat Willie )和1929年的《糊涂交响曲》( Silly Symphonics )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在后者利润分成问题上他们还是发生了冲突。 [49] 此外,华特的挚友乌布·伊沃克斯也加入了他的电影发行工作。虽然迪士尼的短篇电影接连遭受滑铁卢,但得益于1930年与哥伦比亚影业(Columbia Pictures)以及两年后与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签订的一系列协议,他即使仍然拒绝出售任何作品的版权,也成功地渡过了难关。1937年,迪士尼从雷电华电影公司(RKO)那里获得的资金使他免于破产并支持他制作了第一部完整的电影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50] 尽管这部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雷电华的经理欧德拉姆(Odlum)向迪士尼施加了经济压力,迫使他降低员工的工资。根据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的说法,这一决定引发了1941年的大罢工运动。 [51] 事实上,迪士尼在其发行部门博伟影片公司于1953年成立后才实现持续盈利,这个部门使得迪士尼能够从电影的成功发行中充分获益。虽然迪士尼公司在1952年的利润仅有50万美元,但在1959和1965年,它的利润已分别超过了340万美元和1,100万美元。 [52]

迪士尼公司并没有成为一个经典意义上的大型电影制片厂。它不是从前期制作到后期院线垂直整合的公司。正是归因于拥有自己所创作的流行动画和衍生产品的版权,迪士尼公司才得以保持它的独立性。所以说,迪士尼公司所采用的这种商业模式预示着电影行业从多媒体发行和大量衍生产品销售中获利的时代到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重大事件威胁到电影行业一成不变的组织架构,引发了好莱坞内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促成了“有机联盟”的诞生,它把电影生产商、创意艺术家和电影发行商联合了起来。尽管发行商形成了持久的组织,但生产实体还是会定期发生变化。战后,电影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电影制片体系瓦解。随后,演员、制片人和导演分别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之前的7年长期合同制度也到此结束。工会的权力会限制利润的获取,这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所体现。从外部来看,罗斯福政府在1938年发起了反垄断行动,这导致电影发行网络与电影业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发生断裂。电视的到来也影响了观众的社会经济行为,电影的票房收入减少。电影院的重要性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它最终在21世纪初期成为亏损产业。这个阶段电影业经历了深刻的动荡。 [53]

电影制片厂逐渐退出电影制作,转而专注于多方面的融资和发行。在这样的转变里,它们不仅试图控制成本,还采用了在电影业研究和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灵活性的组织结构,通过招募新的人才和开展新的项目来运作。各大制片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在招募人才及获取剧本版权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达到了不顾及个体身份、特定文化、演员及不同电影制作方式的程度。电影制片厂为电影制作提供资金支持、为电影发行及商业营销提供基础设施,因此它仍然处于电影业的核心位置。例如,尽管潘德蒙纽动画工作室(Pandemonium)的负责人比尔·麦克尼柯(Bill Mechanic)从外部融资中获益,他还是会强调以下方面对大型电影制片厂的依赖:

直到有人能够提供电影拍摄的资金之前,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剧本准备好,把导演和主要演员召集在一起,此外,我什么都做不了。而现在我购买版权,雇佣编剧和导演,并在特定阶段推动电影工作室进行电影作品的商业推广、发行和融资……因此,它给了我更多的控制权。

好莱坞的生产分离意味着行业变得更加灵活且不太稳定。大型电影制片厂与许多小公司签约,这被称作“碎片协议”(shingles)。依据电影放映的情况,小公司总是更易受到质疑。电影业的交易通常历经多重谈判甚至包括电影制片厂之间的激烈竞价。从1996年到2006年,迪士尼公司与制作公司共签署了90项有关电影和电视活动的协议。 总体而言,这些协议中有45%是与制片人签订的,有18%是与导演签订的,有16%是与演员签订的。它们主要签订的是第一优先合作协议(first-look deals),平均持续3年。

20世纪80年代,迪士尼公司迅速融入了好莱坞的产业环境。于是,它也面临着其他制片厂所面临的问题。由迈克尔·艾斯纳所领导的来自派拉蒙的新团队实施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策略,他们的目的是使迪士尼成为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艾斯纳承诺每年通过试金石影片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和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 Pictures)发行20部长篇电影。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型的、真人表演的、非迪士尼的影片库”,从而“使迪士尼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大型电影制片厂” 。迪士尼自己发起了真人电影的制作,例如《金银岛》( Treasure Island ,1950)。 [54] 不过,这些在他的工作计划中永远只是一小部分,为了打造新创立的试金石影片公司品牌,艾斯纳聘用了杰弗瑞·卡森伯格和100名来自派拉蒙的员工。这家电影公司从迪士尼影片公司获得了自主权。

由于旗下的这支电影制作团队为迪士尼在家庭影院、国际电影发行和娱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持,迪士尼的这一策略获得了广泛成功。迪士尼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型电影工作室。他制作了一些小成本的流行电影,例如《鸡尾酒》( Cocktail ,1988),《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 Honey,I Shrunk the Kids ,1989)和《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在第一批的33部电影中27部盈利,这在好莱坞是不寻常的。 [55] 1990年,预算为1,400万美元的《风月俏佳人》( Pretty Woman )票房收入超过4.63亿美元。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推动了电影发行量的增加。因此,20世纪90年代工作室每年发行40多部长篇电影。此外,为了拓宽所制作的电影类型,迪士尼还在1989年2月1日成立了另一家旗下公司,即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 Pictures)。然而,没过几年,工作室开始失去发展动力。1993年,40部真人电影中只有一部成功上映,那就是《圣诞夜惊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此外,好莱坞电影公司从未能使其创意部门盈利。 在罗伯特·艾格(Robert Iger)成为迪士尼的总裁后,他开始重新重视公司品牌,而减少了在试金石影片公司的活动。

今天,电影制片厂和独立制片人之间的典型二分法受到质疑,因为它基于经济学、艺术学等不同行业的视角,是一种过时的分类。意料之中的是,艾伦·斯科特(Allen Scott)将好莱坞定义为“由许多相互依赖的公司和员工组成的密集群体,他们在项目导向的工作环境和提供不同类型协调服务的制度安排中协同工作” 。这种产业集聚有利于打造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本书对电影业的分析考虑了其相对流动性及整体结构,但是,独立制片人这一类别的保留低估了电影行业各个部门之间恒久复杂的联系。

在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去世后,迪士尼公司还是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和衰退的电影系列独树一帜。制片人罗伯特·科特(Robert Cort)曾回忆道:“1984年艾斯纳、威尔森和卡森伯格来到迪士尼之前,迪士尼制作的电影并不多,它在好莱坞几乎没有创意资本……它只是生活在过去的根基上。由于担心动画已死,迪士尼的管理者不再致力于动画制作。” [56] 事实上,正如詹姆斯·斯图尔特所言,迪士尼的电影创作“总是远离好莱坞的多重诱惑和享乐主义,远离它的明星体系和残酷交易”。这种差异固然受到发展策略的影响,但也离不开华特·迪士尼与其他电影家截然不同的童年背景。 因此,迪士尼公司保留了老派的标签,但随着新管理团队的到来公司发生了改变。由于迪士尼公司整合了好莱坞产业,它也显著地导致了一场不可否认的标准化过程。迪士尼的结构变化也意味着文化变化:“直到1984年,迪士尼的文化都更倾向于白人至上主义(WASP)和保守主义。这是一家正规和老牌的公司,而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与华特·迪士尼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但现在,这一切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他们(指迪士尼的新领导者,其中包括艾斯纳、威尔森和卡森伯格)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彻底改变了它”,而这些人的继任者也致力于推动更深刻的变革。 [57]

世界电影中心的新凝聚力也有必要重新考量。老电影制片系统的僵化与涂尔干(Durkheim)所定义的一套“普遍社会公众的共同信仰和感受……即一种集体意识” 的特定类型有关。劳动分工只在能够组织电影生产的五大制片厂中的一家发生。有机联合结构将每家大型电影制片厂中的专业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7年的长期合同则将艺术家与电影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阻止他们与其他公司开展合作。不过,电影生产的碎片化和院线分化结束了这样的格局。

如今,许多公司聚在一起只是为了合作拍摄一部电影,它们每一家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如融通资金、制作特效、安排演员或购买保险。所有这些职能之间的互补性确保了整体的统一性。过去,由于个体对一家公司的强烈依赖,主要的独立电影制片厂和各大电影制片厂之间存在分歧,而现在则与之相反,演员和技术团队都为了有限的观众而不加选择地参与大片的拍摄。此外,不同的公司在电影制作和发行时共同合作。今天,特定的有机联合正在盛行,其中活动和价值观的多样性鼓励了个体意识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各大电影制片厂不再犹豫投资好莱坞以外的电影项目。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包是世界经济中心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最脆弱的是那些可被廉价外国劳动力替代的群体。 反之,不可替代的著名演员则从这样的安排中获益匪浅。

然而,史蒂夫·休莱特(Steve Hulett)非常清楚好莱坞的不稳定情形并有一段如下的分析:

当电影制片厂在印度、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制作电影,并在美国国内获得3亿美元的票房回报时,美国的动画产业将陷入困境。因为到那时,电影制片厂将搬到这些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这就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一部电影不赚钱,即使电影制片厂在印度能够半价拍摄,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今年,有四部电影是通过电脑生成的图像(CGI)来表现的:《野蛮任务》( The Wild )没有什么市场,在多伦多制作、在美国生产的《赛车总动员》( Cars )、《冰川时代2:融冰之实》( Ice Age Ⅱ:The Meltdown )和《篱笆墙外》( Over the Hedge )则广受欢迎。

各家电影公司在各种类型的电影制作上相互竞争。它们争夺人才和剧本,实践的同质化也导致了为某个系列设计大片的普遍化。2015年6月,位居全球票房前20位的电影都是由各大电影制片厂发行的PG或PG-13级作品,其中有8部来自迪士尼公司,有17部属于冒险、科幻和/或动作类的影片,有14部是以前电影的续集。而除了《泰坦尼克号》(1997年)以外,这些电影中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小说世界里的英雄,如蝙蝠侠、杰克船长和哈利·波特展开。

人们还可能从这些电影中观察到能够激发未来创作的相似灵感。杰夫·霍尔德(Jeff Holder)记得,当他在汉娜-芭芭拉(Hanna-Barbera)工作时,有一个即将诞生的动画人物与《狮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非常相似。他还回忆说,有一次,在为卡通频道开发一个新的故事系列时,他在一周内收到了三个非常相似的投稿:“都以类似的角色—— 一只披着披风的、会飞的、厉害的牛——作为他们所创作动画片的主角。这说明三家各自完全独立工作的公司最终都在创作类似的对象。” 换句话说,尽管好莱坞的生产结构支离破碎,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产业集群。强烈的集体精神和来自内部的新想法和项目使得这个集群拥有相互模仿和依存的凝聚力。 GS3sUqQC7kpcXAsxWiUgRJRjoGCEQ9piu2nNEnX2j9p8cKZoTun4AdvhzllYca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