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讲“电影史论”时,距今已垂十载,动心印此梗概,也是在五年之前了。二〇一一年,我首次给中国传媒大学电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电影史论”课程,二〇一七年,本课程教材列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二〇二一年,本课程教材获批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精品教材立项。本书是在“电影史论”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形成的。
电影迄今仅有百余年,中外影史通览,史料、文本之丰富驳杂,亦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所幸程季华、李少白、丁亚平、萨杜尔、波德维尔等中外电影史学家先行研治,留下经典史著,供后学参考。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纷涌,尤以西方理论占据主流,囿于语言之隔,常人难以直达外文原典,感谢富澜、崔君衍、邵牧君、杨远婴、李恒基、陈犀禾、李迅等专家用心译介编选,提供可靠之电影学术公器。
史论合体,集于一书,别门学科或许勉为其难。好在电影初生,一切皆有可能。电影学界已有艾伦与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尼克·布朗《世界电影理论史评》、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游飞《世界电影理论思潮》、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等学者珠玉在前,或以史带论,或论从史出,为本书提供有益的写作思路。
我虽驽钝,然年轻学子们朝气勃发,不时赐我灵感与激励,寒暑易节,十年一剑,凝聚着历届听讲诸生的心血与智慧。我的硕士生王子健长于电影与哲学关系的研究,感谢子健为本书第五章第五节提供初稿。我的博士生石敦敏、钟萌骁、史秀秀和硕士生刘航笃学尚行,专注文献之爬梳剔抉,对本书写作亦有贡献。
先哲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易道之要,在于简易。年将半百,知易不易。删繁就简,化为电影史论的“一二三四五六”,个中甘苦自知。
一个命题乃“电影是什么”的本体追问。归根结底,电影史论是不断实践并理论穷究这一终极命题。
两大学派是对既有电影理论最高成就的总结。蒙太奇和长镜头大道至简,既通达实践又逼近本体,故成学派。
三条主线是对电影百余年发展历史的简要梳理。以技术主义、写实主义、现代/后现代主义三线勾勒影史变迁,此种要略,虽属陈言,因其大体符合史实,故从者甚多。
四大要素是对电影活动基本构成的简明分析。分析艺术,世界、作者、文本、受众缺一不可,较之别种艺术,此四者又各不相同,尤以作者和受众为殊。
五种关系是对电影史论生成语境的宏观考察。电影史论演进,外在动因不可不察,它与语言、文化、艺术、主体、哲学的互动尤为重要。在多方联动的动态机制中,形成了电影史论的具体形态和发展脉络。
六位时成,归于中国特色。凝练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提升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我辈之所愿也,力有不逮,诚望杰构于来哲。
张宗伟
二〇二二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