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始于文献,终于艺术
——纪录片词义的历史演变
From Literature to Ar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Documentary

◎胡立德
Hu Lide

摘要: 2022年是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问世一百周年。弗拉哈迪的历史贡献,是他开创了纪录片这种影片样式,被公认为纪录片的鼻祖。“纪录片”一词就是格里尔逊在评论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时,率先在英文中使用的。然而随着纪录片和各种影片样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纪录片是什么也不断出现认识纷争。本文从历史和事物的发展出发,探究了“纪录片”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词义内涵演变的缘由以及词义的最终落点。这就是,当纪录片这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时,人类语言中尚无相应词汇。格里尔逊抓住“文献资料”这一属性来指称这种影片,其实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随着纪录片和各种影片样式的不断发展,纪录片具有的真实和艺术两个本质属性终于显现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纪录片词义由此完成了“始于文献,终于艺术”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 纪录片;真实性;艺术性;词义演变

Abstract: 2022 marks the centenary of Robert J.Flaherty's Nanook of the North.Flaherty'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is that he has created the film style of documentary,for that h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originator of documentary.It was Grierson who first used the word “Documentary” in English when commenting on Flaherty's film named Moana.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and various kinds of film styles,the definition of documentary continues to appear cognitive disput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ocumentary”,the reason of its evolution and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its meaning.That is,when documentary just appeared,there was no corresponding word matching it in human language.Grierson refers to this kind of film by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documentary data”,which is actually restricted by objectivity.However,under the developing of documentary and different kinds of film styles,the two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documentary—authenticity and artistry—have finally emerged and been recognized by people.The word “documentary” has thus complet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ts meaning.

Keywords: documentary,authenticity,artistry,evolution of meaning

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于纪录片是什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特别是中国,近三十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20世纪80年代,围绕纪录片和新闻片的关系曾展开一场争论,最后形成的共识是:新闻片不是纪录片,新闻片应从纪录片中分离出去。由此结束了新闻片与纪录片混同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纪录片是什么以及其和专题片的关系,又展开了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跨世纪争论,至今没有产生结果。其间甚至对争议是否必要都出现了对立观点:有学者主张“纪录片不需强行定义” ,有学者很快回应“应该努力为纪录片定义”

纪录片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一个百年称谓。因此,要说明纪录片是什么,不仅要从当前出发,也要从历史出发。即从“纪录片”一词的产生并结合电影电视的发展来寻求答案。只有搞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形成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一、“纪录片”一词的由来

中文“纪录片”一词来自英文documentary。说到documentary,人们一般都会提到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1926年2月8日,格里尔逊用笔名“The Moviegoer”在《纽约太阳报》( New York Sun )发表的题为《弗拉哈迪诗意的〈摩阿纳〉》( Flaherty ' s Pooctic Moana )的评论中,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摩阿纳》是对一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Of course Moana ,being a visual account of events in the daily life of a Polynesian youth and his family,has documentary value.)这是documentary一词首次在英语中出现。

Documentary源自法语documentaire。法国学者拉法艾尔·巴桑在《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中写道:“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documentaire或film documentaire)。据乔治·萨杜尔考证,法国语言学家利特里编纂的《法语词典》于1879年收录了‘doeumentaire’一词,词性为形容词,意思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qui a un caractère de document)。历史学家西当·让·吉鲁进一步考据说,这个词从1906年起开始跟电影发生关联,1914年以后成为名词。” 不过,拉法艾尔·巴桑没有进一步说明doeumentaire为何出现在法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也没有说明doeumentaire为什么会和电影发生关联。

笔者认为,doeumentaire一词出现在法国并与电影发生关联,和法国的两项发明密切相关。这两项发明分别是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的摄影术和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术。在公布摄影术时,考虑到达盖尔已故合作者尼埃普斯为摄影术做出的重要贡献,法国政府采取向达盖尔和尼埃普斯儿子提供终生年金的方式,换取了摄影术的发明权。摄影术的魅力以及使用无须支付专利费用,使摄影术迅速得以推广,其记录和对应事物的特点也逐渐显现。

摄影术之前,最接近事物原貌的手段是绘画。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评论摄影和绘画的区别时这样写道:“最逼真的绘画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被描绘物的原貌。但是,不论我们怎样雄辩,它终究不会像摄影那样具有异乎寻常的威力,以博得我们的完全信任。”“在达到形似效果方面,绘画只能作为一种较低级的技巧,作为一种复原手段的代用品。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由机械产生的影像与绘画相颉颃,终于超过了巴洛克的形似,达到了与被摄物等同的水平,迫使绘画本身也变成摄影的对象……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而“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加完善。影片不再满足于我们录下被摄物的瞬间情景(就像在琥珀中数百年的昆虫保存得完整无损),而是使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从似动非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事物的影像第一次映现了事物的时间延续,仿佛是一具可变的木乃伊” 。由此可见,doeumentaire一词出现于摄影术之后,说明它与摄影术包括电影术的记录与对应特点有密切关系。

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人们来说,影像造假在技术上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摄影术和电影术客观反映事物的特点,让其天然地具有了文献资料性质。法国作为这两项技术的发明国,在语言中首先出现doeumentaire一词自然也就有了历史与逻辑依据。时至今日,尽管让电脑制造的影像十分逼真,但摄影术、视频记录的客观性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及记录性视频可作为法庭证据,都说明这两项技术具有客观属性。

二、纪录片词义的三个阶段

(一)纪录片:意指故事片之外所有影片

从电影诞生到1926年,尽管让电影艺术地位得以确立的两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已经问世,但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只有电影的概念而没有不同种类电影的概念。docunmentary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

从格里尔逊的文章看,docunmentary的本意是说《摩阿纳》这部影片所描述的内容具有文献资料性质,而不是指称一种电影类别。但使用docunmentary之后,客观上对电影起到了分类作用。电影由此被一分为二:一类是编演性质的故事片,特点是在摄影棚拍摄,由演员表演完成。一类是文献资料性质的影片,特点是使用自然素材,在生活实地拍摄。另外,docunmentary很长时期都是被以形容词而非名词使用的,如英文“documentary film”和中文“纪录电影”表述,都说明documentary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由形容词演变为名词即等同于“documentary film”的。

1932年,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中写道:“迄今为止,我们把所有根据自然素材制作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电影范畴,是否使用自然素材被当作区别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键标准。凡是实地拍摄的影片都被称为纪录电影:无论是新闻片还是杂志片,无论是旨在漫谈还是旨在结构情节的影片,无论是教育片还是正经八百的科学片。” 法国让·路普·巴塞克主编的《电影词典》也有同样的释义:“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总的说来,纪录电影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搬演或重建。”

从documentary的本义即文献资料性质看,纪录片应该体现客观真实性。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纪录片这一内在属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在纪录片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创作了。《北方的纳努克》即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仍属于纪录片,但《亚兰岛人》(1934)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1948)与今天的纪录片观念就会发生冲突。因为这两部影片表现的人物及其关系,如《亚兰岛人》中的丈夫、妻子和孩子,虽然都是亚兰岛人,但他们并非真的一家人,而是由导演人为建立的。但在当时,凡是使用实地生活场景和非职业演员,即使有编撰表演成分,都称作纪录片。

这种观念,从世界范围看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7年,伊文思在《纪录片创作的几个问题》中写道:“对于纪录片的看法和要求,各个国家都不相同。例如在法国,并不那么严格地要求它的基础必须是真实的,只要和故事片不同,就可以称作纪录片。”“20世纪80年代,西德制片人韦宁格尔到北京广播学院讲学时也提出过同样主张。” 事实上,直到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一方面与个人见解有关,一方面也与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这一模糊定义有关。在这一定义中,何为“创造性处理”?“创造性处理”有没有边界?格里尔逊都没有进一步阐述。这就为不同理解留下了空间。而纪录片鼻祖的定义,反过来又成为这种见解的理论根据。

(二)纪录片:意指“非虚构”性质影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以吉加·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眼睛”学派,针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理论上宣扬摄影机应从摄影棚中解放出来,强调关注现实和电影自身规律,实践中则建立了以“抓、等、抢”包括隐蔽拍摄在内的采访摄影方法体系。维尔托夫对其电影的界定为:“电影眼睛=事实的电影纪录。” 尽管没有使用纪录片称谓,但从认识方面已经把真实性作为这类影片的内涵规定。

其后,从1945年到1957年,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陆续发表了《摄影摄像的本体论》《电影与探险》《被禁用的蒙太奇》等一系列评论文章,让电影及其真实表现,特别是纪录片的真实问题浮现出来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引发关注。巴赞在《被禁用的蒙太奇》中写道:“在影片《北方的纳努克》中狩猎海豹的著名片段里,假若猎人、冰窟窿和海豹没有出现在同一镜头中,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个片段的其余部分则完全可以由导演随意分切。只是当空间统一性的破坏可能会把真实的事件蜕变为单纯的想象性描述时,我们才要求遵守空间的统一性。”“事先规定这一规律适用于哪些主题类型甚至哪些情境是更为困难的。我只想冒昧地作几点提示。首先,这一规律自然最适用于一切纪录片,即与新闻报道相近的纪录片。因为这类影片的目的就是报道事实,假若事件不是摄影机如实拍摄下来的,那就毫无意义。严格来说,新闻片也在此列。”

受维尔托夫和巴赞思想启蒙,20世纪60年代,欧美同期出现了两个模式不同但都与真实有关的纪录片流派,一个是法国的真实电影,一个是美国的直接电影。前者认为创作者可以通过主观介入来获取生活真实,后者则反对创作者主观介入,主张通过观察记录来直接反映生活。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世界的纪实主义浪潮(中国为90年代),实质是纪录片词义的意识觉醒,是它要求“名正言顺”的本义回归。而“非虚构”无疑鲜明地表示了词义的这种性质要求,于是纪录片内涵由“使用自然素材、实地拍摄”向“非虚构”转变。

德国纪录片导演埃尔文·莱塞在《合法的手段——纪录电影与历史》中写道:“由于我要防止观众出现一种错误的期待,因此很不喜欢使用‘纪录电影’这个词。相比于‘纪录电影’,我宁可用‘非虚构电影’这个词,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这类影片不是人为创作的,剧中人也不是演员装扮的,他们有自己的名字,真实可信。‘非虚构电影’的题材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事实,是一种存在的搬演。人们一直在追寻这样一种东西,它被这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认为是重要的,而且是作为‘真实’被发掘出来的;同时也是摄影机和录音带能够抓取的。对于‘非虚构电影’的可能性来说,这意味着一种边际条件的确立,也就是对于表达的适用性的限制。”

美国南加州大学(UCLA)、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休斯敦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著名电影学教授合编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1979)定义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docunmentary film,documentary Anon-fection film which hasapersuasive theme or point of view,but which draws its materialfrom acturelity and uses editing and sound so as to enhance the process of persuasion.)

许南明主编的《电影艺术词典》(1986)对新闻纪录片的释义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电影的四大类别之一。其特点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纪录片词义的“非虚构”即真实属性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共识。

(三)纪录片:意指具有真实性同时兼具艺术性的影片

从名正言顺的角度看,“非虚构”体现了docunmentary词语原义即文献资料性质所应具有的真实属性。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聂欣如在《什么是纪录电影》中指出:“使用‘非虚构电影’来定义纪录电影,在逻辑上采用的是否定,这便意味着在定义的区间内首先是对某些集合的排斥,排斥之后所剩下的都属于被定义的范围,这就如同我们说‘苹果不是动物’‘猫不是植物’一样,对于被定义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依然是不甚了了。” 用“非虚构”定义纪录片,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关系问题。新闻片无疑是“非虚构”,如果定义纪录片为“非虚构”,新闻片也会是纪录片。从认识角度看,一个事物具有并非别名的两个称谓,明显违背逻辑。而历史上,将新闻片当作纪录片的情况又确实存在。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这一方面与纪录片词义有关,一方面也与电影技术有关。从纪录片词义看,“文献资料性质”源于电影的记录特点,在这方面纪录片和新闻片并无不同,因此将新闻片和纪录片等同看待与词语本义并不矛盾。从电影制作流程看,一般是使用负片拍摄,经洗印车间冲洗后印成正片,此后有剪辑、套底、配音、合成等诸多环节,印成拷贝后还需拿到影院放映,此时距离拍摄日期十天半月都属常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的重大活动,如1969年4月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消息,广播当晚播发,报纸因排版印刷是次日见报。而同一主题的《党的“九大”胜利闭幕》的纪录电影,直到6月13日才陆续与浙江观众见面。 20世纪80年代之前,拍摄电视新闻都采用电影技术,除本埠少量重要新闻外,受当时交通条件和制作环节制约,所拍新闻大都难以保证播出时效,所以记者在选择主题时往往都会回避一般事件性题材,主要是经验和成就的报道,播出时还要配上音乐, 除了短些,新闻片与纪录片并无明显区别。

但1980年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ENG(便携式电子摄录设备)在各省市电视台的普及,特别是地方台采用微波、卫星技术向中央电视台传送电视新闻以来,新闻片的消息特点即时效性日益彰显。同时在内容选择、镜头处理、采访制作等方面也和纪录片产生了很多区别,为它和纪录片最终“分道扬镳”提供了根据。

1983年,任远在《论纪录片创作》一文率先提出了新闻片和纪录片属于两个片种的观点:“过去,我国学苏联的样子,把新闻片、纪录片这两个不同的片种‘合二为一’了,不但开办了‘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有‘新闻纪录片和纪录片’。我认为,科学的办法是应该把新闻片和纪录片分开。新闻片,应当是用影片来报道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事实,它一般只报道在某特定时间、环境中的一个片段,是事件的‘横剖面’,不交代背景、全过程的;而纪录、交代‘纵剖面’的,恰是纪录片的任务。” 1985年,钟大年《真实的,又是艺术的——纪录片美学特性漫谈》一文最早将纪录片的美学特性明确为真实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 1990年,《电视新闻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一文指出:“新闻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和时效性的统一,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无论对新闻片还是纪录片,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认识的深入,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界限逐渐明晰。

从说明事物角度看,《朗文英语词典》的纪录片定义言简意赅:“通过艺术提供事实。”(a presentation of facts through art,esp.) 在这个定义中,提供事实反映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反映了纪录片的艺术性要求。用事实而不是现实则更符合纪录片创作题材的实际。该定义既揭示了纪录片与其他影视艺术种类的区别——非虚构即真实性,又揭示了纪录片与其他非虚构影片种类的区别——艺术性。而纪录片词义的这种演变,恰好也是纪录片鼻祖格里尔逊的本意。他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开篇即说,“纪录电影这个词言不及义,不过,还是让它沿用下去吧……我建议,在对低层次的影片稍加评述之后,‘纪录电影’这个称谓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 格里尔逊没有说明“低层次”和“高层次”如何区分,但显然只有艺术性才能解释。

三、结语

历史上和今天的纪录片虽然名称相同,但词义内涵大不相同。因此,对纪录片名称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注意到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情况。

电影诞生后,当《北方的纳努克》《摩阿纳》这类影片出现时,英语中并无相应词汇,格里尔逊遂将法语documentaire引入英语以说明《摩阿纳》的价值特点。但文献资料性质只是这类影片的特点之一,很多使用自然素材、实地拍摄的影片都有这种特点,格里尔逊只好用“高层次”来表明他的本意。随着电影电视的充分发展,纪录片的“高层次”属性即艺术性最终为人们所认识,纪录片由此完成了“始于文献、终于艺术”的词义演变。

纪录片词义的演变再次说明了这样一条唯物主义原理:事物发展到什么程度,认识才能达到什么程度。埃里克·巴尔诺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一是1898年,英国人威廉逊在他的后院拍了一部名为《在中国的教会被袭记》的电影;一是1904年,美国人爱迪生拍摄了一部名为《俄日国境警备队的冲突》的电影。电影中士兵们向位置固定的摄影机拥上去又退下来,横七竖八地躺倒在地上。为便于观众辨认,俄国兵和日本兵分别穿上了白色和黑色的军装。 安德烈·巴赞在《被禁用的蒙太奇》中写道:“在电影诞生初期,人们居然接受过‘搬演的新闻片’这个概念。” 其实从根本上说,这是事物发展不够成熟、特征未充分显露所致。电影发展初期,如中国的《定军山》,在当时人们看来就是电影,史学家依据“自然素材”将其归入纪录片。如今,对《定军山》这类戏曲表演影片已经改称为戏曲节目了。《在中国的教会被袭记》《俄日国境警备队的冲突》也是如此。如今,这类影片的准确叫法应该是改编于真实事件的故事片。即与电影《泰坦尼克号》或电视连续剧《湄公河大案》性质一样。但在1898年,莫说没有故事片概念,就是有,依据这两部影片的情况,也不足以将它们称作故事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的《春节大联欢》,当时称作纪录片。1983年起,央视每年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随着电视综艺特别是晚会节目的充分发展,现在还有谁称这类节目为纪录片呢?

真实的同时又是艺术的,是纪录片独一无二的美学特性,也是词义的最终落脚点。任何符合这种美学要求的影片都是纪录片。即使不用纪录片名称,其实质也还是纪录片。如历史上的直接电影、现在某些所谓“专题片”。而任何不符合这种美学要求的影片即使被冠以纪录片之名,也终究不是纪录片。如现实中被冠以纪录片名称但实质为“新闻片”的,或依据真实事件创作但实质为“故事片”的,或看起来逼真但实质是虚构表演的“伪纪录片”的。

〔胡立德,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教授〕
〔特约编辑:赵希婧〕 PX8n2R+JKun5++r27Mim+fk0AWbsQbuQLH62fbAnVwmSLd3/J9MHlTjxWx63rZ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