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治·文化·媒介: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参与媒介治理的三重逻辑
Politics,Culture and Media:The Triple Logic of Participation of “Countryside-Agriculture-Peasant” Short Videos in Media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张爱凤
Zhang Aifeng

摘要: 移动互联网及短视频下沉至农村市场后,给新时期的三农传播及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较薄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参与媒介治理,具有推进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耦合的政治逻辑;三农创作者在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具有参与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文化逻辑,推动媒体融合向基层拓展的媒介逻辑。探索三农短视频参与媒介治理的多元实践路径,对于更广泛地引导农民自觉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三农短视频;媒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

Abstract: Mobile Internet and short videos have sunk into the rural market,bring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countryside-agriculture-peasa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new era,b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re relatively weak.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short videos in media governance has the political logic of promoting the coupling of macro-politics and micro-politics.The creato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and have the cultural log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township sages,and the media logic to promote the media convergence expanding to the grass-roots level.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multiple practice paths of participation in media governance in short videos of “countryside-agriculture-peasant”,for guiding peasant to become the subject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re widel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short videos on “countryside-agriculture-peasant”,media governance,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2022年1月10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央视网等承办的“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评选结果”公示。入选的单位既包括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网、光明网等,也包括政府部门,如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共青团中央等,还包括一些自媒体,如“乌合麒麟”“宁有正能量”“边检小花”“王帆教授”“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等。其中,山东省菏泽市委网信办推荐的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布衣小童”入选“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备选项目。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2019)内容,网信办是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领导和监管机构,是国家实施媒介治理的主体之一。移动互联网及短视频下沉至农村的广阔市场后,给新时期的三农传播、乡村振兴工作及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布衣小童”此次入选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项目,意味着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已正式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并发挥出媒介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提出

(一)国家治理体系:从政治概念到学术概念的发展脉络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被提出的。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国内外经济重心转向、科技产业革命等,都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首次明确出现在党的重大文件中。

2013年12月31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2013年至2021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的政治概念高频次地出现在党的重要会议及文件中,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界,此前,学界鲜有直接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成果,此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自2014年至今,学界研究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党史研究、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辨析、内涵解读、实现路径、大数据时代的治理能力建设、精准扶贫与国家治理体系建构、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信息传播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政治概念转化成学术概念,又将学术成果运用到治理实践中,体现出政治与学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交融。

(二)“媒介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研究推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各种治理问题,治理理论应时而生。国外治理理论倡导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加入“社会”这一单元,尤其重视公众的需求和公民参与,崇尚有责任和有效率的治理,强调基于共同目标,多元主体应平等、互动、协作地参与治理。

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媒介治理的相关研究也发展起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关于媒介治理的研究主要沿着两种路径展开,一种路径是将媒介看作治理的客体,即“治理媒介”,通过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形成的媒介伦理法规等,对媒介的生产传播活动进行治理。在此过程中,政府是治理媒介的主体,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持续整治文娱领域的泛娱乐化、追星炒星、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问题;网信办部署开展2022“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打击网络谣言、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等。在近几年的学界研究中,“网络谣言治理”“网络舆情治理”“饭圈乱象治理”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媒介治理研究的另一条路径是将媒介视为治理主体,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传媒应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 重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媒介角色,最大限度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职能; 通过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协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述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宏观意义上的传媒行业或国家主流媒体,未特别关注到自媒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是在发现此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

(三)三农短视频自媒体:从“治理客体”到“治理主体”的发展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发布4G牌照,正式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此后,网络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用户需求旺盛,自媒体制作发布的短视频体量激增,一些拍摄粗糙、内容低劣、价值观扭曲的短视频也得到传播。

2018年以来,针对短视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国家版权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国家行政部门通过强化立法、开展专项整治等行动进行治理。近年来,“短视频治理”也成为学界热点问题,成果主要集中在短视频乱象治理对策、短视频侵权治理、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短视频与舆情治理、短视频中的算法治理、短视频伦理失范治理、短视频中的广告治理等方面。

在国家实施的治理短视频的专项行动后,众多互联网企业重新布局短视频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相继推出了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的计划,加大对三农创作者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及价值引导。国家政策的引领、互联网企业的布局、短视频平台流量的倾斜、三农传播氛围的营造,使得“巧妇9妹”“乡野丫头”“布衣小童”“乡村小乔”“陕西二后生”“麦小登”等一批优质的三农短视频自媒体脱颖而出。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三农短视频创作者,有着自觉的农民身份认同和强烈的叙事主体意识,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与纪实性影像微观叙事,实现了独立的乡村叙事文化价值、互联网+精准扶贫的经济价值以及缩小城乡信息鸿沟的技术价值。 三农短视频具有操作便捷、日常记录、轻传播等特点,成为新时代农民掌握的“新农具” ,在乡村振兴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

学术界已敏锐地捕捉到三农短视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发挥的积极价值,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尚未有明确提出将三农短视频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直接关联起来的成果。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农短视频参与媒介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间具有严密的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和媒介逻辑。

二、政治逻辑:三农短视频推进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的耦合

(一)宏观政治视野下的“三农”发展

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最早形成体系的政治学理论著作。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以及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西方学者侧重从权力和利益的角度重新阐释“政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主要关涉阶级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革命与专政、政治民主等“宏观政治”内容,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学理论,并将其与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宏观政治的重要内容。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分别从农民脱困增收、共同致富、物质精神双脱贫等不同视角关注农民问题。 1982年1月发布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从2004年至今,每年年初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都将主题聚焦三农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方位的振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宏观政治的角度看,当前,“乡村振兴”已经被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任务的战略高度。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三农短视频的创作主体,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之一。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更是从法治建设的维度明确“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至此,三农短视频创作群体作为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的政治、法律合法性得到进一步确认。

(二)文化政治视野下的城乡关系

文化转向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定位和理论特征。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特里·伊格尔顿对文化政治的大力推崇,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学术进展和理论创新成果。“文化政治的崛起是一个后现代事件,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注定了文化政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微观政治。” 与关乎国家政权、制度、政党的宏观政治不同,文化政治关注性别、种族、民族、地域、年龄、教育、贫富等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特别是因身份差异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权力关系。

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本质特征是按户籍把全国的公民分成城市居民和农民两类,并由此形成了城乡居民在居住区域、教育、就业等多方面的社会区隔。基于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乡差别,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差别,更是市民/农民文化身份的差异,长期以来,前者优越于后者。

改革开放后,城乡(包括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与市民/农民身份之间的各种矛盾一直存在。东部/西部、城市/农村、市民/农民之间建构的不平衡的文化权力关系,既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也呈现在媒介作品中。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影视剧中,城市通常构建成先进、发达、繁荣的景观,城市居民表现出文明、优雅、富足的形象;而农村一般和“西部”“贫穷”“落后”“欠发达”等概念关联,农民也通常被贴上“贫困者”“弱者”“沉默者”的身份标签,如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电影《美丽的大脚》、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山海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而在网络空间,关于“农村凤凰男/女”“城市孔雀女/男”的争议一直未间断。上述关于农民身份、不平衡城乡关系的研究都可以纳入文化政治的范畴予以考察。

(三)三农短视频推进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耦合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短视频创作群体的崛起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文化现象,率先在互联网空间打破了城乡区隔。三农短视频创作者用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以往的身份束缚,实现了从沉默的“叙事客体”到新时代积极的“叙事主体”的身份转变。拥有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的三农短视频创作者,成为与城市居民平等对话、积极为三农发声的新兴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媒介叙事中呈现的不平衡的城乡关系。

此次入选“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的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布衣小童”,至今已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三个平台积累粉丝总量超过600万(超过一般省级媒体的粉丝量),作品获赞5000多万次。自2017年以来,“布衣小童”已获得中国首个移动互联网领域三农信息奖项“金稻穗奖(乡风文明传承内容奖)”,“今日头条最具人气创作者”、山东省“正能量榜样人物奖”等荣誉称号。“布衣小童”的创建者是从城市返乡创业的90后农民夏七年,也是一名网络作家。他与同伴在山东菏泽地区开展新型农作物种植,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呈现出勤奋创新、自信自强的新时代农民形象;而大量表现鲁西南农村原生态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田园风光、劳动场景的短视频,对于以往“贫困、苦难”的三农叙事是一种纠偏。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交互作用彼此影响,产生增力。从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布衣小童”入选“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项目,“乡村小乔”获得“全国30位扶贫达人”“江苏省第二届网络公益达人”,“麦小登”获得河南安阳“青年五四奖章”,“陕北二后生”关爱西北留守老人的“让爱回家”公益行动来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公益引领、网络正能量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也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越发强烈;而三农短视频创作群体也重塑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因城乡区隔产生的文化矛盾,推进了国家宏观政治与微观文化政治的耦合。

三、文化逻辑:三农创作者融入“新乡贤”文化建设

(一)传统乡贤文化建设的困境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体系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农民作为劳力者一直是被治理的对象。在中国的历史上,乡贤群体是县以下乡村自治的主力军。地域性的身份要素(本土本乡之人)、良好的品德要素、出众的能力要素及崇高的威望要素是乡贤群体必备的四大要素 。整体来看,以乡绅为代表的传统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群体。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土壤中,乡贤文化已传承发展了两千多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面临产业发展模式单一、青壮年人口流失、文化教育断层、新一代农民对农村的归属感认同感降低、多重风险隐患并存等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某些乡村基层政权运转也遵循着消极、不作为的“不出事逻辑” ,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乡村社会秩序。

不管是在宏观国家治理层面,还是在微观乡村自治层面,传统乡贤文化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信息科技发展的要求。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都在积极呼唤新乡贤群体的诞生和新乡贤文化的重建。

(二)新乡贤文化的重建

国家治理是国家层面的总体治理,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和行政实现,社会治理则是在社会层面实现国家治理的要求和价值取向。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创新乡贤文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的角度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由此,国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乡贤文化建设在乡村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自治、德治作用的重要性。

有学者将新乡贤界定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 也有学者将新乡贤区分为不在场的“精英型新乡贤”和在场的“平民型新乡贤”。 不管新乡贤的概念、群体如何界定,从现实的发展来看,只要能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对农村发展产生引领作用的人,都可以成为“新乡贤”文化的建设主体。重塑的新乡贤文化对于破解乡村“空心化”困局、激发农民创新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三农创作者成为新乡贤文化建设主体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相对于以乡绅为主体的“精英型”传统乡贤,新乡贤的“平民化”特征更加鲜明。

经过近几年的国家政策引导和网络生态专项治理,以青壮年为主体的三农短视频创作群体在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自觉性和影响力越发增强,日益成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生力军。2018年,今日头条三农大数据显示,该平台有3.2万名三农创作者;2021年,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三农创作者中,返乡创业青年占比54%。

三农短视频优质创作者“乡村小乔”,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一名90后返乡创业女大学生。“乡村小乔”账号创建于2017年10月,至今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三个平台拥有的粉丝总量已超过2500万,获赞数超1.6亿次,是名副其实的乡村“网红”。作为新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乡村小乔”敏锐地把握住了短视频发展风口,将乡村振兴战略自觉融入三农短视频的创作中。“乡村小乔”通过短视频向全国各地的网民介绍家乡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建设,通过直播带货助推贫困山区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2018年以来,“乡村小乔”先后获得国家扶贫办颁发的中国第二届智慧三农“乡村网红奖”,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三农领域‘十佳创始人’”,2020年“金稻穗奖(最具人气山货助农创作者)”、江苏省“十佳网络公益达人”等荣誉。连云港地方政府密切关注到了“乡村小乔”这样的新时代青年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仅将“乡村小乔”的创业事迹写进东海县政府的“两会”工作报告中,还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为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与农村题材新闻的报道者,影视剧的创作者、表演者多为农村“局外人”的身份不同,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多是生长、生活在农村的“局内人”。他们熟悉农村、农民、农活,身体力行参与新农村建设。“布衣小童”“乡村小乔”“麦小登”等创作的三农短视频,不仅主题积极向上,作品也具有审美性、思想性,丰富了新时期“三农”题材的自媒体创作,弥补了以往农民自主创作的反映乡村振兴实践优秀作品不足的问题。

四、媒介逻辑:三农短视频推动媒体融合向基层拓展

(一)主流媒体向基层拓展的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信息传播与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已经发生了多次转移。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同主体的多元思想观点在微博、知乎、今日头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的交锋日益激烈,更加凸显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牢固把握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

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媒体融合”从专业领域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为代表的央媒,纷纷入驻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积极布局短视频业务,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在主流媒体深度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如何建设好广大农村的舆论阵地、打通面向乡村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政府、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难点问题。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媒体融合一定要在“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近”方面继续下功夫;要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2018年起,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引导、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举措。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由于受到人才、资金、技术、机制体制等多方面的掣肘,实际上对于基层群众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仍然有限,难以真正落实“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其中,各类媒体(包括自媒体)应在传达党的思想、宣传方针政策、动员基层群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三农短视频融入乡村基层治理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及自媒体的竞争中,自带“群众基因”的短视频应用产品脱颖而出,成为用户使用率、到达率都超高的新媒介。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城乡上网差距继续缩小,已全面实现现有行政村“村村通宽带”,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使用率为90.5%,用户规模达9.34亿。

三农短视频突破了媒体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难接地气、不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难点,在平台进入、内容生产、风格定位、使用与满足用户心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贴近性。今日头条的口号“看见更大的世界”,西瓜视频的口号“点亮对生活的好奇心”,抖音的口号“记录美好生活”以及快手的口号“记录生活记录你”,契合了媒体融合要“聚焦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日常生活和审美需要”的战略要求。

短视频释放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民的创作热情,丰富了精神生活。刷短视频、拍短视频、直播带货、做网络主播等,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风尚。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短视频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社会“减压阀”的角色,对于释放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农短视频的创作者,大多出生在农村、生长于农村,自接“地气”,能准确把握农村用户的信息、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更懂得如何与农民互动交流,由此找准了媒体融合面向基层拓展的切入点、聚焦点和融合点。近年来,“网络直播+助农带货”的新模式已融入乡村治理中,网红、基层干部、普通农民纷纷化身网络主播,与主流媒体、直播平台合作在线销售农产品、土特产,主动破解疫情期间订单缩水、农产品滞销的僵局。

(三)三农短视频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共同建构新三农形象

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在呈现与表达新时代“三农”议题上,三农短视频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共同建构了新时期中国的“三农”形象。 一方面,三农短视频自媒体让更多处于沉默状态的农民群体,有了发挥才能、表达观点、重塑人生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让普通农民在时代洪流中留下了个体及家庭的日常记忆,成为主流媒体建构的宏观国家记忆之外的重要补充。

三农短视频多围绕农村的家庭生活、邻里生活、农民劳动、农民创业等主题展开拍摄,较多展现出普通农村家庭敬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因此更具“人间烟火气”。探访麻风病人、关爱空巢老人、助农直播、济贫助困等行动也在引领社会公德建设。三农短视频也记录、传播了中国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深入发掘农耕文明中蕴含的时代精神。疫情防控期间,三农短视频创作者还自觉地通过短视频加强防疫科普,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三农短视频自媒体“陕北二后生”的创建者韩士强,是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的普通农民,也是脑垂体瘤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自2021年夏天开始,韩士强开着流动餐车到陕北农村免费为5000多名留守老人做饭。他把为留守老人做爱心餐的过程都拍摄成短视频在西瓜视频、抖音、B站等平台同步发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新华网、澎湃新闻、陕西电视台、榆林日报等媒体的报道。专业人士根据韩士强的事迹创作了公益歌曲《让爱回家》,“守住时光,守望儿女常回家,我们要让爱回家,传承孝道,温暖咱爸和咱妈。”朴实的歌词、温馨的旋律拨动了在外游子的心弦,引发网民的情感共鸣,真正体现了“陕北二后生”的创作宗旨“用镜头记录生活,用行动传递正能量”,也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群众的目标。

此外,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也在积极探索农民返乡创业、融入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在发展农村电商经济、传播乡土文化、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以及在地方重要事件中发挥舆论引导、网络正能量建设的作用越发显著。

五、总结

纵观三农短视频自媒体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清晰地触摸到三农创作者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脉搏。但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创作者素质良莠不齐,能真正脱颖而出的优质创作者的比例并不高;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拍摄题材长期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使得三农短视频的内容呈现出同质化趋势;受限于策划、运营管理知识的匮乏,诸多三农短视频创作者面临发展瓶颈。

从长远来看,拥有众多用户和粉丝的三农短视频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治理思维”,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部门、短视频平台要持续通过相关政策激励、扶持、引导三农短视频自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机制建立,让主流媒体尤其是县级融媒体、基层政府、企业与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之间产生更多互动,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学界也要关注三农短视频在媒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问题研究和创新成果的产出。

〔张爱凤,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特约编辑:陈欣钢〕 j3esi9SRLappQy7DRF+PjbyVqu6PTFReSqp48UkzfVzJsXv7EeVJ4JM2R5iOe/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