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媒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媒介特性与技术路径

The Analysis of the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y Pat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Smart Media

◎沈浩 袁璐
Shen Hao Yuan Lu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受到冲击,各大媒体纷纷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转型。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媒体信息传播的需求特征和用户行为模式也在快速转变,全球传播景观正在被重塑。本文在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下解析媒体智能化进程,分析技术驱动国际传播媒介形态由单一模态向多模态方向发展的趋势,讨论全媒体、全媒介、多元化的国际传播媒介特点。本文认为,在媒体融合智能化进程的推进中,既要分析媒介演变的规律和趋势,认清全球传播环境重构现状,也要从国际传播和传播链条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如何赋能国际传播发挥全模态传播功能,构建开放的传播链条,形成新的传播模式,进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 媒体融合;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国际传播;智能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China’s media convergence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area,and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has been impacted. Major media have carried out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le mobile interne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promote media intelligence,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user behavior patterns of media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re also rapidly changing,and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is being reshap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media intellig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 studies,analyzes the trend that technology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media from single mode to multi-modal direction,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edia,all-media,and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media. In this paper,we believe that 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rocess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intelligence,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laws and trends of media evolution,and to recogn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in,and think deeply about how big data,5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will enabl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play an all-mod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build an open communication chain,and form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thereby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pread efficiency.

Keywords: media convergence,technology empowerment,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ntelligence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果不断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整个媒体生态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产生结构性变革,新闻内容产能不断扩大,新闻内容表现形式不断创新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国际传播的媒介形态也由原有的单一模态向多模态方向发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而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建构新的国际传播秩序的过程中,中国更需要深入思考国际传播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本文将考察中国媒体融合的智能化进程,分析国际传播媒介变迁中传播环境的重构现状,聚焦媒体依托于智能技术的前沿实践,并试图厘清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何赋能国际传播,助力我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

一、研究缘起:媒体智能化引发的国际传播新思考

随着以国家意志为基础的顶层设计不断迭代,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业的交叉融合迅速推进。2020年11月3日,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智能媒体技术的革新,不仅使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播行业原有的业务壁垒,同时也为现代传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由此,中国的媒体融合向智能化方向嬗变跃迁。

在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后疫情时代,人们处在社交隔离的情势中,技术手段加持下的信息传播变得尤为重要。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角度思考,人的社会活动赋予了媒介存在的意义,同时人的活动也受到了媒介的影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势不可挡、无法逆转,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 因此,从媒体业态的发展角度而言,媒体的智能化是整个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和通信技术深度应用的结果,它是传统媒体向智能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国际传播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心,而随着媒体智能化不断深入推进,在全新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国际传播环境也日益复杂,这要求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思考局限,结合当前媒体智能化的技术背景,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国际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际传播的研究便不再仅仅是媒介的静态分析,而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智能化进程中国际传播媒介环境发展的结构问题以及媒介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即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和未来发展,其媒体的实践基础是什么?在媒体智能化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的媒介演变规律和趋势有怎样的特点?技术如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痛点问题上发挥作用?而这些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二、生态重构:技术重塑国际传播的媒介特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发生。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领导力再次出现洲际化转移。在亚洲的崛起中,科技研发投入逐步增加,工业制造规模逐年扩大,电子商务日益普及,这都反映出亚洲的全球号召力。这场人类文明演进的变革中,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随着媒体融合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成了媒体行业的发展目标。技术驱动下的媒介演变,除了具有一般规律,在发展中还表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特殊规律和媒介特性。本文认为当前国际传播媒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

(一)全媒体:国际传播全媒体智慧传播格局

媒介技术的革新,使传媒行业快速迭代更新,也使整个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四全媒体的提出不仅对国内新闻传播的工作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在国际传播层面,更有着重大价值。从“传播形态说”学说角度出发,智慧全媒体是媒体创新利用技术手段将多种形态的媒介,如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进行融合,目的是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传播内容。以此,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是媒体融合的发展结果,亦成了国际传播媒介生态体系重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王润珏、胡正荣提出,国家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需求变得非常紧迫,想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化,因此全面建设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了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和功能拓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 总体来讲,智慧全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智慧全媒体的建设更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

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需要明确如何进行全媒体智能传播格局的构建,而四全媒体的提出,则明确了全媒体建设的方向。学者们认为四全媒体分别从时空维度、信息技术维度、社会维度、媒体功能维度对媒体融合全媒体体系建设进行了解析,以此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与实践。各大主流媒体正在积极探索先进技术的实践路径,并将其全面应用在国内及国际传播的智慧全媒体建设中,如新华社除了内部探索技术开发,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还同时掌握技术核心,试图打造具有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特色的新媒体平台;此外,新华社还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新华智云公司,研发推出“媒体大脑”。“媒体大脑”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覆盖新闻内容生产全流程,涉及内容的数字采集、内容的编发、内容的存储,以及内容的效果评估。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打造人机协同的智慧生产核心功能,新华智云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采访录音转文字、智能翻译,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视频的智能编辑等实现媒体内容的智能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国际传播媒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除新华社之外,如央视网也与顶级人工智能技术机构合作,力图打造集“智能内容创作、智能内容加工、智能内容运营、智能内容推荐、智能内容审核”为一体的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构建出可以为用户提供多样化需求的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

(二)多元化:国际传播媒介多元化趋向

技术驱动媒介形态演进,使新旧媒介发生更替,技术更赋予新兴媒介新的活力,并对当下的媒体环境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信息传播各个环节,包括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参与,以及信息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5G通信技术的突破,使人们逐渐进入一个拟态的社会环境中,媒介进化出人类的感知系统。如今的国际传播环境在诸多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进入Web3.0时代——万物相融、万物智联,这也是媒体融合智能化不断深入的结果。5G通信、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使当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突破传播的单向性,多元传播和多向互动传播已然成为现实。而随着各类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快速更迭的现在,环境与人都成为媒介,全球传播新秩序的建构成为必然,国际传播生态的媒介多元化新趋向愈加显著。

全球化语境中,媒介技术发展导致赛博空间的形成,由此打破了原来局限于空间和版面的媒介形态,使媒介在内容层面上更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杨金瑞等学者认为互联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介多元化,尤其在内容多元化层面,新兴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无论是新闻生产主体、报道题材,还是消息源,都呈现出多样化、多媒体化的形态,藉此新闻内容的多元化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丰富。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主题的对外报道中,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利用各类媒体技术进行此次重大事件的媒体报道,创新性地推出伴随性Live Blog多媒体信息流专页,集合文字、可视化信息图、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极大地丰富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生态的媒介多元化不仅表现在内容层面,还表现在多元化主体方面。张成良等从媒介史角度出发解析第三媒介发展路径,探讨大众化新闻传播者主体结构的形成,认为第三媒介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融媒体传播环境的形成,传播主体更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第三媒介时代中,传播主体不再只是职业传播主体,整个媒介环境演变成为“人人都是媒介,人人都可传播”的融媒体传播环境。 除了主流媒体作为主要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的建设中,地方媒体也发挥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同时,大型跨国企业、社会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社交媒体的兴起与普及,更让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形成了天然的信息传播链条。利用当前国际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主体特性,只有各个传播主体协作互通,最优化当前媒体资源配置,最大化国际传播效果,才能让全球看到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三)跨文化:多模态融合文化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德国当代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尊重多元主体、平等互动的交往理性,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异中寻同的双向对话思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媒体信息传播者更要形成文化自信,而我国只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才能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随着媒体融合智能化的发展,国际传播的信息需求加大,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利用图像、文字、声音等两种或多种模态来进行人际交流,即在信息传播中应用多模态话语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李战子指出,多模态是一种复合型的话语,除了语言表达,还包括图像、空间布局、图表、动画等,或者说多模态是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符号编码来建构的话语。 在技术的加持之下,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互动、文化传播也不再只是通过语言来完成,而是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和手势等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文化意义的建构,在媒介内容的传播形式、内容和风格上越来越具有多模态化的特征。依托于现代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融合文字、声音和视频等不同模态的内容,文化传播实现了资源云端化、内容多样化、服务场景化和产业智能化。以河南卫视为例,河南卫视充分关注当下全球化环境中人们对文化的传播诉求和审美需求,利用智能技术打造现象级产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智慧传播。2021年7月,河南卫视播出《唐宫夜宴》舞蹈,节目打破常规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采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呈现出具备媒介融合特征,集舞蹈、音乐、视频等多种模态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这在中国历史文化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技术赋能:拓展国际传播的实现新路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各类技术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的全球生态。在后疫情时代,面对西方国家对华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对中国的“污名化”,以及“信息疫情”对国内舆情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中国国际传播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中,全媒体、全媒介、多元化成为当前国际传播发展的新趋向,国际传播的实践也同时出现新的转向。因而,如图1所示,在技术的加持下进行技术功能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对于我国持续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确立国际传播技术体系的现实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针对当前国际传播所具有的全媒体、多元化、跨文化的媒介特点,深入分析当前国际传播的痛点和难点,利用技术赋能,探索当前国际传播的技术实现路径。

图1 国际传播技术路径框架图

(一)话语影响力的突围:技术赋能的国际传播全业务链

依托于技术革新,计算机算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使媒体融合智能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国际传播新格局逐渐打开。面向更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及更多元的国际传播应用需求,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使国际传播发展朝着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彭兰提出算法作为一种中介,改变甚至重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在“西强我弱”格局持续的情势下,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全业务能力才能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增强国家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传播中新闻生产的全业务链层面,智能生产平台实现了媒体、平台和内容的融合,打造出从新闻内容策划、新闻素材获取、新闻内容生产、新闻内容分发、新闻用户互动与反馈等环节的全方位人机协作空间。

面向国际传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需求特征,利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的智慧编辑部人工智能服务场景搭建,全面完善了国际传播的业务体系建设。为更好助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根据国际传播多语种的特征,我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多国语言的实时转写功能,并开发应用于录音稿整理功能中。如新华社的“音讯”,可以进行中、英、西、法、俄等9种语言的语音转写,让记者彻底告别“人工转写”的时代,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了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生成、文本摘要和机器翻译成了媒体智能采写平台中的重要模块。在文本生成方面,应用固定的报道模板,写作机器人可进行“数字型报道”的撰写,如撰写财经类报道、体育赛事报道;在多模态文本摘要方面,计算机程序根据输入的多模态信息,如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输出一段综合考虑多模态信息的概括摘要,以供新闻编辑人员使用;在机器翻译方面,很多具有数据资源的语言在机器翻译技术方面已经成熟,经计算机程序形成的机器自动翻译文本可供媒体从业人员使用,而目前开发人员也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了小语种的翻译方面。

身处国际传播复杂的传播环境,新闻从业人员同样面临各种实际困境,其中包括新闻线索提取、新闻内容的视频化生产等。在新闻线索提取的应用方面,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关键词提取和主题挖掘,以及大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数据分析,对社交媒体文本进行文本分析,就特定场景的关键词进行高亮显示,如涉及灾难性或违法性的题材内容等。以新华社研发的微信小程序新闻雷达(NewsRadar)为例,它可以实时跟踪千万量级的数据,进而进行新闻素材的挖掘,让编辑人员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发现新闻热点和新闻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突发新闻报道。 此外,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打造一键式数据可视化新闻,例如新华智云打造的数据新闻机器人,可以对当前新闻信息的数据分析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形成更直观、更立体的新闻分析图表。

(二)国家形象的全球认知:数据化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在解决全球治理难题领域,中国给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解决方案,而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崛起给西方国家带来了诸多心理焦虑,由此生发出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当前,大数据算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信息传播链条中的重要元素。从数据角度看媒介演进,数据的智能化成了传媒产业的新方向和新阶段,数据和算法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必不可少。 而西方国家利用计算式宣传手段,开发社交机器人操控软件,通过算法进行内容的自动发布,伪造成可与他人互动的真人账号,这种行为是通过别有用心的污蔑抹黑,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刻意污名化,用以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中国的国际舆论与国际传播工作,并进一步影响其他涉华议题,甚至影响中国的国内外稳定与安全。随着人机关系的深度融合,信息传播面临着新的危机,催生“信息疫情”。大量虚假信息充斥在社交网络之中,人们甚至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国际舆论和国内疫情的双重考验之下,中国该如何回应污名化,修正并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用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效果最优化的国际传播成了关键。

面向在国际传播中重塑中国形象的需求,为了提升国际传播中信息的精准度,研究人员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纠错算法及句法分析,可以对内容规范、字词的正确使用进行校验。传统媒体在内容刊发之前都要由编辑进行一轮基础审核,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智能平台则具备更全面的校验功能,如人名地名的识别、语言语法的准确性、逻辑的搭配等等。2019年新华社发布“较真”这一内容智能检校机器人,以新华社积累的素材为数据资源,搭建数据库,训练算法和模型,不断提升机器人的检校功能。目前,这款机器人已有15种识别能力,能对新闻稿件进行细致、深入的检查和校对,为保障国际传播内容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面向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媒体受众,在信息超载的大数据时代,国际传播无法精准定位,搜索引擎和推荐算法应运而生,成了解决信息超载的代表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算法进行情感分析和立场检测,在国际传播中把受众对中国的态度进行分类,进而根据受众态度进行个性化推荐,以此实现“巩固积极,修正消极”的差异化传播策略。同时,随着5G的商用,万物互联给媒介提供了数据爆发式生长的契机,海量的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分析用户与媒介关系的有效原料。智能平台建设中,研究人员致力于构建国际传播相关事件主题的知识图谱,同时利用知识图谱构建推荐系统。以此,整个平台在技术的加持下能够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项目以及项目与项目相互连接,增强数据的语义信息,以进一步提高推荐准确度。

(三)后疫情时代的传播生态:国际传播的新影像表达

后疫情时代,物理隔离打破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国际传播更多地聚集在“云端”,使得信息传播逐渐视频化。如彭兰所述,新闻生产主体多元化,整个新闻生态表现为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的态势,而多元主体产生的新闻内容更呈现出分布式、碎片化、进行式的特点。 随着技术领域多模态研究的兴起,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开始进行语音、文本、图像、视频相互转化的多模态算法研究。在新华社的智慧媒体平台实践中,以智能标注、语音合成、多模态研究等为技术基础,平台可以根据编辑输入的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智能检索,匹配最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进而生成短视频,这一功能在逐渐视频化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具有高带宽、低延时、高可靠性特征的5G技术一经投入使用,国际传播生态原有的壁垒便被打破,全新的国际传播生态逐步形成。面向重大国际会议、国际赛事,5G作为技术支撑,可以为长时间的高清全球直播带来稳定的传播效果。利用5G作为国际传播的技术保障,高清视频更可以提升受众的观影体验,这也成了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的一大需求。以5G技术引领全球的高清视频产业为代表,《北京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联合国际、国内‘5G+4K/8K’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创新资源,共同开展4K/8K超高清视频软、硬件集成创新,开展4K超高清配套标准制定及8K技术标准研究。” 2021年4月,北京冬奥会测试赛中,中国联通依托5G网络打造了“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这将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为全球观众带来360度观看视角的全新体验,观众们将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冬奥。

与此同时,5G作为直播的信息传输技术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帮助媒体向公众提供了沉浸式新闻报道。2020年1月20日到3月12日,中国媒体平台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平台共发布直播968场,互动量达2404余万人次,YouTube直播观看总量达7217万人次。 直播真实呈现了中国在疫情发生期间的事实全景,满足了全球公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由此可见,直播已然成为当下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新兴媒介手段。在探索国际传播的全新实践中,我国媒体试图打破国际传播的传统形式,通过打造“网红主播”,利用直播带货等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如2020年《走进意大利》专题节目在央视新闻各大媒体平台播放,节目采用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网络传播模式,利用国家台的专业媒体优势,打造了一场既具有专业传播权威,又具有文化特色与趣味性的国际交流活动,而这更是一次主流媒体借助技术手段、融合全新传播模式有效传递中国价值观的有效尝试。

结语

后疫情时代,如何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加持下的媒介环境中进行主流价值观表达,并在完成舆论引导的同时探索具有新时代媒介特征的发展路径,成了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媒体融合智能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智慧全媒体建设、媒介多元化、多模态文化叙事三个方面解析国际传播媒介演进中的重构现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的技术视角下分析技术如何赋能国际传播,包括促进我国国家话语体系的建设、国家形象的树立和国际传播生态的重塑。未来,如何深入使用技术,在复杂的国际舆论中,塑造更真实、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平等的全球传播秩序,则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教授;袁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顾洁〕 n1dhVhnR3WHbHCd0H+SDLQYy4WIDK2NBQeVQa26PA9jq/zexDMn0ZLS2d3VBuT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