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小群体——比如班级、部门、公司——共有多少人?他们都来自什么地方?
调查后,也许你会发现,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北京的、上海的、广州的、天津的、重庆的、江西的、山西的,等等。如果让大家用自己的家乡话说话,你还会发现,虽然都属于汉语这个大的体系,但是听觉上却很不同,甚至会有听不懂的情况。
这种同属一种语言,却由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就叫作“方言”。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方言”的解释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其实,方言又可以说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则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变体。
那么,方言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方言与你学习普通话又有什么关联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分三步。
第一步,找一找。
找一张中国方言地区分布图,找到你的祖籍所在地以及你现在的居住地,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方言区。
第二步,看一看。
知道了自己所属的方言区,更应该知道自己所属方言区的一些基本情况,见表2-1。
图2-3 方言分类
表2-1 中国方言区基本情况
我国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区,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差异也很大。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而尤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为突出。所以,才有了各方言区的人相互难以通话的现象,也才有了我们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小笑话、小故事。
第三步,想一想。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请你分别用普通话和你所在区域的方言朗读一遍,并请录音。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图2-4 陶罐与铁罐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代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在听两段录音的时候,请你从最直观的角度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
接下来,需要你琢磨的是,你所在区域的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有哪些?因为这些差异,你在说普通话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请认真想一想!
下面给你一些线索吧。
北方方言的通行区域最广,约占汉语通行区域的3/4;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语使用人口的3/4。
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的昆明,直线距离约3000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2000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人们沟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北方方言内部的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词汇方面的差别都比较小,尤其是语音方面的分歧不是很大,所以才产生了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保持高度一致的现象。
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
1.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
2.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n)和舌尖后鼻音韵尾(-nɡ)两个辅音韵尾;
3.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方言的声调较少,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没有入声。
由此可见,说北方方言的人,学说普通话要容易一些。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正音,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北京人说普通话的注意事项
:
1.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说清楚,不要“吃字”。特别是三音节词,中间的那个字要说清楚。如:电视台、老师好、北新桥、公主坟等。
2.不说北京话的土音。如:“往东”普通话读“wǎnɡ东”,北京土音却读成“wànɡ东”。
3.注意异读词的正确读音。如:“质量”(zhì量)不是“zhǐ量”,“办公室”(办公shì)不是“办公shǐ”,“处理”(chǔ理)不是“chù理”。
4.别把w发音为v。有的人常把“文化”错说成“vén化”,“新闻”说成“新vén”。
5.注意不要有尖音,尤其是注意不要把ji、qi、xi读成zi、ci、si。
6.注意两个第四声的字相连的时候,第一个字不要变成第二声。如:有些人把“打电话”读成“打dián话”。
7.尽量少一点儿化和轻声,能不儿化和轻声的就不读作儿化、轻声。如:“上班”不必说成“上班儿”,“西瓜、白菜”也不必读成轻声。
比如,东北人说普通话的注意事项:
1.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其实,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但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很不相同,二者常常混用。如:市长—司长,主力—阻力。
2.注意声母r。普通话当中r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中多被n、l和y(零声母)替代。如:“儒”rú,读成lú;“蕊”rǔi,读成lǔi;“人”rén,读成yín;“肉”ròu,读成yòu;“嚷”rǎnɡ,读成yǎnɡ。
3.注意韵母中e替代o、iɑo替代üe的现象。在普通话当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话正好相反,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与o相拼,导致东北话里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所以,有的东北人将“波浪”的“波”bō,读成bē;“衣服破了”的“破”pò,读成pè;“抚摸”的“摸”mō,读成mē;“大佛”的“佛”fó,读成fé。
另外,东北话里少有或是没有韵母üe,而是用iɑo代替。比如,“学习”的“学”xué,读成xiáo;“喜悦”的“悦”yuè,读成yào;“疟疾”的“疟”nüè,读成niào。
这两种现象在东北话中很普遍,也很显著,但只要找出对应关系,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4.注意调值不够的问题。调值不到位,是东北人学说普通话时遇到的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什么是调值不到位呢?我们来看看普通话与东北话的调值对应(见表2-2)。
表2-2 普通话与东北话的调值对应
这张表格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调值上,普通话与东北话的整体趋势是大体一致的,但是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调值低是东北话当中一个明显的特点。东北人学说普通话,必须在调值调整上花大力气。
吴方言也称吴语,“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1.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有浊塞音和浊塞擦音;
2.没有舌尖后音声母,也就是没有翘舌音;
3.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元音韵母,导致单元音丰富;
4.声调按清浊分为两组,一般有7到8个,但上海市区只有5个。
大多数上海人对上海话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语言情有独钟。然而,上海话的频繁使用给公共场合的沟通带来诸多不便。2010年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也为了提升上海市民的普通话水平,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争做可爱上海人”的口号,并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课。除定期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测试之外,上海地区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有两种情况还高于国家标准:一是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为二级甲等以上;二是1965年以后出生的公务员为二级乙等以上。
上海人学说普通话,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上海话当中没有平翘之分,普通话声母为zh、ch、sh的音节,在上海话里都读成了z、c、s。因此,有的上海人将“吃饭”读作cīfàn,容易被误解为“粢饭”;将“世博会”的“世”读作sì,也容易让人误解为“四博会——第四届博览会”。
2.注意分清前后鼻韵母。与没有平翘之分一样,上海话里也没有前后鼻韵母之分,基本都读成前鼻韵母,或是不前不后的“中鼻音”。比如,“精”“零”“英”“更”“梦”等,都读成前鼻韵母。这恐怕是上海人学说普通话最大的难点了。其中,最不容易分辨的是in、inɡ和en、enɡ这两对鼻韵母。
3.注意ɑi、ei、ɑo、ou等韵母的正确发音。普通话中这类韵母的发音在上海话里都成了单元音。比如,“好多”一词,上海话听起来像是“虎都”。要想杜绝这类问题的出现,关键要认真完成复韵母发音的动程,不偷懒,让发音真正到位。
4.注意轻声和儿化。轻声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指的是有些词里的音节,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儿化也是普通话当中的一种音变。上海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常常处理不好轻声,“舌头”shétou没有轻声,读成了shétóu,容易被误解为“蛇头”。上海人一般不发儿化音。一方面,因为上海话本身极少有儿化词;另一方面,卷舌r这个动作对大多数方言区的人来说都比较难。
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通常被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两类。
老湘语分布在衡阳、湘乡、邵阳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新湘语主要通行于长沙和湘北,以长沙话为代表,更接近于北方话。新老湘语之间互通程度较低。
湘方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
1.声母f、h不分,ch、q不分,sh、x不分,n、l混用;
2.没有翘舌音;
3.鼻韵尾多-n少-ŋ;
4.声调数目一般是5到6个,大部分有入声。
长沙人学说普通话,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几组声母的正确发音。长沙人习惯把zh、ch、sh说成z、c、s,n、l不分,f、h也不分。如果能够将“甘蔗、汽车、老师,妮子—李子、男上衣—蓝上衣、化肥—发挥”读正确,那你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
2.注意后鼻韵的正确发音。先试着读读下面几个词:
肮脏 成功 银行 雄伟 用途
怎么样,你是否能够读正确?
尽管长沙话中声母有23个,韵母有41个,都多于普通话,但后鼻韵丢失,基本都读成前鼻韵。所以,读上面几个词,要格外注意后鼻韵的发音。
3.注意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长沙话保留了入声,这是古汉语的一个明显特色。湖南师范大学曾毓美教授介绍说,长沙话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音韵特点,比如它有入声,而普通话里没有。“‘呷’这个字就是入声,还有数字的一、六、七、八,都是,有个例句,叫‘岳麓山上有六只绿色的梅花鹿’,这句话里面凡是发‘六’音的,都是入声。”
再比如,以下每一对汉字,在普通话里不但发音相同,声调也是相同的,但在长沙方言中声调是不同的,每对汉字中的第二个都读作入声:
衣—一 巴—八 妻—七
乌—屋 蔬—叔
赣方言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种方言。
需要说明的是,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
赣方言处于吴方言、北方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的包围之中,这种地理位置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为独特的。因此,赣方言受其他方言的影响很大,界线也很不明显,导致特点不突出。难怪有人说,没有特点成为赣方言最大的特点。
在语音方面,赣方言的主要特点是:
1.清音多,浊音少。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全部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平翘不分;
3.f-h、n-l混淆;
4.几乎没有后鼻韵,基本都读成前鼻韵;
5.有入声。
比如,作为赣方言代表的南昌话,在声调上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异是:
第一,南昌话中声母是否送气影响调类分化。这一现象在全国汉语方言中并不多见。比如,普通话中“铜”“农”,尽管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但声调相同;可是在南昌话里,由于“铜”字送气、“农”字不送气,于是两个字的声调也不相同了,“铜”为阳平,“农”近似阴平。普通话中“再”“菜”,尽管一个不送气,一个送气,但声调都是去声;而在南昌话里,由于“再”不送气,“菜”送气,于是,“再”读作阴平,“菜”读作上声。
第二,现在的南昌话声调有6个,有入声;一些地方仍然保持9调的格局。
柳宗元有首著名的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用今天的普通话念,“山”与“径”、“飞”与“踪”似乎都“失对”了,而且它的仄脚韵与我们经常所见的平脚韵格律诗相差甚远,读起来常使人觉得怪怪的,比较别扭。可是用南昌话念这首诗,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能立刻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般的节奏感,朗朗上口,非常好听,自有一番韵味。这里“绝”“灭”“雪”在南昌话里都念成上入声,而那个“独”字一定要念成下入声。
另外,南昌话中还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谈话”为“话事”,“多少”为“几多”,“脏”为“腌臜”,“青蛙”为“蛤蟆”,“懂了”为“晓得”,“一个”为“一只”,“家”为“屋”,“睡”为“困”等,以至于一些汉语史研究学者把赣方言称为古代汉语词汇的“活化石”。
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广西东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湾的部分地区,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客家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最大的不同,或者说它最大的特点,即它是客家民系的共同语。我们知道,一个民系
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要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就是客家方言。从这个角度而言,客家方言是联结大陆各省乃至海外华人地区客家人之间的重要纽带,意义非同寻常。
一般认为,客家话比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特性,比如有完整的入声韵尾[-p][-t][-k]。所以,如果你会客家话,不妨尝试用客家话为你周围的朋友朗诵唐诗或是宋词,你和你的朋友会惊喜地发现——在韵律方面,客家话比普通话要吻合得多呢!
客家方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
1.清音多,浊音少。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声母,这一点与赣方言一致;
2.平翘不分;
3.f-h相混;
4.ɡ、k、h和z、c、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客家方言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n、nɡ、p、t、k 6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便是为什么用客家话吟诵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吟诵,韵律上感觉要和谐得多的原因所在;
5.客家方言“四呼不齐”,因为它没有撮口呼韵母;
6.声调一般有6个,有入声。
民间流传这么一个笑话:一对新人结婚后的第一天清晨,一家人起床洗脸。新娘恭恭敬敬地对婆婆说:“婆婆,请您先死(洗)。”说完,新娘又对新郎说:“婆婆死(洗)了,你死(洗)好吗?”停了停又说:“婆婆和你都死(洗)了,最后我死(洗)。”婆婆听后,脸色铁青,一句话也说不出。新娘又说:“婆婆,您怎么还不死(洗)呢?”
那么,客家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请你读下面几组字、词自我测试一下,看看是否能够发音标准。
(1)周折 主张 着重 执照
长城 橱窗 车床 成熟
(2)方法—谎话 反复—黄昏 犯法—恍惚
开发—开花 老斧—老虎 废话—胡话
化肥—发挥 分离—婚礼 复辟—货币
(3)女—你 驴—梨 雨—以
居—积 去—器 许—洗
具体 预检 区别 举行
(4)经营 零星 平静 姓名 命令
申明—声明 瓜分—刮风 真诚—征程
开门—开蒙 枕套—整套 审视—省市
(5)昆虫 荒唐 当然 春节
导游 拿来 回去 夹杂
同学 白云 民航 流行
你读对了吗?
测试提示:
第一组,全是翘舌音。
在客家方言里,只有z、c、s而没有zh、ch、sh,“史”(shǐ)与“死”(sǐ)不分,“找”(zhǎo)与“早”(zǎo)不分,“重(chónɡ)”与“从(cónɡ)”不分,等等。
第二组,是声母f与h的区别。
声母是f的有:方法、反复、犯法、发、斧、废、肥、分、复。
f、h形成擦音的成阻部位是截然不同的:“f”是上齿和下唇形成阻碍,“h”是舌根后部和软腭形成阻碍。
由此可见,从发音部位来看是不难纠正的。但客家人在发这两个音时容易出现混乱,一般容易将“f”音发成“h”音。
第三组,是韵母i和ü的区别。
韵母是ü的有:女、驴、雨、居、去、许、具、预、区、举。
客家方言中缺少撮口呼,容易把“小鱼”念成“小姨”,“泉水”念成“潜水”,“全面”念成“前面”,“预见”念成“意见”,“白云”念成“白银”,很多笑话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要特别注意撮口呼。
第四组,是前后鼻韵的区别。
前鼻韵的有:申、分、真、门、枕、审
后鼻韵的有:经营、零星、平静、姓名、命令
声、明、风、诚、征程、蒙、整、省
在客家方言中,“长针”与“长征”不分,“影子”与“引子”不分,“忠臣”与“忠诚”不分,“人名”与“人民”不分,等等。
另外,客家人对发inɡ、enɡ等部分后鼻韵总感到困难,那是因为在发这些韵母时,舌头后缩的力度不够,舌根也没有明显隆起贴近软腭的趋势。所以,客家人学说普通话,一方面要分辨清楚前后鼻韵的字词,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后鼻韵母的正确发音。
第五组,是声调的练习。
客家方言的声调一般有6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入声。这里的几组音节主要是客家人难发的一些声调组合。
我们要注意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发好四声,尤其要注意阳平与上声的调值与调型。
粤语是唯一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方言,也是在广东省占主流地位的方言,所以,又称作广东话,当地人叫“白话”。
粤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
粤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省中西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东南部地区和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广州话为代表,也有主张以广州话和香港话为代表的。海外很多华侨和华裔也使用粤方言。因此,目前全球使用粤语的人数大约有1亿,其中广东约7000万,广西2000万,港澳和海外华人华侨约1000万。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着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粤方言在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
1.h都念成f;
2.z、c、s与zh、ch、sh以及j、q、x不分,只有z、c、s,j、q、x念成ɡ、k、h;
3.声调丰富,广州话有9个声调;
4.有入声。
在2002年召开的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提交了《从普通话诊断服务看粤方言区人的语音难点》的调查报告。中心通过接受粤方言区普通话学习者的语音诊断方式,认为粤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阳平、上声区别模糊,尤其是上声调值不到位。
2.声母n、l互混。由于粤方言n、l不分,可能是矫枉过正,很多人容易把l读成n,比如将“旅、冷、零、蓝”都误读成n的声母。
3.h、k互混。
4.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及舌面音三组错误显著。这三组声母错读的原因,都是误用了粤方言的习惯来发音,“j、q、x读作舌叶音”“z、c、s有舌叶音色彩”“zh、ch、sh部位靠前”三项犯错的人最多。例如,“就”jiù读如粤语“招”,“三”sān读如粤语“山”,“丑”chǒu读如粤语“曹”。另外,平翘混读的错误也很明显。
5.元音发音不到位。单韵母发音不到位的情况最严重的是e,其次是ɑ。其他韵母中的元音,如复韵母、鼻韵母也有发音不到位的。
6.前、后鼻韵互混。鼻韵母的错误,主要是后鼻韵母误读成前鼻韵母,其中,以ɑnɡ、enɡ误读成ɑn、en的情况为多。例如,“上”ɑnɡ混同“善”ɑn,“良”iɑnɡ混同“连”iɑn,“朋”enɡ混同“盆”en。
7.介音音节的错误。这个错误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i为介音的音节。发音时,“i”音模糊,如将“皆”jiē读成je、把“奖”jiǎnɡ读成“掌”。
8.复韵母动程不够。不能完整地完成复韵母的音节,就是所谓的“动程不够”。比较常见的有ou韵母和ɑo韵母。如“肉”ròu读成ro,忽略归音;“包”bāo、“兆”zhào尾音弱化,读音接近bɑe、zhɑe。
9.普遍忽略轻声。轻声的错误分“轻声重读”“误读轻声”“轻声调值不准”三项,而忽略轻声或不能正确判断是否为轻声词语的情况则更为普遍。
10.其他音变均难掌握。
普通话的音变是粤方言区人学说普通话的最大难点。除了轻声外,儿化、“一”的变调、上声连续变调的错误也很严重。
看了上面列举的10个问题,你会不会有些紧张:哎呀,单是语音方面,就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这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难了吧。
是啊,不可否认,粤语与普通话之间,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但还是那句话,只要扫除心理障碍,方法得当,再持之以恒,粤语区的人同样可以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种方言。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海南、台湾以及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
闽方言在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
1.声母——闽方言各地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没有f声母,f读成h或p。
2.韵母——闽方言大多没有撮口呼韵母;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比如,闽南方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3.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为6到8个,以7个为多见。
4.闽方言中文白异读非常丰富,且文读与白读有体系性的差别。闽语受到历史上不同时期古汉语音韵反复多次重叠的影响。其中,闽南语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接近上古汉语的现代汉语方言。
在汕头的一次招商大会上,主持人的一段“潮汕式普通话”,让很多现场的嘉宾一头雾水:
主持人:蕉伤大会项在开鼠,请领导花言。各位女婿乡绅们!瓦们散头,轰景买丽,高通荒便,山鸡很多,欢迎你来逃猪。瓦花展,你撞墙。
要听懂这段话,是不是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潮汕话是海内外语言学家关注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另一方面,潮汕话又是潮汕人之间维系感情的纽带,不论在国内海外,潮汕话都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上面这个小故事也告诉我们,潮汕人学说普通话会遇到很多问题,同样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曾经写过《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潮汕文化大纲》等著作的语言学家林伦伦先生就说过,潮汕人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声母、韵母、儿化、轻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