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突破百老汇传统的歌舞片改良之路(1950—1969)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家庭影院的迅速崛起,一直作为主导文化的电影,其统领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953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同派拉蒙影院公司合并,其名下的附属电视台达183座;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7座;全国广播公司(NBC)213座。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在原来广播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美国的三大电视网。1959年,全美的电视普及率达到了88%。” 电视产业带走了大量的电影观众,也大幅度地冲击了整个美国电影制片厂体系,规模庞大的电影制片厂相继崩溃倒闭,电影发行不再仅由制片厂运营,这势必造成电影产量的下降。数据显示,电影观众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9000万下降至1600万。随着电影行业垄断的瓦解,露天影院、录像带和互联网市场陆续夺走了一定的观众群体、分销渠道并共同瓜分了电影的盈利平台。电视产业的乘虚直入,让好莱坞歌舞片开始深刻思考应如何抓住机遇,扩大市场。

一、受嬉皮士文化和摇滚乐冲击的歌舞片改编

在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辉煌历程之后,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和艺术格局风云剧变。个人主义、反战思潮、嬉皮士文化、摇滚乐大肆流行并开始对美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在战后美国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稳定的情况下,越南战争和反战运动的爆发,再一次触发了当时美国人民深层次的自我反省。人们对美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表现出强烈的失望和不满,“垮掉的一代”失去了对“美国梦”的信仰。在此之前,美国民众崇尚的自由快乐的社会氛围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社会对立面,他们厌弃迂腐,轻蔑社会权威,甚至愤慨从众的中庸之道和垄断资本统治。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标新立异和个性张扬的绝对自由与开放的生活方式。他们喜好穿着奇装异服,性格落拓不羁却又生活简单。他们讨厌机器文明,唾弃工作,厌倦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和权利。在反战思潮、国际政治突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嬉皮士群体和文化大行其道,摇滚乐浪潮席卷了整个美国。1961年,歌舞片《西区故事》上映,影片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该片由百老汇第一编剧亚瑟·劳伦斯(Arthur Laurents)、导演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美国现代舞之父”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音乐家莱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和词曲作家、美国概念音乐剧的代表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Joshua Sondheim)共同创作完成。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被导演罗伯特·怀斯移植于波多黎各的移民社区,电影充分反映出当时拉丁美洲裔移民群之间的暴力冲突、种族歧视、民族隔阂、移民等社会问题。

为了保持昔日的辉煌和荣耀,20世纪50、6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继续呈现出改编制作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剧目的生产态势,“这些电影的特点是大量的预算、长时间的放映、众多的明星、华丽的制作,以及大银幕放映” 。与此同时,大工作室体系解体,新的经纪人系统得到了成熟发展,独立制片人、经纪人的职能和地位迅速提升。这主要体现在,经纪人开始承担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优化责任,接手发行公司,独立开发和投资影片并将影片推向大的独立制片人和制片厂等各个层面上。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一种更为自由的明星经纪方式开始兴起,这为明星和导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选择。他们纷纷寻找更好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签约并参演独立制作的歌舞片,而不必再忍受制片厂制定的终身制合约。在自由的明星经纪方式下,金·凯利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全面才华。1952年,由他自导自演的歌舞片《雨中曲》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雨中曲》也被公认为影史上的最佳歌舞片。歌舞演员出身的金·凯利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何运用镜头语言,他将“歌舞”与剪辑完美地结合起来。1956年,金·凯利独自导演的另一部歌舞片《舞会请帖》(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真人与动画、舞蹈与音乐、舞步与情节、故事场景与动画场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魅力。该片曾荣获第10届美国电影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提名和第25届奥斯卡奖最佳配乐(音乐类)提名。金·凯利也因为在电影舞蹈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为了应对电视行业兴起所带来的冲击,使耗资巨大的歌舞片制作成本得到有效回报,将百老汇音乐剧改编成歌舞片就成为保证艺术品质的创作首选,也是扩大电影市场的优势所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大部分歌舞片,像《俄克拉荷马》( Oklahoma! 1955)、《窈窕淑女》、《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改编自一些成名的舞台剧。

二、好莱坞歌舞片深谙改良之真谛

每当自身发展深陷困境、开始自我反思时,好莱坞歌舞片总是善于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地进行内部系统更新优化,并及时推出一批振奋人心的歌舞电影作品。这些歌舞片大部分改编自百老汇音乐剧,作品极大地满足了身处变革时代的观众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调整方向后走向大银幕。可以说,好莱坞歌舞片深谙改良之真谛。

20世纪50年代,受意大利真实主义(Neorealism,亦称新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影响,好莱坞歌舞片开始集中表现生活苦难、谴责社会不公等主旨和内容。与此同时,特艺彩色技术(Technicolor)的成熟,也适时地提升了好莱坞歌舞片力求表现生活真实的质量。这一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充分按照生活的原貌去再现生活。影片运用实景拍摄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电影戏剧化的叙事特征,客观上突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反戏剧”的电影美学叙事感。这与早期歌舞片局限于“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明显不同。而战后,大多数摄影栅破败无法使用或可使用的摄影栅租金昂贵,因此采用实地场景拍摄对于经费有限的摄制组来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实景拍摄的偶然性对于歌舞片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视觉效果的逼真性,歌舞片不再以摄影棚为主要拍摄场地,走进真实场景(实地)拍摄,成为这一时期歌舞片创作的美学特征之一。1961年,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西区故事》上映,该片导演罗伯特·怀斯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与革新。他对人物设计、真实场景、歌舞表演等综合能力的强化,标志着歌舞片艺术与技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在人物设计上,他将音乐剧中世代宿怨的两个贵族家族变为在移民聚集地争夺地盘的两伙街头青年;在场景设计上,影片选择了“生活就是艺术”——莎士比亚式的变奏曲爱情故事,以实景拍摄手法将其发扬光大。罗伯特·怀斯将音乐剧版本的维罗那古城改编为纽约曼哈顿街头西区,同时,影片在舞蹈设计上,将街头实景与程序化布景相结合,并且将爵士芭蕾、踢踏舞、拉丁舞和弗拉明戈等多风格舞段糅合在影片的每一处写实表演中,充分展现出种族仇杀和青少年帮派斗争。这一切丝毫没有不和谐的感觉。另外,杰罗姆·罗宾斯还将音乐剧中的“开场前序曲”“中场休息”纳入电影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场观赏音乐剧演出一般。

罗伯特·怀斯导演的另一部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音乐之声》,成为实景拍摄的最大实践和受益者。影片中的歌舞场面全部采用实景拍摄。拍摄地点选择在原著中提到的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德国的巴伐利亚等地。电影采用了70毫米的电影底片摄制,配合特大银幕,相对30毫米的电影底片及一般银幕,影像更壮观。影片最后一场动用了直升机鸟瞰拍摄山峦起伏的实景,以壮观的景色配合人物逃离纳粹德国后豁然开朗的心情。影片采用实景拍摄手法,使歌舞片的拍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使影片中的歌舞极富意境感和表现力。不出所料,《音乐之声》在票房和口碑上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纪50、60年代,改编自百老汇音乐剧的好莱坞歌舞片凸显出更加注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特征。除了制作技巧越发纯熟外,电影艺术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影片关注细节表达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后台式”歌舞片在歌舞场面上的变化与转型,即以歌舞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主旨立意更为直接而深刻。

1955年,歌舞片《俄克拉荷马》上映,这是一部反映美国本土文化和生活的划时代的歌舞大戏。该片改编自历史上首部具有剧情的同名音乐剧。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曾获得著名的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最佳剧本奖,同时它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发行原剧组录音的音乐剧。从1943年3月31日起,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在纽约的圣詹姆士剧院(St.James Theatre)连续公演六年,共计2248场次。该剧由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mann)执导,戈登·麦克雷(Gordon MacRae)和格洛丽亚·格雷厄姆(Gloria Grahame)主演。“没漂亮女人,没滑稽故事,也买不着票!”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从开演就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此后,历时十年全美巡回演出,《俄克拉荷马》走进美国250多个城市,走到1000万观众面前。一直到1945年9月“二战”结束之前,该剧在欧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美军驻扎基地等都有演出。

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对美国歌舞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歌舞片《俄克拉荷马》,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讲述了一段发生在美国西部乡村的三角恋情故事。该片由曾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弗雷德·金尼曼执导,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填词。影片中所采用的连续将时空场景进行“转移”式推进的电影叙事手法可圈可点。

这一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充分地体现出向“叙事歌舞电影一体化”模式转变的过渡状态,即歌舞演员的非歌舞化表演形态。1964年,长篇喜剧歌舞片《窈窕淑女》上映。该片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根据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同名喜剧音乐剧改编,由乔治·库克(George Cukor)执导,奥黛丽·赫本、雷克斯·哈里森(Rex Harrison)和杰里米·布雷特(Jeremy Bret)加盟出演。该片一经上映便大获成功,并成为年度好莱坞头号话题。歌舞片《窈窕淑女》最终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八项大奖和金球奖二十多项大奖。有报道称:“《窈窕淑女》是听觉的盛宴,同名音乐剧为其提供了优秀的资源;电影同时也是视觉的盛宴,为赫本量身打造的多个造型都成为经典,而片中多个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场景中,动辄数百人身着风格独特的锦衣华服场面也是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 有趣的是,电影公司专门为该片的演唱指派替身,由歌手在幕后代替奥黛丽·赫本演唱,这是一种歌舞演员的非歌舞化的状态发展。

在这一极度缺乏安全感却又充满活力的特殊时期,为了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适应电影市场发展,好莱坞歌舞片不失时机地调整了选题方向,适时地推出了一系列抚慰观众心灵、振奋人心的歌舞片。1964年8月27日,歌舞片《欢乐满人间》( Mary Poppins )由美国迪士尼影业公司出品并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英国作家帕梅拉·林登·特拉弗斯(P.L.Travers)的童话创作,故事讲述了一位仙女玛丽化身保姆仙降人间,她带领两位小主人公体验生活乐趣,获得与父母重享快乐生活和天伦之乐的故事。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特技,让影片充满了奇幻想象,该片也成为迪士尼儿童电影的标榜之作。《欢乐满人间》由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导演,迪克·范·戴克(Dick Van Dyke)、爱尔莎·兰切斯特(Elsa Lanchester)联合主演。影片一举斩获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歌曲、最佳原创配乐五项大奖和十三项提名。在被评为历史上十大卖座影片之后,2004年12月15日,同名音乐剧《欢乐满人间》登上了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Prince Edward Theatre)的舞台。2006年10月14日,该剧又被搬上纽约百老汇迪士尼新阿姆斯特丹剧院(New Amsterdam Theater)。音乐剧版保留了经典传唱的歌曲,同时重新编曲后和声更加美妙。自上演以来,音乐剧《欢乐满人间》大受追捧,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前三十部剧目。劳拉·米歇尔·凯利(Laura Michelle Kelly)也凭借该剧获得了奥利弗奖。

从《欢乐满人间》的例子可以看出,在20世纪50、60年代,除了改编音乐剧外,好莱坞歌舞片也制造出一系列音乐剧版本并搬上了百老汇大舞台,同时也将自身推向了第三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优秀的歌舞片被改编成舞台剧,在百老汇音乐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歌舞片改编集大成后,重新走向百老汇传统电影改良之路的典型特征和取得的总体成就。

1951年和1952年上映的两部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 )和《雨中曲》,集中体现出歌舞片类型改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成为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由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文森特·明奈利执导,金·凯利和莱斯利·卡伦(Leslie Claire Margaret Caron)主演。以舞蹈为主的电影版《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标志着好莱坞歌舞片突破百老汇音乐剧传统的巅峰时期的到来。影片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融为一体,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体现出叙事的真正意义。角色扮演与戏剧化冲突之间联结的表演方式,即“真实与幻想”“戏剧与表演”的模糊身份之间的叙事张力,成为“叙事歌舞电影一体化”模式的公式化情节。同时,该片将好莱坞歌舞片的表意功力与制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该片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美国九大歌舞片之一,并荣获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故事/编剧、彩色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布景、最佳服装设计以及歌舞片最佳配乐等多项大奖。金·凯利也因为该片荣获第24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15年,由歌舞片改编的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登上百老汇舞台,并一举包揽了包括最佳编舞、最佳舞美设计、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灯光设计四项托尼大奖。根据电影版改编之后的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在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的交响诗的背景下,为薄弱的电影叙事注入了实质性内容:剧情和情感更加纠葛多元,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对于爱情的讨论也更为精辟。2017年,《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得到了尖酸刻薄、一贯挑剔的英国媒体的一致赞誉。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对其进行报道:“GORGEOUS,JUST PLAIN GORGEOUS!”(太棒了,太棒了!);“A PARIS TO SWOON FOR!”(一个让人陶醉的巴黎);“I WOULD BEG,BORROW OR STEAL TO SEE IT AGAIN!”(我会乞求、借钱或偷东西去看它!);“SUBLIME SONGS AND DEXTEROUS DANCING.THERE’S SOMETHING HERE FOR EVERYONE!”(优美的歌曲和灵巧的舞蹈。这里有适合每个人的东西!)该剧目还荣获英国戏剧最高奖——奥利弗奖。

三、音乐剧将歌舞片再次推向高峰

这一时期,由于电影制作成本不断上涨,电视机和电视网络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美国观众开始选择留在家中观看电视电影。好莱坞歌舞片创作与生产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为了减少成本压力,快速回收投资,批量生产改编百老汇音乐剧的好莱坞歌舞片就成为电影公司的不二选择,音乐剧将歌舞片创作再次推向了高峰,走上了突破百老汇传统的改良之路。

在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辉煌历程之后,20世纪50、60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继续为世人留下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这期间,好莱坞歌舞片共上映350部。表2-2为由经典音乐剧改编成好莱坞歌舞片被搬上银幕的片目。

表2-2 1950—1969年改编自音乐剧的好莱坞歌舞片片目对照表

好莱坞歌舞片利用百老汇音乐剧的品牌效应,为歌舞片放映市场和票房建立机制保障,重拾战后电影产业的信心。音乐剧将歌舞片再次推向高峰,可谓达到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 qOLGscyJr7hPBO58Go5AJsdjgZ2/TNzvahKwdCGRAC2JMLAHZjthF/c3zY1hJH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