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WOT分析法: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的起点其实差不多,比如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或者学习同样的专业,却在后来的职业发展中拉开了差距——有一类人似乎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并且把握住大环境带来的机会实现跃迁。如果一个人抓住了一次机会可能是运气,但如果一个人连续踩在节奏上,那他一定是有策略和方法的。

关于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些现成的工具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本来是一个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分析工具,现在也被广泛地用在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分析上。它结合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帮助你更系统化地去分析所处的位置和应该采取的策略。

SWOT分析法可以用一幅四象限的图来展示(见上页)。

S——Strength:优势

在这个方框里,你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列出来,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硬实力就是你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也就是可以写在简历里让人一目了然的东西。软实力需要你自己去评估一下,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如果你不太确定,可以去做一些测试或者问问跟你亲近的人,他们最欣赏你什么,可能会有你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惊喜。

W——Weakness:劣势

劣势就是你的缺点或者短板。比如学历背景不强或者没有工作经验,又或者是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脾气急躁、缺乏耐性……这是供自己分析使用的,所以不要回避,尽量都列出来。

S+W反映的是你自己的内部因素,接下来的O和T就是外部因素。

O——Opportunity:机会

这里所说的机会并不是将周围环境中所有的机会都罗列出来分析一番,而是指那些跟你直接相关的机会。你可以看看你所在的行业或者相关行业有没有新技术可以带来新机会,或是有政策方面的利好等。

T——Threats:威胁

外部环境对你有什么威胁?可能是“黑天鹅事件”,也可能是政策性调整,还有可能是技术发展对传统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这些都是需要你去分析的外部威胁。威胁也可能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包括公司内部部门同事间的竞争。

当你列出这个矩阵后,就可以很清晰地做出分析了。一般来说,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呢?就是把S和O结合起来的优势机会策略。S(优势),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个人长板。互联网4.0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长板,因为网络可以把你的长板无限放大,所以放大长板比补齐短板更加重要。O(机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势能,个人只是一个点,如果不能附着在一个面上——一个具有一定势能的经济体上,S(优势)就没有用武之地。

假如你是学传媒专业的,毕业的时候报纸期刊这些传统媒体比较发达,你进入了纸媒行业,在一家报纸的财经板块工作,所以对财经行业有所了解,还逐渐积累了很多人脉。那么你在传统媒体工作积累的S(优势)包括写作能力、财经知识等,这些可以称之为你的硬实力。此外,在工作中你也锻炼出了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你的优势还在,只是附着的那个面没有了,本来这是一个T(威胁),但你完全可以把T(威胁)变成O(机会),把自己的优势重新整合,附着在新媒体这个面上,去做一名新媒体人。因为不管是公众号写作还是短视频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你在财经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人脉积累,都可以让你转到一个新的平台;你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用在与读者和观众的交流上。但是如果你没有提前布局,等到报社裁人你才意识到O(机会)的厉害,恐怕难以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EHJQ0D+/tDKe9zQJio/86NIL6GcFqedePwTDk0wQSnvBNC3ayquuy+UjyA40HMkp



双目标清单:光有待办清单是不够的

每个人应该都写过自己的待办清单。待办清单可以是每天的、每周的或者一年的,甚至有人将自己一生的待办清单逐一列出来。每次列待办清单的时候,我们都会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好像这些事情的完成虽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然而当时限到来的时候,越长的待办清单只会带来越大的挫败感。我也曾在某一年,列出了10件当年想要做的事,但最后只做成了两件;于是在下一年我又报复性地列出了更多的待办事项,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人在多次碰壁后应当调整思路,重新出发,而不应一条路走到黑。巴菲特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具有跟一般人不一样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在我们制订待办清单的时候,他却拥有一种叫作“双目标清单”的独特策略。

提起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首先还得讲一个故事。麦克·弗林特是巴菲特的私人飞机驾驶员,他已经为巴菲特开了10年飞机。有一天,巴菲特和他讨论起职业规划的问题——不知道是麦克主动请教巴菲特,还是巴菲特兴之所至主动想要谈论这个话题。但巴菲特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还在为我工作,说明我的工作没做好。”巴菲特的意思是,你跟在我这么厉害的人身边,应该不断地成长、发展才对,10年还在做我的私人飞机驾驶员,说明我没有很好地帮到你。

对于麦克的职业规划,巴菲特没有立刻像很多职业生涯规划师一样让他做九型人格测试,或是做现在很流行的MBTI16型人格分析,而是让他写出自己今后想要做的25件事情,再让他圈出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5件事。麦克照做了。但事实上,圈出5件事比列出25件事要困难多了,因为面临取舍的时候,人总是贪心的。接下来,巴菲特问麦克准备怎么去推进和实现这些事。麦克也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

巴菲特又问麦克:“好了,我知道你打算怎么去做这5件最重要的事了,至于没有被你圈出的其余20件事,你的计划是什么呢?”麦克回答道:“我会在做这5件最重要的事之余,找时间去处理它们。”而巴菲特的回答却是:“麦克,你没有圈出来的那些事应该成为一个‘不做清单’,而且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要为它们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

所以麦克的25件事的清单其实被巴菲特一分为二了:一份叫作待办清单,另一份则叫作不做清单。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看似简单的说法背后透露出一个深刻的基本逻辑,就是机会成本。 一天只有24小时,一生也只有几十年。所以不要以为你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一次选择都会消耗你的时间和注意力,只有把每一次的选择留给最重要的那些事,才可能更专注,也才有可能更接近你的目标。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联想到二八定律(又称“帕累托法则”),它指的是20%的原因通常会决定一件事80%的结果。巴菲特的这个5∶25,刚好是20%。但我觉得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跟二八定律比起来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这份目标清单不是直接让你找5件重要的事,而是先找25件事,再排除20件事。这样你就有了两份清单,一份是待办清单,一份是不做清单。芒格曾经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一定不会去那个地方。不做清单的存在就像一份避坑指南,它提醒你,如果在这些地方浪费时间的话,你最重要的5个目标就难以达成。

人每天都会有很多想法,想要学新乐器,想要减肥,想要旅游,想要创业……但很长时间过去了,你发现自己并没有去做这些事。这时候你也不用懊恼,说明这些事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你可以把它们通通放进不做清单。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次次选择决定的,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同样需要智慧。 巴菲特虽然给麦克提出了职业规划建议,但这个原则其实可以用在很多领域,比如个人健康、亲密关系等。如果你觉得一年的清单、余生的清单离你太过遥远,你可以从一天的双目标开始,先启动明天的双目标清单——不一定是从25件事中选出5件事,也可以是从5件事中选出2件事,或从7件事中选出3件事。剩下的事也务必要常常看看,因为有时候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 EHJQ0D+/tDKe9zQJio/86NIL6GcFqedePwTDk0wQSnvBNC3ayquuy+UjyA40HM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