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普通的教育观念一般认为,由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有些人称为信息),儿童接收了这些印象或信息,并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发展智力。就如同小学生回家一个字写50遍,就等于发展了儿童的智力一般。是不是这样?蒙特梭利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这些机械心理学家仍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什么呢?据他们认为,我们从外部物体所获得的印象,似乎是敲开我们的感官大门并硬闯进来的。”

我见过很多家长,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家长是一位幼儿园的园长。她有两个孩子,小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就在门上贴个“门”字,在瓶子上贴上“瓶子”……不断地把孩子抱过去给孩子读,不断地这样做。孩子4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拿着书本开始阅读了,而且加减法都会。她自认为她的孩子非常非常聪明,因为孩子掌握了很多东西,尤其在阅读方面。接受蒙特梭利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她不太同意蒙特梭利教育的某些观点。她认为用外界事物不断地刺激孩子,使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某种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

这位家长说:“我那种方法也能使我的孩子达到一定的智力状态。”我说:“可能,但有本质的差别。”因为儿童特别奇怪,当你不断地刺激他某个方面的时候,他可能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那么掌握的状态如何呢?第二周她把孩子带来了。她的孩子坐在那儿写字的时候,我在旁边观察。我告诉她:“你的孩子的心智发展落后了。”她问:“怎么落后了?”我说:“你孩子现在的心智状态只有两岁。”我说的智力跟她说的不一样,她指的是从外界掌握的东西。我说:“这种状态不正常。我把我们幼儿院5岁的孩子带来你看看。”她的孩子在心智上很弱,像个婴儿,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对于一些东西好像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

这个例子给了我一个提示,这个提示就是: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她用的是爱德华·塞贡

的一句话,那句话说:“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蒙特梭利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比如大家听讲座,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关于儿童的感觉,我举一个例子。我的孩子1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当时我心里有点儿着急,我想他是不是有点儿迟钝?急得我都要到医院去给他看舌头了。我家有个教棒,我就拿着这个教棒,给他指灯。我说:“这是灯,灯,灯!”指完以后我又指着书说:“这是书,书,书!”我天天抱着他,给他指这指那,家里都指遍了,每天重复。但孩子依然“木木呆呆”,什么表情都没有。我想:“怎么回事儿,这个方法怎么一点儿都不起作用呢?”他的听觉很好,有时候会说:“啊,啊,啊!”这说明他嗓子没什么问题。我弄了一块干净毛巾,将他的舌头拽出来,看看舌下有没有粘连。没有,就证明舌头也没问题。但他就是不说话。

当他2岁零1个月的一天,他跑出去玩,外面停着一辆卡车,他要上卡车,我就把他带上去。那时候正好是夏天。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湛蓝湛蓝的,非常的广阔和深远。那种感觉会终身留在人的记忆里。我的孩子就扒在车栏杆上,仰视着天空。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我说:“天!”我孩子就说:“颠(diān)。”第一个会说的字竟然是“天”。他那个大舌头一个劲儿说:“颠,颠,颠。”当时我很震惊。过了一会儿他还不断地指着天说:“天,天,天。”从那一刻起,他见着人就拉着别人的手说:“天,天。”一连说了3天。后来我指着脚下踩着的地说:“地,地!”我孩子说:“地!”这是第二个词。我当时想,应该再给他说一个天和地中间的东西。我说:“树,树!”他不说,他坚决不说“树”。我说:“人,人。”他大概对人有了感觉,说:“人,人。”他掌握的头三个概念:天、地、人。在这以前,我不断地给他指“灯”和“书”并教他发音。他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书架那儿,把书一本一本往地下扒拉。扒拉下好大一堆后他就在那儿玩一会儿,然后撒一泡尿,尿一撒完就走了。每天都这样,以至于我们家的书被扒拉得很乱,我没办法,就弄了个柜门把书封住。在这个过程中,他如此地接近书,不断地摸书,但是我给他指着书说“书”时,他却不说。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而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给了他。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智力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与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个人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明白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你知道儿童的感觉需要多少时间吗?再说,你让儿童注意一朵花,他却可能注意花上面的一个斑点。我敢说这种“教”恐怕会把孩子教糊涂的,你的语词不知道把什么概念化了,你的语词对孩子、对你,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这样的孩子上了学,头脑不清,思维能力弱,长大了,也比较糊涂,而且互相之间——像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克木说的“谁也不理解谁”。

我现在讲的一系列话,都是从我嘴里吐出来的语言,全部都是概念,没有一句不是概念。我的整个语言是用概念组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给儿童这样讲,儿童根本不可能知道。儿童依据什么来理解呢?儿童依据感觉。感觉包括哪些?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孩子们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其实不难发现,儿童整个6岁前好像都在做这件事。

所有的孩子一生下来都会用口来认识世界,然后用手摸。他是“口聪手明”。这个现象恰恰说明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传递给他的东西,而是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认识世界,这种特殊的能力就叫“敏感期”。儿童整个的生命状态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

比如说刚生下来的孩子,敏感期完全在口腔,他的口腔是最敏感的,他的整个精力好像都集中在吃上,实际上儿童在1岁以前完全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不管什么东西他都往嘴里放。

很多人认为,儿童不断用手往口里放东西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或是不知饥饱的表现。小孩子生下来后,如果能够偶尔把手伸进嘴里,他第二次还会这么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就会发现他的手往嘴里伸的这个动作又快又准确。你看很多小孩子睡觉的时候都是这样——把手攥得紧紧的。这个时候他还没有经验,经验还没有告诉他手能放到嘴里,他就控制不了手。但是一旦他把手放到嘴里,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以后,他会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皮亚杰 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实际上儿童在1岁以前,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能够抓到而且能够往嘴里放的东西,他都会往嘴里放。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拿着她的洗脸毛巾放到嘴里,正好另一只手又拿了一把梳子——很硬的东西。这个小孩就不断地用嘴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不断反复进行,来回交替。朋友觉得很奇怪,就问我。实际上我们知道儿童已经对“硬”和“软”有感觉了,他用嘴已经感觉到了。但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把“硬”和“软”这两个词汇同孩子已经建立的感觉配上对,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我曾看过《早期教育和天才》 。它着重写了19世纪德国乡村牧师卡尔·威特是如何用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他的孩子威特的。作者阐述了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个兴趣不是成人培养的,而是天生就有的。我们从所有的幼儿身上都能看到。根据我的认识,他的这个观念跟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当这个孩子把你的手抓住往他嘴里塞,而且用他的嘴吮吸你的手指时,你必须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实际上这个教育跟我们刚才说的一样,当孩子把一个东西放进嘴里感觉很软的时候,大人应该同时把概念放进去。这种对手指的兴趣,就是天才的特征,理解并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这个人就能成为天才。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所以不能够这样对待孩子。相反,我们常常做的事情是: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了。 ttKobSIoh5uV5vAmdVz8ZNrnpSO8zqAIFq2JRGl1lmWKMcThHB78uCTpLarUhG7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