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缇缇,2岁半~5岁
女儿是个极度敏感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在她眼里就可能被放大成参天大树。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直错误地以为这么脆弱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炼。我就自以为是地一直在磨炼她,好让她变得泼辣一些!
女儿2岁半时,我们搬家了。大人当然高兴,但对女儿来说,看不见熟悉的物品,看不见熟悉的邻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着求我们把家搬回去,这当然不可能。我丝毫没有注意到女儿渐渐忧郁起来的眼神。
现在想来,女儿受的最致命的打击是3岁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那天,她带着最喜爱的图画书《红宝盒》到了幼儿园。下午接她的时候,我发现女儿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说图画书被老师没收了。我小心翼翼地跟老师商量:“明天就送女儿来半天吧?”那位班主任老师说:“这样太惯着她了,你也是当老师的,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第二天,当女儿用绝望的眼神哀求我别送她去幼儿园时,我不为所动,自以为那是对她的锻炼,只要坚持送,就能改变她的敏感多虑。
从那以后,女儿开始出问题了:憋尿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即使面对妈妈。我常在晚上摸摸她的小枕头,湿湿的!但她再也没有放声大哭过。
她小小的心灵到底受过多大的创伤?我不知道。现在想来,那段日子对女儿来说一定是暗无天日的。同样的经历不一定给别的孩子留下阴影,但女儿从此陷入了恐惧中。而我却在无知中毫不留情地把她推得更远。假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带着女儿搬回旧家!一定第二天就带着女儿退出那所“双语艺术幼儿园”!
后来接触到爱和自由教育理念,我才明白,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细心的理解和呵护、更多的爱和自由。如果妈妈都不能成为她最后的安全港湾,那她脆弱如丝的心灵还能从哪儿得到抚慰?对一个孩子而言,当四面八方都无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闭起来?
(康立新 缇缇妈妈)
*孙瑞雪
如果你用你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生命,你关切这个生命,你就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生命就会受到尊重。你不能为未来打造一个人,孩子不是一个东西和物件。我们只能陪同孩子走过眼下这一步,而且是快乐地走过。这是爱。我们要把这些慢慢剥离开,使我们开始关注觉察到我们的生命,而不是关注我们对未来的恐惧。
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要锻炼、摔打,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有出息的人。我们有意对孩子严厉,有意让孩子吃苦,有意伤害孩子。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给多少孩子带来了苦难和创伤?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是一个极好的理由,所以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应该自省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悔恨,然后开始学习爱,并实践爱,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孩子因此就有了成长的机会。
缇缇有一双非常漂亮的手,手指又细又长。
但在3岁时,她的手出现了问题。她总爱将手指单调地放在眼前晃动着,同时自言自语。她不断重复这种刻板的动作时,整个人经常像丢了魂一样。我想不通心爱的女儿怎么会这样?
来到爱和自由的学校后,缇缇的手也渐渐恢复了自然状态,晃动手指的行为不见了,自言自语也很少了。
原来我极爱干净,可以说有洁癖,每天都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缇缇的手每天都是干干净净,她的手从没有自由运用过。马老师告诉我,让她工作,她的手才能慢慢恢复正常。
我从小摊上买了一个沙包,缇缇每天都把它放在手心里,反复触摸很长时间;我们把米、面、豆子盛在小盒里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她的手似乎在寻求着从未有过的满足。
与此同时,缇缇的心扉也在慢慢敞开。她哭着说出了以前从未说过的事:在原来的幼儿园,她曾因尿裤子挨过老师的打。我无法想象那时的缇缇该有多么恐惧和无助!
我终于明白,一个没有爱的幼儿园,无论它多么高级,也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家,无论它多么洁净,也很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康立新 缇缇妈妈)
*孙瑞雪
本文作者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有多动症?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快乐?为什么很多孩子表情僵硬、木然?为什么有的孩子“自闭”了?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校把“环境高档、设备先进、教学有特色”作为学校的广告语,唯独不提人文环境,好像里面活动的不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是一个个学习机器。
当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学会了爱孩子,就具有了判断学校以及老师状态的能力,这个时候,孩子的整个生存处境才会得到真正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