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主人公:桓桓,2~3岁

小狗下坡

2岁1个月的桓桓入园两周多了。

昨天,老师们向几个小宝宝展示“小狗下坡”的教具。小狗从坡上缓缓走下来,发出悦耳的“嗒嗒”声。桓桓急切地拿起小狗,把小狗的头掉过去,想让它再从坡下走回去,可小狗只能从倾斜的坡上下来,不能回去。

桓桓又把小狗放在地上,发现它还是走不了。最后,他把小狗放到坡上,让小狗下坡。他则在旁边看着,脸上带着微笑。他的愉悦传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

(王莉)

*孙瑞雪

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北京华亭幼儿苑的几个孩子或前或后都进入了空间智能的敏感期,如何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呢?一天,老师发现了“小狗下坡”的玩具,觉得它对孩子探索空间有帮助。果然,这个玩具让孩子在惊喜中又是观察又是实验,一会儿突然大笑,一会儿突然安静。整整一个下午,孩子和老师都沉浸在认知的喜悦中。

求助

桓桓的语言发展有点慢。他只能说单字或两个字的词,常常用“嗯嗯”声来求助。

那天早晨在游乐场,桓桓专注地摆弄着齐齐的摩托车。半小时后,他把小车推到满是小石子的地方,怎么也推不动了。一使劲,小车翻倒了!

一个小男孩正好经过,桓桓向他求助。我说:“桓桓,你可以请小哥哥来帮助你,对他说:‘你可以帮助我吗?’”桓桓对小男孩说:“帮我。”刚走出几步的小男孩回头看了看桓桓,过来帮他扶起了小车,转头就走,我忙说:“桓桓,你应该对小哥哥说‘谢谢’。”桓桓说:“谢谢!”看着奔跑着离开的小哥哥的背影,他眼中充满了感谢。

(王莉)

*孙瑞雪

儿童要自我发展,这发展需要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准备环境。儿童在一个环境中发展自我,这过程常常需要他人的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帮助。

怎样自然地设计环境和提供环境,使教师提供的环境和帮助在无意识中促进儿童不断发展,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小哥哥,你别走

今天气温较低,但户外空气湿润,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和桓桓来到游乐场。孩子很少,但有一个小哥哥不离桓桓左右,想和桓桓玩。

桓桓已经2岁3个月了。小男孩十分照顾他,看他骑着小车到转弯处或前方有障碍物时,小男孩都会加快步伐抢先跑到危险的地方。当桓桓停下车,要去玩其他设施时,小哥哥问他:“我可以玩你的小车吗?”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脸上!小男孩难受地“哎”了一声。我立刻告诉桓桓:“这是粗野的行为,请你向小哥哥道歉。”桓桓说:“对不起。”我说:“如果不想给小哥哥玩,你可以说‘不’。”

过了一会儿,桓桓又骑上小车,回头一看小哥哥没追来,就停下来看着小哥哥。

小哥哥早已原谅了桓桓。他刚向桓桓跑了两步,楼上的妈妈喊他了,他立刻转身跑向妈妈的方向。桓桓追了几步小哥哥,发现追不上,坐在地上伤心得哇哇大哭。

我跑过去抱起他,他伤心地用小拳头打着我。我给他解释了小哥哥走的原因,并说:“小哥哥喜欢你,老师也喜欢你,你心情不好,想哭就哭吧!”然后抱着他走来走去,过了好久他才慢慢安静下来,离开老师的怀抱,又去骑小车了。

(王莉)

*孙瑞雪

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的道德品质,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走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尚未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一系列正常的心理状态:小小孩受到关爱和帮助还没有什么感觉,但他简单地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愿意时就用打对方来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对大小孩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依恋;他对大小孩的离去感到痛苦,这个痛苦的消解需要时间。

大小孩自然地照顾小小孩,同时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时他并不生气;受到小小孩拒绝时也并不难过;事实上,大小孩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的发展和果实正在后面,可惜被他妈妈意外地打断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拿掉剪刀

豆豆兴奋地拿起一把剪刀对老师说:“我要剪纸!”

正在看书的桓桓听见了,赶紧把书归位,也拿了一把剪刀对我说:“剪纸!剪纸!”

我拿了一张纸,放在桓桓打开的剪口上让他剪。桓桓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没很好地发展起来,他两手一起用力,困难地、专注地剪着纸。在这期间,豆豆停止了剪纸工作,但他拒绝将剪刀归位。老师帮他归位了,但无意中把他的剪刀挂在了桓桓的挂钩上。

桓桓停止剪纸后,发现自己的挂钩上挂着剪刀,毫不犹豫地把那把剪刀扔到地上,再把自己的剪刀挂上去,然后平静地离开了。

(吕景玲)

*孙瑞雪

这个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知道小小孩在秩序被破坏时会感到不安和焦虑,有时甚至可能会哭。可桓桓没有哭,而是直接用行动纠正了秩序。一个正确而雅致的秩序感会在儿童那里很快实现“肉体化”,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

找椅凳

下午吃加餐时,桓桓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洗完手来到餐桌旁自己的位置上,眼睛看也不看就直接用手摸自己的椅凳,摸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椅凳不见了。他一脸茫然,似乎在说:“桓桓椅凳呢?”

接着他蹲下来看桌子底下,看了好半天,确定桌子底下也没有,再次露出茫然的表情。

突然间,他从桌子底下看到对面豆豆的椅凳。豆豆没来。桓桓兴奋地说:“桓桓椅凳!”立刻站起来跑向对面,准备拿椅凳。

豆豆的椅凳上洒了一点果汁,老师正在擦。桓桓兴奋地跑过来,手指着椅凳对老师说:“桓桓椅凳!”老师告诉桓桓:“这个椅凳还没擦干呢,还不能坐。”桓桓再次显出茫然的表情。

正在这时,桓桓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跑去卫生间。原来他记起了放在卫生间搭衣服的小椅凳。正要拿时,听见老师说:“桓桓,椅凳干了,你可以用了。”桓桓兴奋地跑回来说:“桓桓椅凳,桓桓椅凳。”然后吃力地把它搬到自己的位置上,吃起了加餐。

(吕景玲)

*孙瑞雪

“桓桓椅凳”是一个儿童式的电报语,意思是“桓桓坐的位置上的椅凳”。电报语是儿童语言的特征。

桓桓的位置和这个位置上的椅凳已经成为桓桓的秩序。这么小他就能努力恢复这个秩序,这对成人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对儿童来说,它是儿童处于放松状态和正常状态时才出现的景象。

在孩子1岁多时,寻求秩序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自然需求。刚开始是作为物质形态的位置——衣服要穿在身上,垃圾要扔进垃圾桶里,讲故事要坐在一个地方讲完等,必须将某一物放在应该放的位置,来形成儿童最基本和最初的秩序感。儿童逐渐就开始感知到关系中的位置和秩序……乃至更深入。发展到这一步将深刻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命运。

探索空间

2岁2个月的桓桓不停地把不同的教具搬放在同一个地方捣鼓着。这会儿,他正皱着眉头把弹力球扔出去。先是往平地上扔,然后往树丛中扔。扔了再找。找到后就“咯咯”地笑。他还把球扔上比他高出很多的小平台,然后跑到小平台的另一端等待小球慢慢骨碌过来。

这些天,他不断重复着这些游戏,从不厌烦。

去动物园游玩的一天真开心。吃完汉堡,老师和孩子们在草坪上玩乐着,抱在一起在草地上打滚。许多游人的目光被我们吸引了。

桓桓对在草地上打滚有些害怕。我抱着他尝试了一次,他很高兴。我鼓励他自己试一次,他却被临近的小水管吸引了。他把小草、小树叶放在水管中,水管中的水使小树叶浮了起来。他静静想了想,又用小手去按小树叶,看着小草和小树叶顺着水流走。大约过了40分钟,大家要离开了,他还不愿离去。

(王莉)

*孙瑞雪

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

弹力球是幼儿最初探索空间的最好东西。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

插不上的圆柱

今天,桓桓第一次操作圆柱体插座。他先从最粗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拿起来放进插座中。接着又从细小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插进插座中,一直做到最粗的一个。做完这些,他开始四处张望,然后极不情愿地从活动室走出来,用脚踩地上的圆柱。我拿起圆柱说:“这是教具,教具是用来工作的,请归位。”可他拒绝归位。薛老师抱起他说:“现在吕老师帮你归位,请你看吕老师怎样归位。”

我走向桓桓的工作毯,把最细的圆柱体插入插座中,接着从细到粗把剩下的一个一个插进去。

插到第4个时,桓桓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挣脱薛老师的怀抱走过来,把圆柱体从粗到细插了回去,放到最细的一个时,他发现放不进去,把它颠倒过来才放进去。

(吕景玲)

*孙瑞雪

圆柱体插座是儿童学习空间几何关系的第一种教具。几何是抽象空间中的边界,圆柱体插座把圆柱几何直观化。这个教具体现了蒙氏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儿童的认知从感觉开始。

圆柱体插座让儿童通过几何边界的对应来感知几何边界。一一对应是这个教具操作的主要内容。在一一对应的操作中,儿童发现空间形状并感知序列,通过错误对应和正确对应的比较,掌握空间概念,为将来学习几何学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操作这个教具一般需要1~2个月的时间。

爱,妙不可言

我发现2岁半的桓桓最近对家里的阿姨很依恋。

今天早晨,阿姨送桓桓来后悄然离开,桓桓发现后立刻痛苦地跑向门口,不停地喊着:“阿姨!阿姨!”我追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桓桓,阿姨回家给桓桓做下午饭去了,桓桓下午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他听了破涕为笑,情绪好了起来。

整个上午我都和他在一起聊天、工作、游戏。下午吃加餐的时候,我坐在旁边陪他,他不停地冲我笑。妙妙吃完离开后,桓桓跪在我面前,双手搭在我腿上,慢慢对我说:“吕老师……桓桓爱你。”说完羞怯地将头埋在我的两腿前。我心里热乎乎的:“桓桓,吕老师也爱你。”听到我的回答,他的小脸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爱,真是妙不可言!

(吕景玲)

*孙瑞雪

儿童对教师、对环境的爱和依恋,说明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环境。儿童在这个环境中拥有安全感和快乐感,这就是家的感觉。环境的和谐最重要的表现在于关系的和谐上——关系和谐了,环境就可以依恋。儿童依恋老师是他情感的需要,也是他不能独立的表现。但儿童正是通过对成人的依恋而走向独立的。

征求别人的意见

2岁半的桓桓看见了文文的小摩托车,不假思索地骑了上去。王老师提醒他征求文文的同意。桓桓双手拇指与食指来回搓着,眉头微皱,表情严肃。快走到文文面前时,桓桓的表情逐渐放松了,但还是很严肃,刚要张嘴,文文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转身向地下室跑去。桓桓愣了一下,旋即回过神来,立刻去追文文。

地下室入口处,文文用力敲门想进去,桓桓站在后面,非常安静地等着,希望文文静下来和他说话。等了1分钟,文文仍在那儿用力地敲着门,嘴里大喊着:“开门!开门!”桓桓似乎等不及了,在后面小声问:“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他声音太小了,文文根本没听见,继续在那儿敲门。桓桓又开始搓双手拇指与食指,眉头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桓桓发现文文没理他,失望地叹了口气。我以为他会放弃,没想到他又鼓起勇气,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话,声音也比刚才大了很多。

这回文文听见了,但并没有听清楚,他瞪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桓桓。桓桓立刻感觉到机会来了,微笑着对文文说:“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桓桓的发音不太清楚,文文还是没听清,疑惑地转头看看我。桓桓的表情有点紧张,也用求助的眼神看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的帮助,立刻友好地对文文说:“文文,桓桓在问你是否愿意让他玩一会儿你的小车。”听了我的话,文文犹豫了一下,眼睛看着地面摇了摇头。见文文摇头,桓桓就像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似的,非常平静地离开地下室,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桓桓慢慢地坐到了游乐场的台子上,皱着眉头,出神地看着文文的车。看了好久,似乎在想着什么。忽然,他放松了眉头,叹了口气,跑向远处的滑梯。

(王莉)

*孙瑞雪

儿童刚刚开始形成自我,要区分你的、我的。这种区分首先是通过某物。要区分你我,就必须和另一个人产生关系。刚开始儿童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教师的启蒙非常重要。儿童提请求的心理过程和成人的没有根本区别,但儿童心里没有积累的心理障碍和世俗的考虑。

和成人相比,儿童是一个多面的当下存在者而不是社会的存在者,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儿童学会遵守秩序、调整自己,为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

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桓桓出色的心理调节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桓桓也拥有了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他可以进入自己的内在来调整自己。

绘画与音乐

星期五早晨,班上的孩子上音乐课。

桓桓参与了很长时间后离开了。

他来到美工区,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画起线来,一边画着,一边用脚底踏着教室里歌曲的节拍——他仍然陶醉在音乐的艺术氛围中。在音乐声中,他很快发现了怎样画直线。我又给他引入了曲线和点,他不断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着直线、曲线和点。这样持续了整整30分钟。

(王莉)

*孙瑞雪

儿童对音乐和绘画有着天然的直觉。

音乐的敏感期同其他敏感期一样,也呈现出螺旋状发展的过程。最早幼儿都喜欢节奏,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到了三四岁,儿童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开始感兴趣;五六岁,开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旋律中较为复杂的音乐;6~8岁时,儿童已经能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某些孩子会为此而流泪或是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绘画也是这样,最早尝试着努力画到纸上……然后画出一堆麻线团……然后是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再然后是一点点儿童看到的物的大概形状……然后要求成人帮助画……5岁时可以把握想要表达的事物的宏观形状,比如人,儿童可以抽离出人的基本特质:眼睛、嘴巴、四肢……再大一些开始对细节有了发现和用绘画表现的能力。也可能儿童的眼睛在年幼时,需要高度抽离事物的主要特质,这正是儿童从宏观入手,再进入微观的绘画历程。

我们要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和绘画的条件,系统地欣赏音乐的机会。这样一来,凭着儿童天赋,即使他们不接触职业的绘画训练和乐器,对绘画艺术和音乐的感受也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一个人的空间

今天,2岁7个月的桓桓把自己反锁在了活动室里。一开始他在屋子里踱步,走了一会儿,来到食物架旁开始拿别的小朋友的水杯玩,又拿起宝宝的水杯喝水。我在窗外制止他:“桓桓,那是别人的东西,不可以动。”他跑过来关上窗户,想把我关在外面。紧接着,他似乎明白了我无法进去,便镇定了下来,又跑到食物架旁拿淼淼的水瓶喝水。我告诉他:“桓桓,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你把别人的东西归位。”他对我置之不理。我又说:“桓桓,你可以一个人待在屋子里,但是请你把别人的东西归位,因为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他犹豫了一下,从嘴里吐出淼淼的水瓶,但仍然拿在手中玩着。

上完人体课,桓桓把一个嗅觉筒拿在手中,谁也不给,后来又把幼儿园的一把剪刀放入他的自行车后备箱。薛老师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他根本不听,在薛老师的一再追问下,他才说要把嗅觉筒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吕景玲)

*孙瑞雪

人有个体和群体两种状态:他进入群体,在群体中展示自己,显现自己的能力、形象、品格和价值,寻求交流、接纳、认可和给予;当他进入一个私人空间独处时,会放松、无所顾忌地做事,以释放自己。

儿童2岁多就出现了这个状态。在个人空间里让他学会基本的自律、遵守基本的道德和法则。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底线。 Uu8sS1qWTWc7CrXdTsgxNlvxIflTutr20BcnhIv1XIW/b7solt+OS3/InL66ES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