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认知情绪,首先需要给情绪命名。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的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我们拥有两个世界,其中一个是外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认识星星、月亮、太阳;需要认识树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认识桌子、电灯、汽车、房子;需要认识书、地图、学校、图书馆。

我们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情绪即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高兴、愤怒、恐惧、悲伤;需要认识嫉妒、恼火、难过、兴奋;需要认识喜悦、爱、快乐和孤独;需要认识感受、体验和觉察。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系统。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被物化和工具化,就远离了生命,也就远离了幸福;当我们以内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爱、平等、正义、尊重、成长、创造等,就成为我们的价值标准。

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样丰富,同样需要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认识并体验。和儿童拥有认识外部世界的内驱力一样,儿童同样也有对内在生命世界认知的内驱力。情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儿童自然拥有对情绪认知的内驱力。

儿童认知情绪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在0~6岁阶段,情绪认知是最重要的认知,它甚至比认知外在世界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怎样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成熟呢?

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滞留在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压抑自己的情绪。

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准许意味着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让他自然地过渡。准许他哭意味着让孩子把情绪流淌出去,这是生命最早期情绪流动的自然礼物。

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嘴巴”“这是书”“这是地图”。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在正在发生的情绪,“你生气了”“你感到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伤心”“你看上去很高兴”“你看上去很愉悦”“你看上去很兴奋”“你看上去很快乐”“你看上去有些悲伤”“你看上去有点儿沮丧”“你看上去有些孤独”“你很好奇”“你在表达爱”“你在关心别人”“你在表达快乐”……这叫概念或情景配对。

尽管我们能够清晰知道的情绪范围并不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样广泛,有些复杂的和更深入的情绪我们依然不知,依然无法分辨,并且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需要将自己了解的情绪告诉孩子,同时努力增加自己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因为对内在世界了解得越深、越广,我们就会成长得越好,就会越接近成熟。

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帮助他过渡并上升到一个尽可能靠近真实的生命世界。

用爱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随着儿童的成长,当其他部分发展之后,情绪也从最基本的状态发展起来。这些情绪,儿童都必须在生活的某个特定的事件和时间里经历与体验,然后儿童可以感知到自己会再一次重新经历。这个过程,儿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只要成人不去阻拦。我们要准许儿童用自己已经成长的认知能力去认识、调整不断随机出现的情绪,继而发展自己的情绪。

闲闲2岁多,妈妈和爸爸在处理他的情绪时就使用三句话,层层递进。第一句是“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给情绪命名;第二句是“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是“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基于我们有太多的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也没有面对的能力,闲闲的妈妈、爸爸请阿姨也这样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要有其他的话语。有趣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非常有效,不仅对闲闲有效,对社区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效。没几个月,当闲闲的情绪涌上来时,父母才说完第一句,闲闲就会意地笑了起来。

这种涌现出来的幼儿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孩子并不了解、不知道、不认识,如同孩子还不了解、不知道这个外在世界一样。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命名、了解并知道。情绪同样也由孩子自然形成。这是最早的基础,如同对植物的了解是基于一棵树、一朵花,然后才发展到对各类植物的了解,才再深入。

情绪开始就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负向之分。对于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诉他一种情绪的名称,让孩子建立一个概念,然后逐渐增加。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学法中要求的那样,一次教一个概念。对孩子来说,词语的配对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对他当下的情绪,而当时往往只有一种情绪是主导的。经过渐渐熟悉与感觉的过程,孩子会发现并自然发展出其他更加丰富的情绪。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分享情绪。通过分享,孩子们就能了解和认识情绪。我们和孩子们讨论情绪,了解处理情绪的方法。

贝贝回忆说:“我已经画完画了,可妈妈让我涂颜色,我就生气了。”

老师试图去理解他的话:“你只是想画有轮廓线的画,可是妈妈让你再涂上颜色,你感到被强迫了,你就生气了,是吗?”

贝贝点点头。

嘟嘟委屈地说:“每次我都很努力了,可妈妈总说我做得不好,然后她就生气,还跟我急。”

老师说:“噢!你觉得你没有被妈妈接纳,你就是这样生气的,我知道了。”

睿睿说:“在家里,我很努力地做好每一样事情,可妈妈还是不满意……就是认为我做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努力……”

听完睿睿的讲述,老师轻轻地把他拥抱在怀里,告诉他:“睿睿,你觉得受委屈了。我知道了,我很理解你。”睿睿看起来有些感动。

……

孩子们分享完,就欢快地出去玩儿了。

早晨,老师接孩子时发现默默不高兴。老师说:“默默,你看上去不高兴,老师抱抱你好吗?”默默说了声“不”,就转身走了。默默要独自面对他的情绪,因为他要独自面对发生的事情。

主题活动时,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分享‘爱’的表达。”

常常抱了抱媛媛,老师说:“啊,你是这样表达爱的。”

多多对默默说:“我爱你。”然后,多多轻吻了默默一下,又说:“我妈妈就这样爱我的。”老师说:“噢,妈妈这样爱你,你也这样爱别人。”

点点对宝宝说:“你很胖,我喜欢你。”宝宝听完就哭了起来,点点呆住了,然后也难过地哭了起来。

老师说:“点点,你想告诉宝宝,他胖嘟嘟的,好可爱,所以你喜欢他,是吗?”

点点边点头边哭着说:“是的。”

老师问:“宝宝,你为什么哭呢?”

宝宝说:“胖是骂人的话。有一次我说妈妈胖,妈妈生气了,大声说‘不许骂我’。”

老师说:“你为什么说妈妈胖呢?”

宝宝说:“我喜欢妈妈。”

老师说:“噢,就像点点一样,妈妈误解了你。你愿意今天在妈妈接你的时候向妈妈解释吗?”

……

悦悦说:“老师,我爱妈妈的时候什么都不表达,我就自己玩着,妈妈就知道我爱她,我也知道她爱我。”

好几个孩子说:“就是,我什么都不做,我就知道我妈妈爱我。”

……

默默在分享中快乐起来了。

这是儿童在学习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的模式,学习分享自己的情绪来源,学习倾听他人各种不同的情绪理由,学习整合自己的情绪。

任何东西,只要我们让它清晰起来,我们就会如释重负。实际上,人一直在追求一种真实和秩序。真实和秩序,就是清清楚楚!

我们看看成人的情绪状态在怎样影响着孩子情绪的发展。

一个4岁的小女孩,无比兴奋和喜悦地穿上一条妈妈刚给她买的新裙子,兴高采烈地玩耍。突然,她在奔跑中摔倒,裙子脏了,也摔破了。孩子看着自己刚刚穿上的非常喜欢的裙子,情绪从兴奋转变为懊恼、不知所措和难过,都快要哭了。妈妈发现后指责了她一通:“怎么这么不小心……”

这使孩子焦虑到了顶点,她哇哇大哭,妈妈更加指责:“还哭,还有理哭了?”一切都变得混乱并交织了起来。

妈妈不知道孩子内在发生的故事,她还处于对自己的情绪不自知的状态。这种夹杂着妈妈的情绪,以及被妈妈指责之后在孩子的内在再次产生的情绪,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复杂了,最后导致孩子的内在一片混乱。孩子还无法厘清,结果他内在的情绪只能像乱麻一样阻塞在自己的身体里。

一系列变故突然发生,孩子不知所措,然后新的痛苦又突然一下子累加了上来。

这位妈妈说,对她来说,好似她的意识里有一个不能被人破坏的既定模式或者路线图:新衣服——不弄脏——不磕碰——不摔倒——不哭,像蝴蝶一样飞舞过后,完美回家。要是这路线没走好,她的情绪就会不可遏制地涌出来。这反映了一种意识上的强制状态。

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致使孩子内在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都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禁锢了。那种生命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产生焦虑情绪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低下就这样形成了。实际上,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地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时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它也会时不时出来作怪。

如果妈妈不累加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只需面对裙子脏了、破了的沮丧,她自己就会调整。或许哭一哭,沮丧就被哭了出去;或许坐在那儿和沮丧待一会儿,也能把情绪释放出去。趁着孩子还小,生命中的调节功能在爱和自由中会自行启动,父母应该趁早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以避免阻碍孩子的自我调整。

情绪会来,但孩子可以让情绪像身体一样成长,最终达到成熟。伴随着自我逐渐形成和成熟,我们就可以真正管理我们的情绪了,情绪也就会来去自由了。

在幼儿期,多种情绪的叠加,首先会导致孩子情绪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又会导致心理的混乱,既而导致认知的混乱和错误。有的时候,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情绪的层面,或是停留在心理层面的纠葛中,或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桎梏中。不流动,就是一种无自由,内心无自由应该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理解:当我们走不到作为人的显著标志——精神时,我们就是被禁锢在了某种不发展状态,而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当然,即使是成年人,面对过于复杂的情绪时也会迷乱,难以厘清思路。

情绪流动的最后结果就一定是对生命有帮助吗?是的!自然流动总是能促使人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答案,无论是关于外在世界,还是关于内在世界。这在我看来是生命法则的预定。但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必须流动到最后一个节点——精神。当然,情绪会直达真、善、美。

如果我们认为有些情绪是不好的、无用的,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会阻止,不让它流过,不给孩子空间和时间。我们说:“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们阻止孩子的情绪,用我们的情绪再度造成孩子新的情绪,混乱和停滞便开始了。一旦情绪被阻塞,不流动,它就真的成为问题,不仅会让孩子时下有了错误的看法,还会使他以后的心理和认知出问题,而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成年后再度回首,你会发现,有多少个童年流浪在我们的生命之河中,它们多少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成年后,我们千百次地受挫,我们的头脑是知道的,但解决不了,我们需要再次回到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让它流动起来,改变才会成为可能。

现在,我们是否重视、是否观察到、是否从内心的一隅觉知到了内心的世界?

事实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成长得正常,他们自己就能解决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情绪问题。 +ScfVQALZgiUTBWFQFjahNVFYnpfPpKTl1xSs2eB5ycGdq7+hakMBoTT5OF3dL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