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婴儿就必须发展两个方面,并且必须同时向这两个方面迈进: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质的、文化的、人的关系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智能,发现并建立与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这可以被称为“客观世界”;向内走,走向内在的生命世界,开拓一个丰富的、生动的内在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灵的、认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观——这是自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环境,并以此联结外在的世界,这可以被称为“主观世界”。

儿童渴望认识外在世界,也同样有认知内在世界的内驱力。而情绪就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只是我们忽略了它,或者我们自己的这个景观本身就是一片空白。

幼儿园门厅的钢琴下,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专注地玩耍。起身时他撞到了头,便大哭起来。妈妈忙跑过去,抱着孩子,边揉他的头边安慰他:“好了,不痛了,不痛了。”孩子恼怒地捶打着妈妈,妈妈更加急切地揉孩子的头……妈妈以为孩子是因为撞痛了,所以着急忙慌地想缓解孩子的痛楚,但是孩子生气地推开了妈妈。

妈妈坐在孩子的对面,无助地看着他。老师坐到孩子的身旁说:“你很恼怒自己撞了头,是吗?”孩子突然就不哭了,似乎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在……然后,他舒了一口气。老师又说:“你知道了,就不会再撞了。”孩子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内在……

好一会儿,他回味过来,思考着离开了。妈妈很惊讶,她急切地走到老师身边,问了老师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刚才真正的问题所在。老师说:“你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告诉他一样。”

妈妈说:“我怎么能知道他的内心发生什么了?”

这个提问非常关键。如果我们成人对自己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那我们对内在的一部分——情绪,自然也不会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和感觉到孩子内在的情绪,并给出一个相配对的合适的词汇了。茫然和不知,常常会使我们无视孩子的情绪,或者破坏、压抑孩子的情绪,甚至责难孩子的情绪,排斥孩子的情绪。

所谓知道情绪,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绪。表述得准确达意,情绪就能好转。这就像我们从一面奇特的镜子中看到了内心的自己。例如刚才的孩子,主要的情绪并不是疼痛这样的身体感觉引起的,而是由惊恐和恼火这样的心理感觉引起的。

一位妈妈这样告诉我:“我常打断我儿子说话,把他后面要说的话帮他说出来。有时,我儿子就哭着说:‘你又打断我了,我要说什么都忘了!’”

孩子的哭是因为什么?是思维被打断了吗?还是表述被打断了?还是表现被打断了?还是一种能力的告白被打断了?都不是,是情绪。

因为前面所列举的都是在一种情绪中进行的。

如果不是在一种不想被打断的情绪中,或者在一种期望被打断的情绪中,或者不在任何情绪中,就不会有焦躁的情绪了。

打断情绪的是什么?还是情绪。如果你没有不想听、想打断之类的情绪,怎么会打断他呢?

对许多成人来说,情绪似乎就像竞技赛中的篮球,放在手里、身上都是个负担,放在心里更是难受,需要将它快快扔出去。如果成年人将它投到了儿童身上,儿童会将它哇哇哭掉。儿童的模式是正常的,他通过哭让情绪释放出来。

通常成年人会采用什么方式将情绪投到儿童身上呢?一般的模式是控制不住地批评、斥责,甚至打骂孩子。大部分人是以说为快,说得多,说得“语重心长”。

有一天,儿子对妈妈说:“今天,我打了妹妹两次!”

妈妈吃惊地问:“为什么?”

儿子说:“你打断我说话的时候,你的情绪很不好。你把坏情绪都给了我,我就把坏情绪给了妹妹!”

孩子比妈妈对生命内在的东西看得更清楚,感觉更敏感,因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绪才会走出情绪,才会不被强制。 bYV9RLyNOq0nMmZm+Q3F22Q3xVeIhxwJwPADu0UBjpzrptOAQdkd9rGefTSQfq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