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人是个情绪体。

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到来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身相伴。

出生时,情绪即伴随而来,婴儿一开始就天然地拥有了它。如同身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以达到成熟。

让我们从新生命降生时的哭声来解释情绪吧。

新生命本来住在一个柔软、润泽而温暖的子宫里,在那里他与母亲一体。出生那一刻,突然来到一个手脚伸出去空旷、无遮挡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杂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从鲜嫩而柔软的生命之河中迈向这分离的、冰冷的物质世界的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世界的扩大,娇嫩的婴儿如何适应呢?他如何应对因降生而带来的生存环境的骤变呢?这个过程中,婴儿的身体内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的能量,这种能量会透过哭而被释放到身体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情绪。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生命依托的某种能量,通过身体的转换释放到外部,它可以保护、调节和激发人的成长,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释放来保护自己,来帮助自己过渡,初生婴儿该如何去适应一个新世界?又如何扩大他的世界?这真是非常奇妙。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秘密: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解与自我平衡。

婴儿出生时就拥有原始的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这些是生命出生时情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靠这些基本的情绪,儿童发展和创造出丰富、生动、感人、润泽的情感世界。

恐惧

让我们先看看儿童恐惧的情绪。

一个孩子来上幼儿园,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妈妈。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对孩子说:“妈妈现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着妈妈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

分离使孩子充满了恐惧,就像出生时孩子离开妈妈的身体一样。

老师把哭喊着的孩子从妈妈的怀抱里接过来,但孩子仍哭着拉扯着妈妈。最后妈妈消失在孩子的视线里,孩子便转身抱住了老师,依然恐惧地哭着。

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上幼儿园的时候,要怎样安慰孩子呢?

老师怀抱着孩子,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说:“老师知道你离开妈妈很害怕。你哭吧,哭会让你好受一点儿。老师陪着你!”

孩子就把恐惧大声地哭了出来,哭过,恐惧就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老师又说:“你现在很安全。老师会照顾你,保护你,一直陪着你,不离开你,直到妈妈来接你。”

不管哭多久,都会有老师陪着。一会儿,恐惧的哭变为伤心的哭。此时,孩子有的只是离开妈妈的伤心,而不再是恐惧。他和这个新世界就在这样的哭声中逐渐靠近……正常的感觉逐渐开始回归,心情开始平复,妈妈的离开也被慢慢地接纳了。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表示、表达和导出。这里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就是爱。

妈妈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亲切的世界,在妈妈身边,他会觉得安全。忽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老师),这个陌生人抱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孩子的不安全感和无秩序感就出现了。这该是怎样的恐惧和害怕!此时的情绪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应。

所以,孩子刚入园时,我们通常会先让妈妈陪伴孩子几天,让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熟悉起来。妈妈应当在孩子对老师有亲切感后再离开。当然,这之后孩子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熟悉老师,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习惯没有妈妈在身边的生活,这个熟悉与习惯的过程正是孩子扩大自身世界的过程。

所有情绪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冲击力的就是恐惧。到幼儿园后,妈妈离开去上班了,这种和妈妈的分离使有的孩子充满了恐惧。孩子需要把恐惧大声哭出来,并在这样的哭声中,让自己和这个外在的世界逐渐靠近,并逐渐接纳他人。

幼儿园里曾有过这样的对话。

老师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不哭了,妈妈下午就来接你。老师也爱你!”

站在一边的大一点儿的孩子对老师说:“老师,你让他哭吧!我刚来的时候也很害怕,也这样哭。哭着哭着,就把害怕给哭出去了,我就好了。”这是大孩子自己的情绪体验和经历。

来到陌生的地方并被交给陌生的人,因此孩子会有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孩子自卫,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命能。借助这种生命能的流淌,孩子会恢复正常的感觉和心理,并会衍生和发展心理与认知,慢慢开始接纳他人代替妈妈来照顾自己,慢慢接纳陌生的环境,慢慢了解妈妈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扩展自己内在世界的空间,最后会把逐渐扩大的外在世界装进自己逐渐扩大的内在世界。这个过程经由感觉、情绪、心理和认知,儿童会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个自我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慢慢创造出来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在空间和外在世界不断扩大的过程。从妈妈的腹中扩大到腹外;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扩大为家庭和幼儿园的组合。这个扩大的过程是迟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扩大,而是一下子就扩大。比如,儿童去上幼儿园,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孩子自己想走出家门,不是他自己对幼儿园好奇、有需求、有向往,而是因为成人觉得儿童需要,或者成人自己需要。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幼儿园可以准备一个新入园儿童家长休憩和“亚工作”(家庭到幼儿园之间的过渡)的空间,使得家人能在幼儿园和孩子一起生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家人完全离开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过渡办法。

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儿童都需要一个爱的陪伴者。爱是生命成长的背景。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个孩子刚入园的第一个月,幼儿园要有一个老师专门陪伴这个新孩子,并且给他足够的关爱。在孩子生命的头6年里,任何可能给儿童带来内心变化和冲击的时刻,儿童都需要一个爱的陪伴者。

伤心

伤心是儿童经常面临的情绪。一位老师分享她陪伴孩子的过程。

一阵歇斯底里的哭声把我的心揪到了那里:只见姚老师吃力地抱着宝宝,他面朝上,四肢无力地耷拉着躺在老师怀里。

我赶紧冲上前,不由自主地扫视了宝宝的全身,未发现“惊人”之处。我与姚老师四目相对时,她会意地笑着说:“他没有受伤,只是刚刚与迪迪发生了矛盾,他很难过。”

我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回到了原位,长吁一口气,问老师问题是否解决,老师告诉我还未解决。

我边接过宝宝边说:“你很难过,那你就哭吧,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你想解决问题。”宝宝睁眼一看是我,音量又提高了几度。我对老师道谢之后将宝宝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他的背,静静地陪伴他、等待他。我告诉宝宝:“如果你觉得难过,你就放声哭出来吧,这样会舒服一些。别担心,我会一直陪着你。”听我这么说,他哭得更厉害了,哭声让人揪心,可以用痛彻心扉来形容,感觉要把所有的不快都通过哭声流淌出来。

这么悲伤的哭声开始令我产生疑问,他与迪迪到底发生什么事,让他哭成这样,肯定另有隐情。想到这儿,我就更耐心地等待,直到他真正平静下来。

我问他:“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吗?”

他说:“迪迪破坏了我的作品,我很难过。”

与迪迪解决完问题,宝宝仍旧依偎在我怀里。我知道他还有真相未表露出来,就试探着问:“除了迪迪破坏你的作品你很难受外,还有什么事让你难过吗?”

他说:“我想喝茉莉清茶。”

我问:“你带了吗?”

他又难过地哭起来,哽咽着说:“妈妈说太迟了,没买。”

我一下明白了,他想用茉莉清茶代替不能喝奶带来的焦虑(之前在与他妈妈的沟通中了解到,最近几天断了起床用奶瓶喝奶的习惯),迪迪事件只是导火索。

他将压抑了一早晨的伤心事终于通过与迪迪发生的矛盾宣泄了出来。

很多时候,孩子的哭声会让孩子放松。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绪消失,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孩子身上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通常,孩子会借由一件小事,引发积压已久的大情绪的释放。

情绪有悲伤,也有喜悦。有些情绪会让我们痛苦,而有些情绪则会让我们雀跃,但不论哪种情绪都充满了意义。

我们可以透过一个已经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来发现这一秘密。

小小在大厅里大哭着,老师闻声赶来问:“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小小边哭边说:“我刚才打他了(手指向一旁的乐乐),我给他道歉,他不原谅我。我太难受了,我要哭一会儿。”

老师试图安慰小小:“哦!真是件令人难过的事情。他可能太生气了,他需要一点儿时间才能原谅你,你等待一会儿吧。”

小小抽泣着说:“我太难受了,我要哭一会儿。”

老师说:“好的,需要老师陪陪你吗?”小小摇摇头,又开始放声大哭。小小不需要任何人陪伴,他需要独自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大厅里的哭声停止了。老师又来到大厅想看看小小怎样了。此刻,小小正坐在另一位老师的身边说着什么,看上去很放松。

哭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小小难受了,他准许自己哭一会儿,这就是小小在学着照顾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的情绪。尽管这种照顾方式还比较基础,但这表明照顾的意识已经在成长了。情绪帮助孩子过渡并接受了不能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拓的过程。

情绪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内在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物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内在精神的世界,并用内在的世界接纳外在的世界。婴儿就是在情绪的帮助下逐渐调节与过渡,逐渐调适而平静,并走向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和更深处的内在世界。

情绪平衡着儿童身体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新感觉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刚刚产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不断发展的认知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一个新的自我创造历程的承受力,也化解着他所遇到的各种危机,缓解其冲击力和刺激。

既然情绪有着如此的重要性,那就要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而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就必须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表达情绪的自由,因为自由确保了情绪到来时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

情绪就是这样来了去,去了又来。

喜悦

喜悦的情绪时常陪伴着孩子。

悦悦3岁多,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周五晚上回家。每次听到敲门声,悦悦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冲到门口用力地开门,尽管动作还不是很熟练。门一开,看到门前的爸爸,喜悦就会充满她全身每一个细胞。她转身跑回来,然后开始兴奋地跳跃。她并不会首先让爸爸抱她,而是要先用一段时间来释放喜悦和兴奋的情绪。这好像是一段交响乐的前奏一样。当她将情绪释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爸爸就抱起无比快乐的她旋转,悦悦就在爸爸的怀里兴奋地大笑。

面对喜悦的情绪和面对痛苦的情绪,这两者同样重要。如果能在持续性的喜悦中生活,人就会逐渐地产生稳定的幸福感、快乐感。同样,如果能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无论是让孩子保持喜悦的情绪,还是让其释放痛苦的情绪,都可以让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静和内在的愉悦,是对他生命的一种滋养。

情绪说来就来,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离开也是说走就走。情绪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断相互转换,以此发展到平静和安详。成人在情绪的成长上未走出儿童期,除了带有儿童期的情绪特点,还累加了许多其他的东西。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让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长期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刚刚4岁,一天晚上,他看到妈妈闷闷不乐地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观察了一会儿之后,刚刚关切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妈妈有些难过,一会儿就好了。”刚刚理解地说:“难过了你就哭一会儿,哭对你有好处,会让你舒服的。”听完刚刚的话,妈妈吃了一惊,随即又笑了起来。孩子在幼儿园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就学会了调解自己并观察别人。

成长的经验告诉成年人:哭不好,哭不能解决问题,哭让人焦虑,甚至哭不是男子汉的作为。哭和笑,集中了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两大情绪类别。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成熟。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它,我们必然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自己,也可以让情绪在我们充满喜悦和爱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里表达、彰显,这样我们就会趋于宁静和平衡,并放眼长远,不拘小事,有理性。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不仅儿童,成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甚至是一些小变化),也是借由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过渡的。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愤怒

我们还应该谈谈孩子愤怒(生气)的情绪,因为我们同样不接纳孩子的愤怒。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注意力集中在了红薯的皮上。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父亲毫无觉察地想:“按儿子这样的速度剥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时间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亲情急之下便一把夺过了红薯,说:“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急忙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地剥开了一半皮,另一半留着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亲把红薯递给哭叫着的孩子,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了地上。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发展不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的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的权益与机会的工具,而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至于这位父亲,如果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这是最好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请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绪相处多久呢?这个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而不同。正常的情绪发展,从与情绪相处、熟悉,到调解……年龄越大,这个过程就越短,有意识的调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绪的主人,对情绪的处理与整合是由个体生命内在完成的,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而整合的结果才是核心,因为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部分决定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孩子自己的成长上,协助孩子创造一个自我。自我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的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也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太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节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这样孩子在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一头大象、一头狮子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有了一个参照模式,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这种涌现出来的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并不了解、不认识、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见一棵树、一个杯子、一顶帽子时,他并不会对这些事物做出任何评判,没有正向和负向,头脑也不赋予它意义,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去了解。他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过程同样也是如此。

情绪如同认知一样,开始也没有好坏之分,儿童也不会给它一个是与非的评判。像认识外在世界一样,他逐渐开始认识情绪世界,害怕、恐惧、生气、伤心、高兴……所了解的情绪逐渐丰富。

一个2岁的孩子奔跑时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实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吓了一跳。等他熟悉这种感觉后,内在就不会再涌起害怕的情绪,反而可能会涌起好奇和欢乐,他会高兴地说:“我被吓了一跳!”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适。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还好像意犹未尽。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使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有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儿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非常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者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然后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已经初见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Ox8JbfqX3A0iVWs7DaUuYEl/Bwyg46tiJia5rWkPtUT/kXRCROLkOCiAbqzBSp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