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涉及的理论(机制)非常广泛,相关经验研究结论差异也较大。金融科技的崛起为这一讨论增加了新因素,金融发展甚至都需要重新定义。本文作为一个研究框架,尽可能将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涉及的问题都提出来,展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通过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的考察,本文深入剖析了金融发展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 适度、规范的金融发展有利于减轻不平等,但金融压抑和过 度金融化都可能导致不平等加剧。 就中国而言, 金融压抑与金融赶超(以 及金融化)并存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二者也成为当前分配不均的驱 动因素。 有鉴于此,金融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人民至上、把握金融本性、明确金融定位、推进金融改革,在以下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金融压抑与金融赶超并存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前者是“不及”,后者是“过”,两者都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金融压抑导致金融发展不足,形成了信贷歧视、金融排斥;金融赶超带来的(过度)金融化也导致收入转移、分配恶化。因此,一方面,要减少金融压抑,推动金融市场化发展。首先,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摆脱金融压抑。一是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二是加快金融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金融要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金融创新和发展要围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各地发展不宜将金融业自身的扩张当作“政绩”,不搞超越发展阶段的金融化。
金融监管要包容审慎,防止金融搞自我循环、出现过度金融化。
住房是居民财富的重要构成,中国居民财富差距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房产差距来解释。因此,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住有所居,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一是给予房地产业合理定位。房地产于居民而言,是其立足之地,也是最重要的财产;房地产于地方政府而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房地产于银行而言,是重要的抵押物,是信贷投放的“好”去处。 房地产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起到了 枢纽作用。 未来房地产业仍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门,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关联交织的枢纽。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共同富裕都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落实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顺应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更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三是发挥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实现住有所居。政府要承担保障性住房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帮助居民减少住房相关支出,降低居民杠杆率。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农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中,不能再走牺牲农民的老路。农民走出农村到城镇就业,固然是提高收入的一条途径,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三块地”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依法有序流转做了系统性的顶层设计,试图开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比较模糊,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土地收益如何分配的难题。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这恐怕是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机会。如果土地市场化、资本化了,但是土地增值收益却跟农民没有关系或少有关系,这将是巨大的失误,我们也将失去消除城乡收入差别的重要机会。因此,《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以及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村居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真正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落实到位。
一是发展普惠金融,提升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由于普惠金融业务成本高、效率低、盈利小,商业可持续性与大众可获得性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成为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普惠金 融不能只是普而不惠或惠而不普,而是要“普”、“惠”、商业可持续性 三者兼顾。 因此,一方面要精准定位,多措并举地让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实现信贷投放以“量”增带动“面”扩和“价”降,形成又“普”又“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技术攻关,打通普惠金融信贷业务中存在的堵点,帮助金融机构“提质、降本”,为商业可持续性汲取动力。二是突破金融准入门槛,让低收入群体能够分享增长收益。拓宽居民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保险等财产性增收渠道,合理调整准入门槛,增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财富保值增值功能的普惠性,有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可以借由金融渠道分享到增长红利。
金融科技推进金融包容性的同时,也出现了数字鸿沟、风险外溢和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双刃剑效应,推进金融科技向善。一是弥补数字鸿沟,包括加大农村、西部等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互联互通,弥合城乡、地区间的数字化建设鸿沟;以及聚焦老年、少数民族、残障等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金融场景,打造适老化、民族版、关怀式移动金融产品,运用智能移动设备延伸金融服务触角,破解群体间的数字化应用鸿沟。二是规范金融科技。坚持规范金融科技监管和促进发展并重,把握好公平、效率、风险三者间的平衡,保持金融科技在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方面的基本一致(避免私人收益率远大于社会收益率),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完善数据治理。在数据隐私保护与开放共享之间取得平衡,最大限度发挥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特别是在数据产权界定、隐私安全保护、开放共享和反垄断等问题上取得突破,保证数据资产收益分配上的公平合理。
[本文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研究”的资助,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宏观经济稳增长与金融系统防风险动态平衡机制研究》(19ZDA095)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宏观金融网络视角下的合意杠杆率研究》(19AJL00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