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政策体系发挥作用的路径、环节、力度和效力存在差别,用之助力共同富裕,首先必须仔细甄别它们的再分配效应。
财政政策显然是促成共同富裕的利器,因为,无论是财政收入(税收)还是财政支出,所有政策工具都有着极强的再分配效应。 事实上, 人们所说的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主要指的就是 以财政政策为主体的再分配机制。
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财政政策迥异。这种差异归因于两大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的根本差异——财政的收支基本以“无偿”和“强制”为特征,而金融的运行则以“有偿”和“回流”为特征。这种基本特征的差别决定了, 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基本上不可能沿袭“让利”的路径, 因为这样做,金融也就不存在了。
政策性金融可能是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机制和途径。 在这里,使用了最广泛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概念——把基于风险来作出融资决策并据以定价的金融活动称为商业性金融,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种金融安排,则都或多或少具有政策性。
金融性、政策性和优惠性是政策性金融的三个本质规定。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就是说,作为金融的一种形式,它与其他种类的金融活动相同,都是一种在一定期限内以有偿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特征的资金融通活动,因而都具有在约定期限内回流和有偿性两大特征。区别则在于政策性和优惠性。所谓政策性指的是,它们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而设定和实施的;所谓优惠性则指的是,这些金融活动在资金的可得性(信用认定、抵押和担保条件等)和成本(利率和费用等)等方面,与商业性金融存在差别。政策性金融并非基于风险来作出融资决策并据以定价的,也就是说,“利率覆盖风险”这一金融运行的铁则在这个领域并不通行,政策性金融通常都与财政政策手段配合施行。
循着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思路,我们看到, 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积极 推行多年的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贷款,是迄今为止比较成熟、成体系的 助力共同富裕的抓手。 但是,必须用金融科技对现有的普惠金融体系和小微企业融资体系进行深度改造,使之更广泛深入地触达弱势群体和广大的小微企业者,为他们持续提供必要、可承受、有尊严的金融服务,助力他们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进而获得依靠自身诚实劳动走上富裕之路的能力。
支持灵活就业人群的金融支持机制则须尽快研究。 实践显示, “零工 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对互联网技术和各类平台及通道的依赖, 因此,支持各类平台、网络、通道健康发展,将数以千万计的小企业和打零工者联结成为发达的社会网络,并进一步与区域市场、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密切勾连,是未来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既然网络、平台、通道等是“零工经济”发展并吸纳数以千万计就业人口的主要依托,既然提升广大打零工者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是实现诚实劳动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 所谓金融助力共同富 裕,其着力点便是要大力发展区块链、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 能,大力支持经济金融的数字化发展,大力推行金融科技,创造并支持各 类平台、网络和通道健康发展,并以此为抓手,可持续地向“零工经济” 和小微企业们提供金融服务;相应地,我们的货币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政 策也应围绕着为这些活动提供规范和便利的条件而设计和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