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中低阶层人群就业机会的经济机制,不只是小微企业。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就业者选择了“灵活就业”,并促成了“零工经济”长足发展。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以服务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为基本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这次工业革命和以前数次工业革命不同,它是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因此,其基本倾向是去中心化。 在这种趋势下,企业的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仅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在中小企业之外,出现了一些并不确定地隶属某一具体企业的“打零工者”,而且其规模急剧增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灵活就业”之从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
“零工经济”的内容极为广泛,既包括外卖、快递等体力劳动,也包括借助线上平台远程开展业务和交付等,如线上法律和金融咨询的专业化服务、创意和多媒体服务、线上营销支持、软件和技术开发、写作与翻译等。 简言之,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是灵活就业的 主力军。
很多被工业化时代之旧观念禁锢的研究者,习惯于将人们从事零工经济视为“临时性的”、认为其是“走向正式就业之前的过渡阶段”。 这 看漏了“零工经济”作为最现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之产物的本质,看 漏了它们具有冲击现行产业、企业格局的强大潜力,看漏了“零工经济” 作为现代化最新发展的社会组织形态的节点的重要地位。 麦肯锡的数据显示,大约70%的自由职业者是“自愿”打零工,而且,与传统行业的人群相比,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似乎更为满意”。在当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有10%~ 15%的适龄工作人口通过打零工谋生,还有10%~ 15%的人口把打零工作为主业之外的副业。
对于这种现象,国际社会早有研究。2019年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名为《工作性质的变革》,描述了很多发生在产业和就业领域中的最新情况,其中特别指出:“近十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爆炸正在重塑新一轮的就业和社会经济的格局,零工经济以后可能会成为企业和就业主体。”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于2020年发布了题为《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更加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零工经济”的发展前景。 统计显示,“零工经济” 正日渐成为推动新就业形态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 增长点。 2019年,中国“零工经济”对GDP总增量的贡献度为10.43%,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重将增至13.26%,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82%。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规模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和“打零工者”们并非是离群索居地“单干”,更非是农耕经济下的与世隔绝的个体经济的翻版,而是通过网络、平台、通道等密切相连,共同组成了日趋一体化的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