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必须超越简单的社会运动,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层面认识到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基础,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社会秩序和谐、政治基础夯实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 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 因此,我国推行的共同富裕不是西方社会理解的以再分配为主体的社会运动,它不仅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深刻的经济理论基础和社会理论基础。

人类市场经济史表明,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效率必须与公平相统一,失去公平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陷入停滞和倒退。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和再生产理论,共同富裕是国民经济循环实现动态平衡的基础,当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分布过度两极化必定会带来有效需求不足,必定导致生产的普遍过剩,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难以得到实现,最终导致资源极度错配,并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 因此,当一个经济体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将公平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有效约束收入 分配两极化是实现有效增长和经济循环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计在所有制安排和再分配体系中暗含 了抑制收入两极分化的有效元素。 但目前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居民收入占GDP过低、收入分配GINI系数高居不下等现象表明,我国在现代化新征程中要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启动专门战略,更多地关注公平问题,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着力点和落脚点之一。

现代社会史也表明,贫富差距过大时不仅会导致经济循环不畅,更 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 环顾当今世界,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面临着因为贫富差距拉大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是 社会阶层在分化和固化中导致社会内部严重分化和分裂; 二是 在社会冲突中导致社会治理体系的崩溃; 三是 在社会对立和动荡之中,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全面抬头,极端主义摧毁了传统社会运行的基础。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都表明,有效控制两极分化,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是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赶超型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文明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前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是实现和谐社会和美好社会的基础,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社会形态的必然之举。

从政治逻辑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初心,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 诺,是党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奋斗的旗帜。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纲领,同时也源于我们的基本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我党要建立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就必须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当前全世界面临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难题,就必须通过解决西方社会的收入分配难题来不断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通过解决各种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带领人民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vevqi79+ksvYIeuUba6kBVcyZGOsx1pi7sOqrTMgDAxtx2m2N04V6StCIGazHk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