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自古至今,我国地震频发。据不完全统计,自前1177年以来,我国共发生震级5级及以上地震2460次,8级及以上地震共有18次。地震频发原因与我国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据统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量九成以上,而中国正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之间,故而成为世界上地震活动最活跃和强烈的国家之一。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而最早的地震记录可追溯至帝舜时期,即前23世纪,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地震记录。地震造成的灾害难以估量,如西周末期周幽王二年(前780)的大地震,《诗经》中描写:“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语》中描写:“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即西周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三川发生了大地震。泾、渭、洛都出自岐山。地震导致三川枯竭,岐山崩塌。地震可致山川一瞬间面目尽毁,对于渺小人类,则更是灭顶之灾。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的华县地震影响广泛、损失惨重,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一次地震。明人记载,地震发生时:“(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堕,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盗,继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盖其时万家房舍一时摧裂,声杂然塞耳都不闻也,矧号呼哉!时四更余,势益甚,声如万雷可畏,逾五鼓少定,始闻四邻远近多哭声矣……比明,见地裂横竖如画,人家房屋大半倾坏,其墙壁有直立者,亦十中之一二耳。人往来哭泣。慌忙奔走,如失穴之蜂蚁然。过午,人俱未食,盖餐具顿毁,即谷面之类皆覆土埋压。”受地震影响,黄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涨泛滥,华山、终南山“山鸣”。城墙塌陷,民居、官舍更是成为一片废墟。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时分,加之当地居民大多居住在窑洞,“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部分地区死亡人数约为当地人数的十分之七,其惨状为古今中外罕见。另有28万平方公里内5省101个县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破坏。不只是地震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震后灾害或是疫情,也会令灾情雪上加霜,如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平阳地震”,城内东关区域大多民众被房压而绝户,烈火烧天,黑水涌地。地中出火,烧死人畜树木房屋无计其数,伴随着大地震又发洪水,淹死人畜已经无法计算了。又如:“万历十六年春,泽州地震,大疫流行,民户有全家殒殁者。”“光绪三年,丁丑大旱,五月初二日地震,初十日夜复震。秋大疫。自五月至冬不雨,二麦不登,遂大饥,全晋成灾者七十余州县,省南被灾尤酷。”

据专家统计,随着中国历史年代的变化,地震的次数、年均地震次数和占总地震的比例都是有差异的。明代(1368)之前,地震记录相对比较少,明清两代,每年记录一两次左右,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地震记录猛增。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使得中国地震记录的区域空间也随之扩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发达,人类对地震的观测和记录也更为频繁和准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令人熟知和痛惜的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均以万、十万计。地震一起,山川失色,人命悲孱,四方惊回首,举国皆怆然。

中国自“三苗欲灭,地震泉涌”以来,虽经震灾千万,但英雄的中华民族从未因此屈服,中华民族的历史亦是与地震灾害的抗争史,而一切要从认识开始。先秦时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基于原始传说、自然崇拜,掺杂着自然与超自然等种种因素。“震”的本意指霹雳,源于雷电。春天河蚌开口之时称为“辰”,在“辰”字的上半部再增加“雨”字,就组成“震”。如《周易·说卦传》所说,“震为雷,为龙”。自西汉起,我国有了社会救灾机制,政府“建仓积粮”,有了常平仓、社仓、义仓和营仓,大震后会实施减免赋税,赈济灾民,还常态化地把地震作为一项特定的灾异记入正史和《五行志》,为后世积累了数据和资料。东汉时王充提出“地固将自动”,认为地震是大地的自然运动。张衡秉持继承了这种科学思想,并创制了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地动仪,且成功地检测到134年12月13日的陇西地震。清康熙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写出了具有新思想的科学文章《地震》,很多观点与现代地震学符合。比如,具有了震中的意识:“适当其始发处,甚至落瓦倒垣,裂地败宇。而方幅之内,递以近远而差。”察觉到了震源和波动作用:“其发始于一处,旁及四隅。凡在东西南北者,皆知其所自也。”解释了地下水的变化:“至于涌泉溢水,此皆地中所有,随此气而出耳。”发现了震源深浅会有不同影响:“深则震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虽大,而所及者近。广者千里而遥,近者百十里而止。”近代以来,国人对于地震的科学探索也未停止脚步。1942年,李善邦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现代地震仪器“霓式地震仪”。而今天,我们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和大地震速报台网,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形成基于科学观念的预测预报、抗震救灾应对体系。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9月11日17时,地震已经造成93人遇难。地震还导致11余万人受灾,5万余间房屋损坏,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诱发多处滑坡、崩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既往的地震在留下惨痛教训的同时,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也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以汶川地震为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仅用两天就整理出《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对40个病种制订了中医药治疗的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整理出了《汶川大地震灾后伤病康复中医药相关技术专家建议》。根据史籍记载和实践经验,地震之后最常见疾病类型包括外伤/伤口类、内科伤病类、传染流行病类、皮肤病类、其他相关疾病类、心理康复。在环境恶劣、物资紧张的灾区,中医药应对灾情所需物资较为简单,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更利于在灾区推广。例如,在医疗条件不允许的环境下,医护人员可以就地取材,制作小夹板(塌方后的木板、桑树皮、纸板)救治地震灾后常见的骨折患者(评估全身情况平稳,判断为闭合式骨折),以缓解痛苦。以中医推拿进行治疗,可以恢复骨折康复期患者的肢体功能;局部红花泡酒推拿,可以减少压疮的发生。此外,通过接触和治疗时的沟通,其舒缓患者紧张、减轻肉体痛苦和驱散心理压抑感的效果往往超过一般的药物治疗,故此可缓解患者腹泻、纳少、易惊、噩梦等非外伤患者的症状。另有以耳穴埋豆治疗地震不寐患者;以简、易、效、廉的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创伤后应激障碍,抑或通过灸法扶正祛邪,以抵御外邪气侵袭,减少大灾后瘟疫或一些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还有移情易性、说理开导、导引吐纳、五行音乐等情志治疗方法。例如,“情志疏导八法”就是一种运用于地震后患者的中医心理干预,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可以较好改善多发性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从而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同时,在洪涝灾害中发挥作用的药食同源、熬大锅汤(协定处方)、八段锦养生功法等,也非常适合在地震灾害后派上用场。这些方法在之前的地震灾害(2013年7月22日的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中也被使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我们还要结合此次地震发生时期正值四川新冠肺炎疫情仍不平稳的情况,抗震救灾、救治患者的同时,不能放松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但好在中医学在与灾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提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此次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疫情和群体疾病防控提供参考。鉴于此,我们组织北京、四川、云南、河北、河南等多地中医急救专家,紧急编写了这本《地震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手册》,以为抗震救灾、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尽绵薄之力。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过程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及时指出,以便修订时进一步完善。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
刘清泉
2022年9月12日 FzqCnu6CXvJ5Zzm/5rVLul3WK7WvvhyYtR+yEHug08ZQyfHGAaM4zoBYdUApZw0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