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的诊断有两个方法:
(1)患者症状典型时,依据提纲条文来诊断。如患者具备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则诊断为太阳病;如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诊断为少阳病;胃家实,诊断为阳明病。
(2)患者症状不典型时,不能依据提纲条文来诊断的时候,则依据八纲辨证。因为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实质就是辨八纲,把八纲辨别清楚了,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明确了,六经诊断也就能够确定了(表3)。如确定病位在表,病性属阳,就是太阳病。确定病位在表,病性属阴,就是少阴病。
表3 六经的实质
临床上,符合六经提纲条文症状的患者相对较少,更多的时候,我们采用先辨八纲、再定六经的诊断思路。阳明病的本质就是里阳证,即病位在里的阳证。因此阳明病的诊断标准即:里证+阳证。
经方六经辨治体系下,病位只有三个:表、里、半。里证是人体最内在、最核心的部位。那么里的部位在哪儿呢?
拿《伤寒论》中的药物鸡子黄来说,把一个鸡蛋剖开,蛋皮是表,蛋黄是里,介于蛋皮和蛋黄中间的蛋清就是半表半里(图1)。大家动手把自己面前的一本书卷成一个书筒,外圈就是表,内圈就是里,介于外圈和内圈的中间部分就是半表半里(图2)。
图1 鸡蛋中的表、里、半表半里
图2 “表、半表半里、里”示意图
人体的里部,就是胃肠消化道,消化道是一个管腔,头尾通过口与肛门与外界相通,类似书筒的内圈,处于人体最里的部位。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阳明病提纲条文的胃家实,强调了胃肠功能的亢奋,邪实,正亦实,邪实在胃肠。太阴病提纲条文,强调太阴病的症状是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自痛,也都是胃肠道的症状表现。从提纲条文可以看出,经方的里指的是胃肠消化系统,症状反应于胃肠消化系统的就是里证。
经方的里证是正邪交争于胃肠系统的症状反应,里指的是胃肠消化系统,无论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都是正邪交争于里部,以胃肠系统的症状反应为主,主要涉及饮食异常、大便异常、小便异常、腹部症状异常、月经异常等。
在脏腑辨证看来,里证的部位是五脏六腑。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下,人体最内在的位置不是五脏六腑,从口到肛门的胃肠消化管腔才是人体最核心的部位,才是人体的里部,症状反应于此的,才是里证。症状反应属阳证者,为阳明病,属阴证者,为太阴病。
《胡希恕经方医学:经方表证》提出过表证的诊断标准,下面归纳总结里证的常见症状表现,即诊断标准:
(1)大便的异常:如便质的异常(便硬、便溏等),排便频次的异常(便秘、下利)。
(2)小便的异常:如小便不利、尿频、小便短赤热痛等。
(3)月经的异常:如月经量异常、经期紊乱、痛经等。
(4)胃部的症状:纳差、呕吐、呃逆、胃胀、胃痛等。
(5)腹部的症状:腹痛、腹胀、腹凉,或者腹诊的异常,如拒按疼痛或喜温喜按等。
(6)脉:多沉。
临床上,只要见到二便、月经的异常,或以胃部、腹部症状为主,就能确定是里证。
对于里证,要重视腹诊。因胃肠道在腹部,所以容易合并腹部症状,除了问诊腹部症状的腹胀、腹痛外,需要重视腹诊的应用。如见到心下(胃脘)的痞满,可以加以腹诊,感觉手下是濡软还是硬痛,见到腹痛,可以用腹诊去判断喜按还是拒按等。喜按为虚、拒按为实,通过虚实可以进一步诊断是阳证还是阴证,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