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经方不是方,而是六经辨治体系

经方不是方,而是一个体系,是医圣张仲景通过《伤寒论》的398条、113方给我们构建的六经辨治体系。经方是中医的一个学术流派,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就是六经辨证,强调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代表著作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方剂本身并无标签,就看如何辨证应用,我们也可把后世时方纳入经方辨治体系,在六经辨治体系下开出来的处方皆是经方,在脏腑辨证体系下开出来的方都是时方。如用脏腑辨证开出一张麻黄汤来宣肺,用白虎汤清气分热,就不能称之为经方。

我们学习《伤寒论》,是从原文入手,学习398条、113方,透过条文与方剂去学习背后的经方六经辨治体系,包括常见方证的应用,在六经辨治思维指导下去学习具体的条文和方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谓书越读越厚者,是启示人读伤寒时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构建起体系。书越读越薄者,在体系的指导下去学习,就能执简驭繁,越学越简单。

辨证的实质是辨病位、辨病性。六经的病位有三个,即表、里、半(半表半里),病性有两个,即阴与阳。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六个诊断(表1)。

在六经辨证体系下,从病位角度而言,天底下三分之一的疾病是表证,三分之一的疾病是里证,三分之一的疾病是半表半里证。从病性角度而言,天底下二分之一的疾病是阴证,二分之一的疾病是阳证。任何疾病,病位没有第四种可能;任何疾病,病性没有第三种可能。因此,从六经辨证体系看来,不论任何疾病,只有六经(六证),没有第七种可能。

理论上任何疾病都能用六经辨证,六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就是这个意思。

表1 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六个诊断

img

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六个诊断,即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阴、阳,也就是三阴三阳。这六个诊断,在八纲看来,分别是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在六经看来,张仲景称之为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

只要会辨表、里、半表半里,会辨阴证、阳证,六经的辨证就可以掌握了。六经来自八纲,六经八纲对应关系表(表2),是经方医学最核心的表格,六经和八纲的对应关系,需要大家牢牢记住。

表2 六经八纲关系表

img

学习中医,就要有体系地去学,六经辨证就是简单而完整的体系,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上的阴证、阳证,执简驭繁,在六经辨证基础上去学方证,事半功倍。经方很简单,很容易入手学习,这也是为何越是基层医师,越喜欢经方,因为没有繁杂理论,只要辨证准确,用上去就有疗效。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医宗金鉴》的“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掌握三个病位、两个病性,你就掌握了经方的核心理论体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不信,疾病由表入里,最后病入膏肓,不治而亡。这个《桓侯忌医》的寓言故事说明,大多疾病都是邪自外来,是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的过程。

疾病在腠理、在肌肤,就是表证的阶段。假若表证不解,疾病则入里传变,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里。因为半表半里证相对复杂,所以我们把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厥阴病放在最后讲。从今天起,我们开始系统地学习经方里阳证的阳明病。 lpnrnk3kplOGshXSIfxPJ+j5b8XRnUtwNM5KIYX7O3iRHJOmiqMA77EvHzVG9p7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