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节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条文最多,含有调胃承气汤方的条文相对少,只有8条。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三日,太阳病是表证,当发汗,发汗不解,说明不是表证。

蒸蒸发热,其热如蒸,即潮热、壮热,也就是仲景所谓的大热。如麻杏甘石汤条文的“无大热”的大热,指的就是蒸蒸发热。

蒸蒸发热属于阳明里实热盛,无腹满、腹痛、谵语等症状,用调胃承气汤清泄里热。

若伴有大便难、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腹痛,可用大承气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大便难,同时有头痛、发热,属于里实热证的阳明腑实证,可与承气汤。这里没有潮热、谵语等急迫症状,不是大承气汤证,可与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如果是阳明腑实证的不大便、头痛、发热,应该还能见到其他的阳明里实热证的症状,如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等。此时询问患者,其小便清者,不符合里实热证,反推认为头痛、发热,不属于阳明腑实证的头痛、发热,排除里证,则病位在表,属于表证的头痛、发热,当需解表发汗。

不大便是里证的标志性症状,但表证的时候,肺气郁闭,肺与大肠相表里,也会见到腑气不畅而不大便。所以这里的头痛、发热、不大便六七日也有表证可能,通过小便清,排除了里热的阳明病,说明是表证,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如果是承气汤证的不大便、头痛、有热,里实热盛,也可能会热邪动血而鼻衄。如果是表证的头痛、鼻衄,说明表邪以衄的形式而解,表证已轻,用桂枝汤解表,不用麻黄汤。胡希恕先生认为表证的头痛,也存在一个气上冲的病机,所以桂枝汤证常见表证头痛。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身体强壮、阳气不虚的时候,发汗、汗出之后并无明显的恶寒感,反而身体舒适。就像健壮的人,夏天汗出后神清气爽。

若体质虚、阳气虚的情况下,发汗、汗出之后,带走津液、热量,津液阳气更加损伤,就会出现恶寒或者较平素更明显的恶寒感。临床上遇到以汗出为主诉的患者,可以问汗出后是否有恶风恶寒。若有,则往往属于虚证、阴证。如林黛玉体质更常见。

发汗后,不恶寒,反而觉得热,说明阳气不虚、里热充盛,是阳明病里热证,故曰“实也”。胃家实,与调胃承气汤和胃气,让胃气恢复到和的状态。

胃是指里证的胃肠系统,通过和胃气达到让人体恢复内在的阴阳平和(不寒不热、不虚不实)的状态。

与调胃承气汤,并非一定是调胃承气汤证,还需要根据其他四诊情况来确定。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 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表证仍然,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

第12条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说法。浮取候其阳,沉取候其阴。胡希恕先生认为“脉阴阳俱停”是脉浮取、沉取都停停当当的意思。冯世纶教授认为,停是调停的意思,脉象宁静安静,不是脉停搏。因为脉象宁静、从容和缓,说明阴阳自和,正能胜邪、祛邪外出,故而振栗汗出而解。振栗汗出就是战汗,临床常见正气恢复,以战汗形式达到汗出而表解。

脉浮取为阳,阳脉微者,不是脉微欲绝的微,而是浮取脉偏弱的意思,即脉浮缓或浮弱。先汗出而解,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的意思。

脉沉取为阴,阴脉微者,胡希恕先生认为是脉沉而缓弱。这说明病不在表而在里,下之而解。但并非一定是调胃承气汤证,还是要脉证合参,整体辨证论治。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过经”,指的是表证已解。出现了谵语,属于里热证,若见到大便难,则属于阳明腑实证,当以承气汤下之。“小便利、大便鞕”是里实热证的典型症状,小便利,津液从小便而走,大便当鞕,不应当下利。

为何而反下利?如果是里阴证太阴病的下利,脉当微(微弱)、厥(四肢厥逆),但此时脉调和,脉有力不虚,说明不是太阴病的下利。

经过追问,发现是医生错误地用了丸药下之,如巴豆之类的温下药,导致了下利。虽然经过错误的下之,脉依然是调和、有力,里实的证候并无改变,仍然可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本条的阳明腑实证,只是谵语,而且经过攻下,存在下利,并无腹满腹痛、潮热,并不急迫,不用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即可。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说明表证已解,病位多在里。

心下温温欲吐,心下就是胃部,胃部不舒服,总想呕吐,虽然吐、下后,但里证依然存在,表现为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吐、便溏、腹满,加上胸中痛、郁郁微烦,说明邪在心下的胃脘部,是里实热证。腹诊可伴有心下痞鞕、压痛感。此时,即使大便不鞕,也可给予承气汤攻下。

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腹微满、郁郁微烦,是热邪在里、气机郁滞,热邪逆于胃则呕、吐,郁阻胸部气机则胸中痛,下迫于肠则便溏而臭,郁阻腹部气机则腹微满,热邪扰心则烦。

本条医案虽有里实热证,但只是腹部微满、便溏,且里热明显,与攻下力量弱、侧重于清热的调胃承气汤即可。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就是之前存在过分吐下的治疗,古人习惯多用巴豆这样的丸剂温下。所以条文可以调整顺序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与调胃承气汤。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仲景强调要与小柴胡汤方证相鉴别。小柴胡汤证也常有呕、心烦、胸满胸痛、便溏等症状,但不要但见一证便是,不要见到呕、胸中痛、便溏就认为是小柴胡汤证。

柴胡汤证的呕,常伴有心烦、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本条的呕、胸中痛、微溏,是阳明病调胃承气汤证。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不吐不下,只是心烦。单纯从心烦,无法确认是调胃承气汤证,在阳明腑实证的基础上,以里热明显者,选用调胃承气汤,以调胃气,承顺胃气下行。

心烦常见于热证、阳证,如栀子豉汤证、黄连阿胶汤证、调胃承气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皆有心烦,如何鉴别?

还是需要四诊合参,整体来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不能单纯从心烦一个症状鉴别。栀子豉汤证的心烦是虚烦,为热轻气郁所致,所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黄连阿胶汤证的心烦属于心火盛,用黄芩、黄连来苦寒清热,不伴有大便难。调胃承气汤证的心烦伴有里实证,往往有大便难的情况,症状集中在胃肠。白虎加人参汤证,属无形之热盛,不伴有大便难。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吐法一定程度上也伤胃气,吐后出现了腹胀满,病位在里。单纯从伤寒吐后、腹胀满,无法鉴别是太阴病还是阳明病的腹胀满,必须结合其他四诊信息。

若是太阴病的腹胀满,可考虑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证。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与调胃承气汤,当存在阳明腑实证的其他症状表现。阳明腑实证以腹胀满为主症,按常理应予小承气汤。

本条给予调胃承气汤,是因为腹胀满由于吐后所致胃气不和,里热郁阻气机,且伴有郁郁微烦等症状。

胡希恕先生认为,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哕、腹满都是胃肠消化道的症状,当属于里证。如果是里实证,治法是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主要是通利二便,所以要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w9hb2CwwWk22YF6fbugHTI2acVd1ThfAdvHm06VV+VhsW+/iYz/5p6llx1MFvs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