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病因病机

1.风寒湿痹

《灵枢·贼风》云:“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云:“夫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虽曰合痹,其用自殊。风胜则为行痹,寒胜则为痛痹,湿胜则为着痹。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此论简赅风寒湿痹病因病机,风寒乃无形之邪,而湿多则着,表明湿邪留着,则可为有形之邪。治痹之方《金匮要略》有黄芪桂枝五物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有附子汤。

2.历节

《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诸病源候论·历节风候》有“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的论述,此当是痛风与饮酒有关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圣济总录》云:“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滞,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谓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因肝主筋,肾主骨,“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大凡病历节者,与肝肾亏虚有关,也与气血俱虚、风寒内侵、气血凝滞有关,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外邪侵袭、气血凝滞为病之标。上述文献形容历节病的特点与现代医学痛风病相似。《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篇有麝香丸“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不测疼痛”的条文。《和剂局方》有“虎骨散:治风毒邪气,乘虚攻注皮肤骨髓之间,与血气相搏,往来交击……昼静夜甚……筋脉拘急,不能屈伸”的记载。历节治方,《金匮要略》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千金要方》有独活寄生汤,《三因方》有附子八物汤。

3.痛风

“痛风”一词,始于宋金时期,如成书于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的《和剂局方》有“大醒风汤”,主治“历节痛风,筋脉挛急”之证;成书于金章宗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的《是斋百一选方》有“大圣一粒金丹”,主治“肾脏风虚,脚膝疼痛”。

关于痛风发病的病因病机,朱丹溪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汙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外台秘要》云:“论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曰白虎之病也。”均强调了痛风的特点为白天痛轻或不痛,而入夜疼痛剧烈,且肉色不变,皮肤无异常表现,其疼痛程度如虎咬。其病机是外寒搏内热,汗浊凝涩,经脉结滞,风寒暑湿之毒蓄于骨节之间。《张氏医通》则进一步将痛风辨证分为风毒、血枯、恶血流入经络、痰气等类型。

综上所述,其病因多由素体虚弱,卫阳不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于肌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畸形。急性期有风、寒、湿、热、寒热错杂等证候;慢性期有痰、热、气血两虚、肝肾双亏等证候。若日久酿生痰湿,伤及脾肾,则成痛风性肾病。根据不同的病变阶段而有痰浊阻络、脾肾亏虚、湿热壅滞等证型。

急性期有湿热蕴结之候,慢性期多为阴寒之证。因素体阳虚,阴寒之邪乘虚侵袭,或阻于筋骨,或阻于肌腠,或阻于血脉,致血虚、寒凝、湿聚、痰滞,而诸症生焉,此即景岳所云:“此乃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随去。”

由于两宋诸名家所选方剂简明实用,又多具温补的特点,所以在痛风临证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RjEu3Lr4833NvQBPL0HqUc1wEQEwFEPyiuNJ6OiyuCGmBC6OnejyUkc3Cmu35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