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心脏病生物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T和I 肌钙蛋白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胞浆中,分为3部分,分别为钙结合的肌钙蛋白C(TnC)、含抑制因子的肌钙蛋白I(TnI)与原肌球蛋白T(TnT)。目前肌钙蛋白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最具特征的生化指标。其出现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小时出现)、诊断窗宽、增高幅度较CK-MB高5~10倍。无心肌损伤时,肌钙蛋白在血液中含量最低,可用于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

【参考区间】 20~190U/L。

【临床意义】 升高:①心肌梗死(MI):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10~12小时内检测敏感性达100%,10~48小时可达正常值的30~40倍,为最高峰,2~4天恢复正常。对无Q波心肌梗死、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判断预后的患者更有意义。此外,肌钙蛋白后期峰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可用于估计梗死面积和心功能。②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进行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有微小心肌损伤,但又达不到AMI的诊断标准。这种心肌损伤可通过肌钙蛋白的升高得以发现。③溶栓治疗的疗效判断:肌钙蛋白在90分时冠脉再灌注平均指数显著大于CK-MB,是判断AMI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再灌注的良好指标。④用于估计AMI面积:一般情况下,cTn可反应心肌细胞坏死的数量,与AM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⑤诊断其他心脏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心肌外伤等。⑥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脏外科手术的监测指标。

2.肌酸激酶(CK)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中,如胃肠道、子宫,而在肝、红细胞中的含量极微或者没有。CK催化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

【参考区间】 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升高:①运动后CK明显升高。②妊娠14~26周CK降低,分娩时CK升高。

(2)病理性升高:①心肌梗死:CK是目前临床上诊断AMI较好的指标。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血中半衰期约为15小时,峰值在10~36小时,3~4天后恢复正常水平。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很少超过30倍。②判断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再灌注:如峰值提前,发病4小时内CK达峰值,提示冠脉再通能力为40%~60%。③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术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以使CK升高。④癫痫:CK升高,结合病史,可诊断近期曾有癫痫发作。⑤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和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心肌炎)时CK升高。⑥有机磷农药中毒:血清CK值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随中毒程度加重而升高,CK-MB/CK比值则随中毒程度加重而降低。⑦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与血清CK值正常的患者相比,伴血清CK值升高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多为首次发病,年龄低,病情初期的血钾更低。⑧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脑膜炎、脑炎、脑肿瘤、肝豆状核变性等可使血清CK值升高。

(3)降低:①长期卧床患者。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③使用激素治疗时CK值可下降。

3.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CK-MB、CK-MM) CK分子是由B和M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故有3种同工酶,即CK-BB型、CK-MB型、CK-MM型。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无CK-BB,CK-MB含量甚微。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参考区间】 CK-BB无或微量;CK-MB 0~0.05(0%~5%);CK-MM 0.95~1.0(95%~100%)。

【临床意义】

(1)升高

1)CK-BB: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病2小时即可升高,早于CK-MB。前列腺癌时CK-BB升高,可作为前列腺癌的标志物。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胃癌时CK-BB亦升高,还可见于脑组织损伤及因肾衰竭而长期透析者。

2)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特异性,其升高是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于发病5~6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4天后降至正常。血清CK-MB活性与心肌梗死的程度呈正比。

3)CK-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其升高见于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和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

(2)减低:无明确临床意义。

4.肌红蛋白(Mb) 人体心肌、骨骼肌内含有大量肌红蛋白。正常人的血液中的含量很少,当心肌或骨骼肌有损伤时,肌红蛋白便释放入血液,使血中肌红蛋白明显升高。

【参考区间】 ELISA法:血清50~85μ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升高:见于剧烈活动。

(2)病理性升高:①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3小时血中肌红蛋白浓度迅速上升,6~7小时达到峰值,12小时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升高,幅度大于各种心肌酶,且其半衰期短(15分),发病1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Mb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标志物。胸痛发作后6~12小时肌红蛋白不升高是除外AMI的很好指标。Mb频繁升高提示原有心肌梗死仍在延续。②肌肉损伤:肌内注射、骨骼肌疾病、进行性肌萎缩、肌创伤、肌炎等。③严重应激状态:高热、肾衰竭、癫痫、心导管术、外科手术、严重心衰、休克等。④其他:酒精中毒等。

(3)减低:无明确临床意义。

【病案举例】

患者,男,39岁。上腹部阵发性疼痛2小时,冒冷汗,无恶心、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既往无特殊病史,发病前晚曾饮冰冻啤酒1瓶(330mL)。体格检查:急性病容,手捂上腹,步行入诊室。皮肤湿冷;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活跃。初步诊断为腹痛待查,急性胃炎(待确诊)。予硫糖铝10mL,口服;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10mg,肌内注射;泮托拉唑40mg,静脉滴注。

实验室检查:WBC 14.1×10 9 /L;血淀粉酶(-)。

输液中患者突然出现心悸、胸闷,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梗,随即心跳、呼吸骤停。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抽血查肌钙蛋白、心肌酶、肾功能。在呼吸机支持下送导管室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提示左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后撤出继续抢救,抢救无效死亡。

思维提示:根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不典型急性心梗的发病率在临床中可以达到20%~30%,患者的误诊率最高为25%。因此,对于以急性腹痛就诊的患者来讲,首要判断其是否患有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等急危重症。对于既往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患者,以及既往并无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应当对其患有急性心梗的概率产生高度的怀疑。若是患者出现个人体征与临床症状分离的现象,需要及时让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并对患者的心肌酶等进行严格监测。 F6Ckl3qwWT57pELrYdFemWB6YKoO0O3ieePoZfpXEMAiK1o4ozFaVjGQVQIHA/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