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常规检验可以根据粪便的性质、粪便中有无有形成分(细胞、结晶、寄生虫等)、隐血试验(OBT),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发现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及肝胆疾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筛查。
1.粪便外观 粪便外观易受饮食和药物影响,应注意除外非疾病因素。粪便采集后应迅速送检,长时间放置会使颜色加深。
【参考区间】 成人粪便呈黄色或棕黄色。
【临床意义】
(1)食糜样或稀汁样便:因肠蠕动亢进或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特别是急性胃肠炎、假膜性胃肠炎时可出现大量黄绿色稀汁便,并含有膜状物。艾滋病患者的肠道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大量稀水便。
(2)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由肠道受刺激后大量分泌液体所致。
(3)柏油样便:粪便呈有光泽的暗褐色或黑色,是由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被胃酸消化破坏形成硫化铁所致。
(4)黏液便:肠道黏液分泌过多,混于粪便之中多为小肠炎症。大肠炎症时则黏附于粪便表面。
(5)蛋花汤样便:为脂肪及酪蛋白消化不佳所致,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
(5)脓血便: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果酱色)和细菌性痢疾(以黏液为主,可混有血液)。
(6)球状硬便:见于便秘。
(7)扁平细条状便:表明直肠存在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8)绿色便:因肠蠕动过快,胆绿素尚未转变成粪胆素,多见于婴幼儿腹泻。
(9)白色陶土样便:胆管梗阻时,胆汁减少或缺如,导致粪胆素减少,见于各种病因所致的阻塞性黄疸。
(9)血便:大肠下部出血,多见于结肠或直肠癌、痔疮、肛裂、息肉等。
【病案举例】
中年男性,56岁。胃脘部胀痛2周,排柏油样黑便2天。既往冠心病病史10余年,平素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周前出现胃脘部胀痛,进食后加重,无肩背部放射,未予重视。2天前排黑色柏油样便,5~6次/日,头晕,乏力。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①血常规:RBC 3.65×10 12 /L,Hb 90g/L,HCT 28.9%。②便常规+隐血:黑色稀便,便隐血(+)。③贫血相关检查:血清铁2.82μmol/L,铁蛋白59.2ng/mL,总铁结合力85.6μmol/L。④胃镜检查:胃窦部溃疡伴出血,内镜下止血处置术。
思维提示:非甾体抗炎药(NSAID)相关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非常多见的一种类型,其通过损伤胃黏膜导致溃疡形成。胃溃疡并发出血,红细胞被胃酸消化破坏形成硫化铁而成柏油样;同时因红细胞被破坏,因此便常规中未见红细胞而仅有隐血阳性。
2.粪胆素 正常情况下,粪胆素由肠中尿胆原经氧化后形成,从粪便排出使粪便呈黄褐色,所以正常人粪胆素定性试验为阳性。病理情况下,粪胆素测定多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参考区间】 阳性。
【临床意义】 阴性见于胆总管因肿瘤或结石导致完全梗阻,粪便中无粪胆素而呈白陶土色。粪胆素含量增加见于溶血性黄疸,而粪胆原测定呈阳性反应。
【病案举例】
患者,男,63岁。主因“发现皮肤黄染10余天”入院,大便呈白陶土样。患者10年前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于外院行ERCP取石术治疗。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①肝功能检查:AST 175U/L,AST 68U/L,γ-GT 318U/L,ALP 662U/L,TBil 98.34μmol/L。②粪胆素阴性。③腹部CT检查:胆总管下段结石。
思维提示:本例患者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异常,以γ-GT、ALP升高为主,尿胆素阳性,粪胆素阴性,首先考虑梗阻性黄疸。结合腹部CT明确梗阻原因为胆总管结石,可予ERCP术治疗。
3.粪显微镜检查 粪便显微镜检查是利用显微镜对粪便进行观察,检查粪便中有无各种有形成分,如细胞、寄生虫、结晶、细菌、真菌。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道反应性疾病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
(2)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等。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形态完整,散在;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远多于白细胞,形态破坏,成堆。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者。
(4)肠黏膜上皮细胞:如见到大量上皮细胞,是肠壁炎症的特征。
(5)结晶:正常粪便中含有磷酸钙、草酸钙、氧化镁、碳酸钙、胆固醇等少量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特殊结晶如血红素结晶,常见于肠道出血后的粪便中;夏科-雷登结晶,见于过敏性肠炎、肠道溃疡、寄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等。
(6)真菌:见于容器污染或粪便采集后在室温下久置污染;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引起的真菌感染。
(7)寄生虫卵及成虫:常见的寄生虫卵有蛔虫、钩虫、绦虫等。查到寄生虫卵、成虫即可确诊疾病。
(8)食物残渣:大量淀粉颗粒,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肠道功能不全、糖类消化不良等;肌肉纤维增多,可见于胰蛋白酶缺乏、肠蠕动亢进、腹泻或蛋白质消化不良;结缔组织如弹性纤维增多,可见于胃蛋白酶缺乏;脂肪增多,可见于胰腺分泌缺乏、梗阻性黄疸。
(9)病理性细胞:如癌细胞等。
4.粪隐血试验 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血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粪便隐血试验并不准确,受很多因素影响。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1)消化性溃疡: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阳性。
(2)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到95%,呈持续阳性。
(3)其他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急性胃黏膜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等。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间断黏液血便1年余,再发1个月。现黏液血便7~10次/日,伴有里急后重和间断性下腹疼痛,无发热,否认慢性病、遗传病、饮酒、疫区疫水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①便常规:WBC>50/HP,红细胞>50/HP,隐血(+)。③血沉:53mm/h。③大便培养未见异常。④肠镜检查: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活动期,Mayo3分)。
思维提示:本例患者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且便隐血试验阳性,完善轮状病毒、EB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难辨梭菌、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谱、血沉等检查,除外肠道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综合分析后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重度,左半结肠,活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