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尿液常规分析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尿液常规分析包括尿液理学检查、尿干化学检查、尿有形成分检查(包括仪器筛查、显微镜确认等)。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

(1)近无色透明(在除外饮食、药物等影响因素后):见于过多饮水、糖尿病、尿崩症、多囊肾、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乳白色:见于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前列腺炎、丝虫病(乳糜尿,呈牛奶样)、肾病或挤压伤(脂肪尿)、尿液中含大量磷酸盐或磷酸盐结晶。

(3)黄色:见于服用药物,如呋喃妥因、小檗碱、维生素B 2 等。

(4)深黄色:多见于发热性疾病及各种黄疸。

(5)红色:呈洗肉水样红色浑浊,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性疾病。

(6)酱油色: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时输血、服用氨基比林等药物。

2.尿量

【参考区间】 1~2L/d。

【临床意义】

(1)多尿(>2.5L/24h):排除生理性饮水过多和使用利尿剂药物,见于糖尿病、慢性肾病、尿崩症、高血压肾病等。

(2)少尿(<400mL/24h)和无尿(<100mL/24h):除外生理性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见于高热、脱水、休克性疾病、各种肾性疾病及肾后性疾病。

3.酸碱性(pH) 肾脏参与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这种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尿液反映出来,但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影响尿液酸碱度的因素除肾小管病变本身外,还包括药物、饮食、尿路感染、发热和脱水等。

【参考区间】 正常新鲜尿液呈弱酸性,pH值波动于5.0~7.0。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2)增高: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碳酸盐药、碱中毒。

4.尿比密(SG) 尿比密测定有助于鉴别糖尿病肾病和尿崩症。尿崩症时尿量极大,尿比密很低,接近于1。糖尿病肾病时,尿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尿比密增高。

【参考区间】 1.015~1.025。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等导致的脱水少尿者,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饮水不足、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糖尿病等。

(2)减低:见于尿崩症等多尿者,以及大量饮水和补液、各种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PRO) 正常情况下,少量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几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的出现常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泌尿生殖道(如膀胱、前列腺或尿道)炎症、恶性肿瘤或损伤、阴道分泌物污染尿液。药物影响,如奎宁、磷酸盐、消毒剂,尿pH>8时,尿蛋白检查可呈假阳性;使用大量青霉素,尿pH<4时,则可假阴性。

2.尿糖(GLU) 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一般是指葡萄糖尿,偶见乳糖尿、半乳糖尿等。当血中葡萄糖浓度>8.8mmol/L,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超过肾小球重吸收量,或肾糖阈下降,即可出现糖尿。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尿中葡萄糖阳性多见于肾前性因素如糖尿病,或肾性因素如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强氧化剂药物影响可呈假阳性;维生素C超过500mg/L可呈假阳性。

3.酮体(KET)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三者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可见于糖尿病酮症,常伴有酸中毒,非糖尿病性酮尿可见于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怀孕剧吐、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

【病案举例】

患者,女性,45岁。上腹隐痛伴恶心呕吐1个月。1个月前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伴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当地医院查胃镜提示幽门溃疡,幽门梗阻,胃潴留。口服奥美拉唑、铝镁加混悬液等药物,效果不佳。1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上腹部胀痛,几乎无法进食,食入即吐。末次月经在1周前。既往体健。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①血常规+CRP:CRP 20.1mg/L,Hb 120g/L。②尿常规:酮体(+++)。③胃镜:幽门溃疡(A1期),幽门狭窄,胃潴留。

思维提示:患者既往无糖尿病病史,随机血糖正常(5.6mmol/L),考虑为呕吐导致患者进食困难。糖分摄入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产生大量酮体,故为饥饿性酮症。

4.尿胆红素(BIL) 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此不能出现在尿中;而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而出现在尿中。正常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为3.4μmol/L,通常的检查方法不能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34mmol/L)时,结合胆红素可自尿中排出。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各种引起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的疾病,如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呈阴性。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尿胆红素可为阳性。

5.尿胆原(URO) 在胆红素肝肠循环中仅有极少量的尿胆原逸入血液循环中,从肾脏排出。尿胆原在生理情况下仅有微量,但受进食和尿液酸碱度的影响。若晨尿稀释4倍以上仍呈阳性,则为尿胆原增多。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肝细胞性或溶血性黄疸,而梗阻性黄疸呈阴性。肠梗阻或顽固性便秘使肠道对尿胆原的回吸收增加。

【病案举例】

老年男性,71岁。右上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6天。6天前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无恶心呕吐,发热寒战,体温最高38.6℃,皮肤、巩膜黄染,大便1~2日一行,质干,色浅。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①血常规+CRP:CRP 56mg/L,WBC 13.1×10 12 /L,NEUT%86.3%。②生化检查:AST 112U/L,AST 135U/L,γ-GT 369U/L,ALP 534U/L,TBil 111.3μmol/L。③尿常规:胆红素(+++),尿胆原(-)。④腹部CT检查: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扩张,胆囊结石。

初步诊断: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

思维提示:梗阻性黄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以ALP、γ-GT为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通过肾小球,因此尿中胆红素升高。腹部CT检查明确胆总管结石,胆汁不能顺利进入肠道,因此大便色浅。肠道中无尿胆原可被吸收入血,尿中尿胆原呈阴性。

6.亚硝酸盐(NIT)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其阳性率占到总数的2/3以上),以及由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尿路感染、膀胱炎、菌尿症等。不是所有细菌均可使本试验阳性,故NIT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泌尿系感染。

7.尿隐血(BLD) 尿隐血试验阳性应进一步行显微镜检查确认是否有红细胞。如果红细胞数为0~3/HP,则提示正常。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1)血尿: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囊肿、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等。肾外疾病、外伤、剧烈运动和应用一些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可以引起血尿。

(2)血红蛋白尿:尿检时可见隐血阳性,但镜检无红细胞,严重时尿液呈酱色。常见于血管内凝血(如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和某些感染。

(3)肌红蛋白尿:常见于肌肉损伤(如严重挤压伤、外科手术)、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过度运动等。

三、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RBC) 尿隐血阳性是指尿中有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而非红细胞。而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称为血尿。镜下血尿乃指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时能看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

【参考区间】 <3/HP。

【临床意义】

(1)镜下血尿: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及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结核、肿瘤。

(2)肉眼血尿:除上述疾病以外,还见于血友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多形性)多为肾小球排出,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非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均一性)多来自肾小球以外,如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的血管破裂溢出的红细胞。

2.白细胞(WBC)

【参考区间】 <5/HP。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肾结核、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EC)

【参考区间】 0~21.4/μL。

【临床意义】

(1)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伴大量蛋白尿、肾小管间质炎症、急性肾小管坏死。

(2)移行上皮细胞:多见于肾脏和尿路系统的炎症。如尿中出现成片的移行上皮细胞,应警惕肾盂以下尿路移行细胞肿瘤,需要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3)扁平上皮细胞:多来自尿道和阴道表层。正常情况下,尿中有少量扁平上皮细胞,炎症时可增多。如较多白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同时存在,应注意白带污染。

4.管型(CAST) 正常情况下,可见无或少量透明管型。出现管型增多表示肾实质损害,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提示肾疾病恶化或进入晚期;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ANRVpvwQFz7s2gPO8Qj3En98SYFPW2X+39+3OEn8yCAwxVycQLSXm4iezQSpDr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