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初识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在当代社会,“心理”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无论哪个领域,只要与人有关的活动,似乎都离不开“心理”。那么,心理到底是什么?这是以“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如果去问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自然会包括一些偏见与误解。

(一)大众对心理学的偏见与误解

1.认为学习心理学就能知道他人的想法 大多数心理学的学习者和工作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知道你的专业或职业,他们会很好奇地发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说说我现在在想什么……”人们总认为心理学家能解读他人的内心活动。

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中的所思所想,还包括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言语、意志品质及个性心理等内容。心理学就是系统地探索这些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现实中,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内隐性,很难直接观察,所以心理学不是在“读心”,而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反应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2.认为心理学工作就是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象征,大量心理咨询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被大家熟知。因此很多人听到心理学或相关的词汇就认为是心理咨询,他们把心理咨询当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

心理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它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分支,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如果将心理学等同于心理咨询,实际上就缩小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3.认为心理学主要研究变态问题 很多人都会说心理学主要研究异常的或变态的心理与行为,去做心理咨询的个体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是不需要做心理咨询的,有心理问题就是不正常,就是变态。

“变态”从标准上也意味着偏离“常态”或“正常”,只有关注“心理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知晓“心理异常”或“变态”。因此,心理学研究大多针对正常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现象。例如,研究常态个体的认知、情绪、能力、意志品质等,以及研究常态群体的心理动力特性、氛围与效率等。其实,心理咨询的对象也大多是正常的个体,来访者的问题也多是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并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就需要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的介入了。

(二)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19世纪末,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把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可见,有关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只要有人生活、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问题,就需要心理学。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其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点,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图1-1)。

img

图1-1 人的心理现象示意图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认知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等多种形式,其中注意是认知过程的首要条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反过来,个体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会使其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化色彩。

(三)心理学研究的目标

心理学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和规律。具体表现在“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四个方面。

1.描述(description) 心理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活动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描述的目的是将研究问题时所获知的表面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描述出来,追求心理行为的真实性。

2.解释(explanation) 心理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而应该从描述中探求其规律,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并进一步找出产生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例如,情绪低落是一种典型的情绪症状,但症状背后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机制,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

3.预测(prediction) 心理学研究的第三个目标是能够预测心理行为的概率。根据已获得的资料及发现的规律,去推测将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测评电子产品使用的频率和时间,预测网络成瘾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4.控制(control) 心理行为的预测必然伴随着改变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其中,控制的目的是设法控制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使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不至于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严重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例如,通过控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控制某些心身疾病发生的可能与危害程度。

(四)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认知、情绪、思维、语言、性格、智商、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社会、健康、环境、管理等相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心理与行为机能,另一方面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产生联系,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在学科体系内,具体研究领域与分支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等。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希腊语词根psyche和logos,前者的意思是“心灵”,后者的意思是“知识”或“研究”。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其中讨论了“身”与“心”的关系及认识的产生等问题。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王充,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相关的思想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们都试图纠正中古时期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一些科学的解释。培根的归纳式方法论为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了联想的概念等,这些成果都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化发展。19世纪中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力量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最终为心理学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意识问题,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宣告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因为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领域相比,心理学确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只有140多年的历史。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这种看法无疑受到近代化学的影响。化学学科因为采取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所以,后人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为“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即要放弃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认为,“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层面上。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总之,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后又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把行为主义原理大胆地应用于改造现实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并把其中的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而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的心理学。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源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研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他的理论研究给传统心理学研究带来巨大冲击。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患者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患者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构成了最基本的精神分析。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在先秦,儒、墨、道、法等各派思想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等都讨论过“天人关系、人兽关系、身心关系、人性的本质和发展及知行关系”等,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续围绕“天人关系”和“神形关系”而展开,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坚持唯物主义的天人观,对感知和思维两种认识活动进行了分析。宋代以后,理学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在天人关系和心物关系上坚持不正确的观点,但在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

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1917年,其标志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流派从这一年开始通过归国的中国学者被介绍到中国来。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由张耀翔编辑出版。这一切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科学心理学,并开始培养心理学的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1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几所知名大学和众多师范院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并设立了心理学教研室。但在50年代末,心理学在国内受到了不公正的冲击与批判,导致学科发展缓慢。“文革”期间,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又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心理学界主动与国外心理学界加强联系。8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心理学系。随后更多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也陆续开办了心理学专业。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重视心理学科的发展,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 3U/yOrMH2YseHzr0HksI/AXv/KUnFlFirk3GFyHzzA4DD/kDsrla3EQE5bTP3U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