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

不少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理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人的自我发展持续一生,但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危机或矛盾需要解决,或者说有一种发展任务需要完成。如果危机解决得顺利,个体就会获得积极品质,增强自我力量,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危机解决得不顺利,个体就会形成消极品质,削弱自我力量,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大学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这种内在自信是一个人对他人认可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方面的自信,即个体的跨时空的内在的一致感和连续感。自我同一性发展顺利就会形成自我认同感,自我概念清晰,接纳自我,有生活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为自我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良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对自己缺乏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自我”各部分是混乱的、矛盾的、冲突的,迷失自我和生活的方向,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

很多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品尝到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努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其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原来完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即大学生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也就是说,自己可以像观察他人那样观察自己。伴随着主观我和客观我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也逐渐分化。理想自我是自己想要达到的完美形象,现实自我是实际所达成的自我状态。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大学生因为自我意识开始分化,所以能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新的认识、体验,自我反思能力增强了,自我的形象更加丰富、完整和深刻。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与喜悦增加,自我体验丰富多彩,要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世界,渴望被理解、被关怀。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经常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做、能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等问题,并努力从行动上约束自己。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一方面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细节;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自我矛盾冲突。大学生往往因为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产生强烈的内心痛苦和不安感。但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又是迈向成熟必须走的一步,是个体逐步获得内在力量的必经之路。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青年人富于理想,有抱负,成就欲望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然而,他们较少接触社会,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自己的现实条件往往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这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冲突。其实,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有一定距离是正常的,也正是这种冲突和差距激励着大学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但是如果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迟迟不能趋近、统一,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继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2.独立意向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故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则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形成了明显反差。他们在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立的同时,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大学生往往渴望成功,不甘落后,对成功的渴望与预期较高。但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入,许多同学逐步发现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感到“天外有天”。尤其是遭遇失败与挫折时,有时甚至是小小的失利,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自我否定,产生自卑心理。

4.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寻求理解,更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希望有知心朋友向其倾吐对人生、生活和学习的看法,盼望有人分担痛苦、分享快乐。但很多大学生常常感到“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学生同时存在自我封闭的倾向。这个时期,许多大学生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不愿敞开心扉,与同学间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定距离,存在着较强的戒备心理。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使不少大学生常有孤独感。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不断促使大学生寻求方法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自我统一主要指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统一、主观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和谐统一。消除矛盾以获得自我意识统一的途径有三条:第一,坚持理想的自我标准,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第二,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同时努力改进现实自我,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一致。第三,放弃理想的自我标准而迁就现实自我,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成长环境、心智发展水平及目标设定等存在差异,因此其自我意识分化、矛盾、统一的途径会有所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通过哪种途径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只要统一后的自我是完整的、协调的,就是积极和健康的自我意识。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但尚未成熟,加之个体自我认识的视角、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因而容易导致自我意识偏差,由此伴随成长的烦恼,导致问题的发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过度自卑

自卑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这类人自我认识不客观,往往只看到自我的缺点而忽略了自我的长处,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过度自卑可导致精力不集中、意志消沉、自信心丧失,甚至封闭自己、自暴自弃,严重的可导致自杀。

在学校中,大学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济条件差、社交能力弱、人际关系不佳,以及外貌不佳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感觉自己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往,沉默离群,从而导致孤单寂寞,孤独情绪油然而生。表面上看自卑有诸多客观原因,但实质是个体没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总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从而痛苦、逃避、退缩,这是自卑的表现。此外,自卑往往也是自尊屡屡受挫的结果。当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事实上,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是密切联系、互为一体的。自尊心表现得越外显、越强烈的人,往往是极度自卑的人。他们特别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并且千方百计抬高自己的形象,保持自己的优越感。

(二)逆反和放纵心理强烈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试图确立自我形象、寻求自我肯定、强调个人意志的一种手段,也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自然要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独立意识。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受父母的约束和教师的训诫,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但这个时期由于阅历有限,经验不足,故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出现偏激行为。“为了反抗而反抗”,对于约束、压制自己的权威就要反抗,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要做,常常以对着干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对师长的教育或周围的正常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甚至抗拒态度。他们逃课旷课,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听不进老师、家长的劝说,甚至在明知道老师、家长的话是正确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他们对正面教育和宣传表现出一种怀疑、不认同的抵制态度,对社会、人生和个人前途显示出玩世不恭。

与此同时,自我控制力却明显不足,进入大学自控力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明显下降,学习找不到目标,生活诸多迷茫,随心所欲放纵自己,对待上课有一种可上可不上的心理,认为上大学了,终于解放了,不用再勤奋学习。在这种认识偏差下,其内心向好的那部分跟现实生活中自控力的薄弱形成矛盾冲突,导致其只能用放纵来短暂麻醉自己,但心理的冲突体验却十分强烈。

(三)过分追求完美

过分苛求自己和追求完美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冲突。这类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期待自己事事都完美无缺,却不顾及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对自己过分苛求。对人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已经非常出色了,仍然不满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完美主义者”。但是追求完美和追求优秀是两码事,过分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持续追求完美就会引发内心极大的冲突。这类大学生往往不肯接纳现实生活中平凡或者普通的自己,进而在这种过分的要求中引发诸多情绪问题等。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有一部分甚至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其内心的痛苦他人往往无法理解,最糟糕的后果就是给其精神带来巨大消耗,往往在大学生活一段时间后逐步暴露出问题却又无从调适。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自我意识在大学生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完善自我意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达到自我意识的和谐统一,即自我同一性,从而减少自我意识的偏差,防止自我意识障碍的出现。

(一)正确认识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乔(Joseph Luft)和哈里(Hardy Ingham)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关于人自我认知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哈里窗口理论,通常被称为“认识自我的窗口”。在该理论中,他们将自我划分为4个领域:A为自己和他人都认识到的公开自我,B为他人认识到但自己不知道的盲目自我,C为只有自己认识到但他人认识不到的秘密自我,D为自己和他人都没有认识到的未知自我(图2-1)。

img

图2-1 乔·哈里窗口理论

一个人A部分越大,自我评价就越客观全面,心理也就越健康。B部分比较大的人对自我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他们或者夸大自己的优点,拿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甚至把自己的缺点看成优点;或者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忽视自己的长处,有些过分的自卑。C部分大的人特别怕别人否定自己,害怕对方认识到自己后,就失去了他(她),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预期评价来表现自己,这类人的精神负担过重,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心理异常。D部分是一个未知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我们就无法确切地知道我们在何种程度上了解了自我。

乔·哈里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由这四部分构成,但每个人四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随着人的成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自我的四个部分会发生变化。当一个人的公开自我领域扩大时,则其生活变得更真实,无论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盲目自我领域变小,人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楚,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我的能力。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面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一般而言,认识自我主要有3种方法。

1.反省法——根据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判断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评判自己的心理状态及通过自己待人处事的行为认识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根据内部线索(想法、情绪)了解自己。比如,一见到人多就紧张,不知说什么,想躲着走,所以觉得自己比较内向,不爱交往。但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根据外在行为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比如,当参加公益事业时,会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道德感很强;当选为班干部,获得众多的好评,会认为自己管理能力比较强,人缘不错。通过自己的内部线索认识自己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但是现代大学生,因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往往对自我的认识难以客观、全面。

2.比较法——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人生目标、职业理想、生活态度等都在形成之中,比较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会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从而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同时,只有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才能找准自我的坐标,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但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时,应该注意正确选择比较的参照系,找准比较的对象,把握好比较的尺度。

第一,跟他人比较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到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低人一等的位置,自然就会影响心态,而实际上看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成绩才有意义。

第二,跟他人比较是依据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往往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外貌、家庭等不可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

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特别不如自己的人?与比自己太弱的人比较,易盲目自信;与比自己太强的人比较,易产生不必要的自卑。

确立合理的参照物和立足点对自我认识尤为重要。盲目比较,只会使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在与他人比较时,一定要注意可比性,看看双方的基础是否相当、双方的条件是否相同、双方的机会是否均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反映出自我的真实面目。

3.他评法——依据他人的反馈 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映从侧面了解、认识自己。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像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察自身。不管你自认为多么了解自己,但总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总有自我认识中的“盲区”。通过与同伴相处,谈论对事物的看法,就能更新自己的观念;通过与父母、师长沟通,就能汲取其宝贵经验,以此作为参考。当我们被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有时,有些意见不便当面提出,可以从他人对你的态度中觉察出来。如果很多人嫌弃你、疏远你,不愿意你参加他们的活动,那你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了。如果他人一向对你热情友好,也要分析一下自己哪些方面吸引人,不要对自己的优点熟视无睹,要让它充分地发挥出来。

当然,在接受他人的评价前,要学会先分析、评价他人的身份、地位、态度等,以便有选择性地接受或参考他人的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有时难免被歪曲、夸张,对方由于缺乏了解或存在偏见,都有可能使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实际不符。这时就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大多数人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积极悦纳自我

1.悦纳自我的含义 悦纳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肯定、认可的态度,喜欢并接受自己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人都知道“自我”是重要的,可总有些人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爱惜自己。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喜欢自己,结果不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者更多地表现出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心理障碍者则明显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就容易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就容易形成自卑。所以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同、接纳态度。一个人只有认同、接纳自己,才会有自尊感、自豪感。只有积极地悦纳自我,才有可能科学地塑造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奋斗目标。

悦纳自我是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是自信的表现,是完善自我的起点。因为每个人在外表、容貌、能力、个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对过去的得失不要耿耿于怀,要勇于大胆尝试;要建立实际目标,不要对自己提过高的要求;要扩大社交圈子,不要为讨好他人而去做事;要积极思考,善用时间,不断学习。

2.大学生如何形成悦纳自我的积极态度

(1)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克服完美主义 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和不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要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自己的优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人既不可能事事行,也不可能事事不行;一事行不能说明事事行,一事不行也不能说明事事不行;要肯定自己的价值,善于吸收他人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对社会要求过高,压力过大,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2)保持乐观,性情开朗 悦纳自我要喜欢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各种生活、学习压力,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冲突,有的人遇到挫折后,会把挫折当成笑话讲给人听,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愉快、充实的心境。其实,生活中谁没有烦恼呢?只要能换个角度,乐观看待,就一定会快乐。

(3)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 每个人都对自己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所以要恰当地评价自己,建立合乎自身实际的目标,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过于简单,不苛求自己,不为讨好他人而去做事。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真正认清自己,规划发展方向。要定期反省个人的成长历程,多对自己的成就给予鼓励和奖赏,以形成正确的自我体验,最终建立独立的自我。

(三)不断完善自我

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控制自我,这是一个人主动改变自我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很多人对自我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意志,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而无法实现自我理想。那些自卑自怨、自暴自弃的人更是因为无法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偏离了健全的自我意识轨道。要做到有效地控制自我,需做到以下两点。

1.目标确立要适宜 大学生处于充满激情的青年期,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希望成为时代强者,有不平凡的人生,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加上条件优越,不少人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尚存在距离,不切实际的抱负只能导致一事无成。因此,要建立科学、正确的理想自我,不要为虚荣心所驱使,只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社会提供的条件设计自我,将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既要敢于树立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小而具体的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

2.实现目标要有恒心和信心 不少人虽然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但却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结果什么事也没做成。心情好、情绪高涨时,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想去干;心情不好时,情绪跌入低谷,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行为常常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因此,要塑造全新的自我,就要从调整情绪、约束行为开始,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朝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目标。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以坚强的毅力作为保证,如对目标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目标的恒心和毅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成功的正确态度和较强的挫折耐受性等。这些心理品质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因此,要特别注意增强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实现理想自我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为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7qY7FR4qFbyhWE8exGy1pW/n5wCKJyuDx/osGqZ7CIJ+na4Pjn6rqi8qcarL3M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