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最高级形式,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体,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一个人对自身和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它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过分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他人,就会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就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学习或工作的失误,或者不思进取,甚至倒退。许多心理困惑来自不能自知,过高或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都会导致适应性障碍,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延伸阅读

伤痕实验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一下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不小心被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没有任何不同。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指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对自己的满意状况。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包括自尊感、自卑感、自豪感、自信、内疚、自责等。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与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比如案例中的小王同学,就是由于自我认识的偏差而导致自卑的体验。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他觉得处处不如人,自己一无是处,进而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支配和掌握,即指一个人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能自觉调节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自我调控主要涉及“我怎样控制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等问题,包括自制、自主、自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大学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调控。在自我意识结构中,自我调控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知、自我体验都有调节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分类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1.生理自我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疾病、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生理状态的感受。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个体最先是从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存在,从而产生有关身体自我的意识。它使个体能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并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身体。大学生处于对生理自我高度关注的时期,女生往往很在意自己是不是漂亮、迷人;男生则往往关注自己的体形、高矮、风度,甚至声音的吸引力等。如果觉得自己的身材、相貌等各方面都不错,能够接纳自己的生理自我,就会对自己满意,并在这方面感到快乐和自信,在活动、交往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反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长得不漂亮,身材不好,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自信。

2.社会自我 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包括个体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等的认识。

社会自我是随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各种社会角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社会自我逐渐体现出在自我意识中的重要性,成为影响个体自信的重要的因素。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他人或群体的关注和尊重,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拥戴,也需要与他人建立友谊。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应,即个体对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大学生特别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因此社会自我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3.心理自我 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状况与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认识,如对自身气质、性格、兴趣、意志、情感、能力、理想等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核心,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属性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智商超群,能力过人,就可能骄傲自负。反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属性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智商不高,能力差,就会否定自己,甚至自卑消沉。心理自我随着个体的年龄、阅历、文化水平、心理水平等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它促使个体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1.现实自我 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情况的认知和看法。它是个体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也就是说,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回答的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

2.理想自我 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比较完善的自我境界和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达成理想中的个人自我,回答的是“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的问题。

3.投射自我 也叫镜中自我或他人自我,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感。投射自我不一定准确,往往主观成分多一些,因为是“我想象中别人会怎么看我”,不是自己真的就是那个样子。

简单地说,现实自我是指我眼中的自己,理想自我是指我希望成为的自己,投射自我是指我认为的他人眼中的自己。投射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往往存在距离。当距离加大时,个体便会感到自己不为他人所了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理想自我虽非现实自我,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这三种类型的自我之间可能会有差距和冲突,个体的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因此而产生。 bN30sKTw7KRMb/V2XHQb+WrUpa1yY+bGEp1/myyyFEuh8+IWaIqeJyBW9/F1Kz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