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佝偻病

佝偻病是一类多因素导致钙磷代谢异常、骨化障碍而引起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生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其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为常见,主要见于两岁以内的婴幼儿。本病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诸病源候论》对本病背偻、多汗、齿迟、发稀等特征有明确论述,并指出预防本病当“数见风日”。《小儿药证直诀》将本病的胸骨、脊柱畸形称为“鸡胸”“龟背”,并列为专候。本病也与婴幼儿起居等密切相关,婴幼儿户外活动较少,日光照射不足,可发生本病。《诸病源候论》曰:“若常藏于帷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曰:“小儿五迟之病,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小儿生下即筋骨软弱,步行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皆肾气不足之故。”导致本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先天不足,肝肾亏虚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利。禀赋不足,肾气亏损则不能充养骨骼;肝不足则筋缓乏力,筋骨不健。由则生五软之患。若孕妇起居失常,户外活动少,日光照射不足,营养失调或患有痼疾,都直接影响胎儿的营养和发育,致使小儿先天肾气不足,临床表现为毛发干枯黄稀,面色萎黄或者苍白,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鸡胸龟背,下肢弯曲或伴有颧红盗汗及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弱。

(二)后天失养,脾胃虚弱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薄弱或平素乳食不足,喂养失调,或罹患他病,亦造成后天亏虚,促发本病,临床表现为面白虚浮,肢软多汗,神情呆钝,语言迟发,立迟行迟,毛发稀疏干燥,或枕秃、方颅及囟门的迟闭,有肋缘的外翻及串珠肋,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缓。

二、致病机制

骨矿化是指钙、磷等无机盐在一定条件下,以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形式沉积到类骨质中形成正常骨质的过程。钙、磷离子是矿化的基本物质,钙离子一般由组织细胞提供或经由消化系统的吸收,磷离子主要来源于代谢物质焦磷酸的裂解。由于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不足不能完全骨化,骨的生长停止在软骨或骨样组织阶段,导致骨骺软骨增生,骨骺增大。原有骨质脱钙或被吸收,出现骨质软化,继而因体重的应力和肌肉牵拉而使负重骨干发生畸形。病理变化以生长最快的干骺端为显著,如腕、踝、膝、肋前端等处。畸形最早发生在骨端,随骨的生长畸形移至骨干中部,长骨出现弯曲畸形(如“X”形腿、“O”形腿)、胸部和骨盆随后发也生畸形。

三、诊查要点

(一)初期

佝偻病常见于3~6个月的婴儿,特别是3个月内的小婴儿。骨骼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多汗、夜惊、易激惹、烦躁不安、睡眠不安等,其中夜惊最具有临床意义。

(二)后期

上述症状加重,体征以骨骼的改变,尤其是生长迅速部位更为明显,出现本病的典型表现:①6个月以内小儿以颅骨改变为主,可见前额变大突出,两侧额骨、顶骨及枕骨向外隆起,形成方颅。②胸部可见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③脊柱以后凸畸形改变较常见。④四肢长骨可见骨骺扩大变宽,长骨变软产生畸形,下肢常见膝内翻、膝外翻及平足畸形等。

(三)后遗症期

后遗症多见于两岁以上患儿,活动期症状消失,血液生化和X线检查均正常。重度病例可遗留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X”形腿或“O”形腿、方颅、鸡胸、膝内翻、膝外翻等(图1-3)。

img

图1-3 佝偻病体征

四、临床分型

维生素D缺乏、日光紫外线照射不足、生长过速、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及呼吸道感染,都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慢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患者常并发慢性中毒,造成肾功能低下,影响钙磷吸收,或降低活化维生素D的能力,进而引起佝偻病。

(一)维生素D缺乏型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型佝偻病又称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二)特殊类型佝偻病

1.肠性佝偻病 因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肠溶性维生素吸收降低,造成多种维生素缺乏病,一般7岁左右发病。

2.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有遗传倾向,可分为低血磷和低血钙抗维生素D佝偻病,此类患儿用一般剂量维生素D往往无效,需要长期坚持大剂量磷酸盐和中等剂量维生素D结合治疗。

3.肾性佝偻病 幼儿时各种因素造成肾功能障碍,引起钙、磷代谢失调,导致全身骨骼发育停止发生类似佝偻病骨骼改变。肾性佝偻病好发年龄为5~12岁。

4.胎儿性佝偻病 产妇妊娠后期骨质软化症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此类型最少见。

五、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钙、血磷及血碱性磷酸酶。初期,血磷降低,血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进而血钙降低。治疗后血磷先恢复,然后血钙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恢复较慢,直至病变活动性消失后才恢复正常。尿钙减少,严重者尿钙不能测出。

(二)影像学检查

本病X线检查主要有以下特征(图1-4)。

1.干骺端改变 长骨骨骺端的临时钙化带不规则、模糊和变薄,特别是在尺桡骨、股骨远端和胫腓骨近端等部位。随着病变的进展,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扩张增粗,中心部位凹陷呈杯口状,边缘模糊,并有毛刷状密度增高,自干骺端向骨骺方向延伸。

2.弓状畸形 四肢长骨发生弯曲变形,呈“O”形或“X”形畸形,弯曲凹侧的骨皮质多增厚。

六、鉴别诊断

骨软化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严重维生素D活性障碍引起,特点为骨有机质增多,钙化过程发生障碍;好发于青壮年,血清钙、磷水平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X线片表现假骨折线、骨变形。

img

图1-4 佝偻病影像学表现

注:图(a)示活动期,临时钙化带不规则、模糊、变薄、消失,生长板增宽,干骺部杯口状增大,边缘毛刷状(白箭头),膝关节内翻,呈“O”形腿改变;图(b)示骨弯曲变形,凹侧骨皮质增厚(黑箭头)。

七、治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先天不足,肝肾亏虚 治以补养肝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虚火者,加知母、黄柏;夜寐不宁及夜惊者,加枣仁、夜交藤;自汗者,加黄芪、大枣;骨软者,加杜仲、牛膝;齿迟者,加骨碎补、补骨脂;发迟者,加龟板、何首乌;立迟者,加五加皮、牛膝;语迟者,加菖蒲、远志。

2.后天失养,脾胃虚弱 治以调补脾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项软天柱不正者,合六味地黄丸、鹿茸、五味子久服,用母乳喂养。

(二)西药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佝偻病,治疗上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根据科学方法喂养小儿,多给蔬菜、水果及蛋黄类饮食,适当补充钙剂,让小儿经常在日光下进行活动锻炼。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患儿使用维生素D及钙剂系统化治疗后可痊愈。初期或轻度患儿,可服用维生素D,每日1000~2000U;后期:中度可增加到3000~ 4000U,重度每日可达5000~6000U,极重度病如有病理骨折可酌情加大用量,但一般不超过10000U/d。疗程一般为1个月,1个月后做血生化测定及摄腕部X线片。

2.特殊类型佝偻病 因多种因素导致维生素D不能羟化成活性代谢物,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疗效不佳再增加剂量,最多每日10万U。肾性佝偻病应从小剂量开始,剂量增加应缓慢,密切观察治疗效果,直至完全康复。用药期间注意维生素D动态变化,以免维生素D中毒(血钙>2.5mmol/L)。

(三)手术治疗

随着对低血磷性佝偻病认识的提高,多数患者可能得到早期诊断和规律治疗,下肢畸形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均明显改善。多数患者可能无须骨科手术治疗,但还是推荐骨科医生早期参与多学科诊疗团队,决定是否对患者给予手术干预。

1.手术适应证 一般认为年龄在12岁以上,双侧股骨内髁间距(膝内翻患者)或双膝两内踝间距(膝外翻患者)大于4横指,单侧畸形患者此间距大于2横指,或不大于此间距,但有膝部症状者为截骨的适应证。对较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为不障碍肢体发育,手术最小年龄可放宽至6岁。

2.手术方式

(1)引导生长微创手术 将金属板放置在骨骺的骨内侧或外侧表面,然后在两侧放置一颗螺钉,最后可以使靠近骨骺的地方垂直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呈对称生长,可以慢慢矫正畸形。引导生长术取决于儿童剩余的骨生长潜力,因此必须在骨骼发育成熟(女孩14岁和男孩16岁)前至少2~3年实施。

(2)截骨矫正术 严重的下肢畸形可以通过在畸形部位进行截骨治疗,但截骨术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复发畸形。截骨时应注意保护骨膜,避免损伤骺板。

(四)其他治疗

1.手法治疗 适用于3岁以下患儿,用一手握着患儿踝部,另一手放在畸形部凸侧,轻柔反复地向反向用力加压,矫正畸形,重复50次。每天做2~3次,治疗期1.5~2年。

2.外固定矫正法 适用于4岁以下畸形较轻者,连续治疗1.5~2年。

(1)夹板矫正法 适用于单侧肢体畸形患者,在按摩之后,用夹板矫正,木板的长度及宽与患儿患肢相适应。

(2)布带捆绑矫正法 适用于双侧畸形患儿,膝内翻和膝外翻分别在两内踝间和两股骨内髁间加棉垫,又分别在两膝部和两踝部用宽布带扎紧。

八、预防调护

患儿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天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选用含钙、磷较丰富的食物;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提倡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周富强 杨文龙) Bf0+eRfBQJfhMEZzbtHKnern532IaKXWf7ZAqfLGXMRy5MFTeQ2WpqgfhNSkAb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