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临床常见病诊疗思维实训

一、咳嗽

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咳嗽既是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声有痰称为咳嗽。

(一)实训目标

1.掌握咳嗽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咳嗽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咳嗽)、咳嗽的病程时间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辨外感。

2)是否伴随多种肺系疾病日久——辨内伤之肺阴亏耗。

3)是否嗜食生冷、嗜酒过度、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之品——辨内伤之痰湿壅肺与痰热郁肺。

4)是否与情绪变化相关——辨内伤之肝火犯肺。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咳嗽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咳嗽病的主要表现是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感冒、肺痨、肺胀、肺痈、喘证、哮证等疾病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18~表1-20)。

表1-18 咳嗽与感冒鉴别表

表1-19 咳嗽与喘证、肺胀、哮病鉴别表

表1-20 咳嗽与肺痈、肺痨鉴别表

(2)辨证型 咳嗽是肺系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也可因他脏及肺引起,深入分析这一症状的特点,可以作为辨别其病理性质的重要依据。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表1-21、表1-22)。

表1-21 外感咳嗽

表1-22 内伤咳嗽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体型、鼻、咽、喉、支气管及肺部等,注意两肺呼吸音及有无哮鸣音、湿啰音或爆裂音。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和气道高反应性检查,呼出气一氧化碳测定(FeNO),24小时食管pH-多通道阻抗监测等,有助于诊断。

(七)咳嗽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咳嗽病辨证思路思维见图1-1。

图1-1 咳嗽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咳嗽 既是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2.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表证,多属邪实。内伤咳嗽,起病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常兼他脏病证。

3.辨虚实寒热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清稀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热或阴虚。

二、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实训目标

1.掌握喘证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喘证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喘)、喘证的病程时间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感受六淫外邪——辨实证风寒闭肺、表寒里热。

2)是否伴随多种肺系疾病日久——辨内伤之肺气虚。

3)是否嗜食生冷、嗜酒过度、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之品——辨内伤之痰浊阻肺与痰热遏肺。

4)问是否与情绪变化相关——辨内伤之肝气乘肺。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喘证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咳嗽、肺胀、哮病、气短等疾病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23、表1-24)。

表1-23 喘证与咳嗽、肺胀、哮病鉴别表

表1-24 喘证与气短鉴别表

(2)辨证型 喘证是肺系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也可因他脏及肺引起,深入分析这一症状的特点,可以作为辨别其病理性质的重要依据。

辨实证与虚证:实喘由外邪侵袭、内伤饮食、情志所致,症见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虚喘多由久病迁延,或劳欲损伤所致,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症见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其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表1-25、表1-26)。

表1-25 实喘

表1-26 虚喘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听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可闻及干啰音、湿啰音。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BNP、痰培养、胸部X线或CT、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肺功能等,有助于诊断。

(七)喘证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喘证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2。

图1-2 喘证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喘证有虚实两个方面,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肺失宣降所致;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所致。

2.该患者病位在肺,属性为虚实夹杂,肺气不足为本虚,表寒肺热壅盛为标实。

三、心悸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临床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发作时常伴有不寐、胸闷、气短,甚则眩晕、喘促、心痛、晕厥。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一)实训目标

1.掌握心悸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心悸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本。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主症+时间。主症:心慌不能自主。时间: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2.问症状

(1)问主症 发病的特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初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心悸的特点:需要辨虚实,还应辨脉象的变化,另外,临床辨证还应结合引起心悸的原发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表1-27~表1-29)。

表1-27 辨虚实

表1-28 辨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表1-29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问伴随症状

1)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神情紧张,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呈阵发性和持续性。

2)可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猝死。

3)可见数、疾、促、结、代、迟、雀啄等频率、节律异常的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以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诱发。

(3)问鉴别诊断

1)心悸与奔豚相鉴别:心悸与奔豚鉴别见表1-30。

表1-30 心悸与奔豚相鉴别

2)心悸与卑惵相鉴别:心悸与卑惵相鉴别见表1-31。

表1-31 心悸与卑惵相鉴别

3)惊悸与怔忡相鉴别:惊悸与怔忡相鉴别见表1-32。

表1-32 惊悸与怔忡相鉴别

3.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问是否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惊恐或紧张)、感受外邪或药物所伤而引起。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平复情绪、或用药等情况下,心悸是否有好转。

(五)体格检查

心脏叩诊、听诊及舌苔脉象。

(六)辅助检查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心肌酶谱检查、测血压、胸部X线、CT及心脏彩超检查有助于病因的诊断。

(七)心悸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心悸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3。

图1-3 心悸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以心中急剧跳动不能自主为主症即可诊断为心悸,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甚至喘促、晕厥等症,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2.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邪毒,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

3.心悸的辨证可从脉象的变化进行鉴别,还应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心悸的治疗,虚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实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

四、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不适,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不适,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解,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一)实训目标

1.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胸痹心痛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本。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主症+时间。主症:左胸部憋闷疼痛。时间: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2.问症状

(1)问主症 发病的特点: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几秒至数十分钟不等,可伴有心悸、气短、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2)辨疾病 心痛的特点:以左侧胸膺部及膻中部位憋闷、疼痛为主症。心痛应注意真心痛与厥心痛、胃痛、悬饮相鉴别(表1-33~表1-35)。

表1-33 真心痛与厥心痛鉴别

表1-34 真心痛与胃痛鉴别

表1-35 胸痹心痛与悬饮相鉴别

(3)辨证型 心痛应根据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辨气血阴阳之亏虚,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邪实之不同(表1-36、表1-37)。

表1-36 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表1-37 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3.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问是否因寒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而引起。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轻者经休息即可缓解,稍重者需含服芳香温通类药物,若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甚则有心脱、心衰之虞者则属真心痛之危候,可致猝死。

(五)体格检查

心脏叩诊、听诊及舌苔脉象。

(六)辅助检查

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相关检查 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特别是对于动态观察更有临床价值,也可行心电图负荷试验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核素显影等寻找心肌缺血证据,必要时可选择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病因或诊断。

2.冠心病心肌坏死的相关检查 可行血清心肌酶学、血清肌钙蛋白T和血清肌钙蛋白I测定,尤其是重视动态观察更有临床意义。

3.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检查 应明确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可行血清脂质成分、血糖等检测,以监测血压等。

(七)胸痹心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胸痹心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4。

图1-4 胸痹心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以左胸部憋闷疼痛为主症即可诊断为心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症。轻者仅感觉胸闷如窒。

2.心痛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之虚,标实为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病机关键为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

3.心痛治疗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祛邪治标常以芳香温通、通阳、活血化瘀、宣痹涤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养血滋阴、补益肝肾等方法。

五、眩晕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猝然仆倒。

(一)实训目标

1.掌握眩晕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眩晕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眩晕)、眩晕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与情志(如长期恼怒焦虑)相关——风阳——病位在肝(实证)。

2)是否与嗜酒肥甘、饥饱劳倦、饮食不节相关——痰浊——病位在脾(实证)。

3)问发病前是否有外伤史或脑部久病史——瘀血(实证)。

4)问是否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产后体虚——气血亏虚(虚证)。

5)问有无劳欲过度、是否为年老人——肝肾阴虚(虚证)。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不变动体位、平卧休息、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眩晕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眩晕病的主要表现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汗出、面色苍白等症。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头痛相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38、表1-39)。

表1-38 眩晕与头痛鉴别表

表1-39 眩晕与厥证、中风、痫病鉴别表

(2)辨证型

眩晕辨证可从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方面进行标本虚实、脏腑的辨别。

1)辨虚实 眩晕以虚证居多,夹痰夹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面白而肥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为血虚有火;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表1-40)。

表1-40 眩晕虚实辨别表

2)辨脏腑

眩晕脏腑辨别见表1-41。

表1-41 眩晕脏腑辨别表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神经系统查体(尤注意有无眼震、眩晕是否与转头有关)。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排除贫血引起的眩晕,必要时行骨髓检查);颈椎X线、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头颅、颈部CTA、头颈部MRI(排除颅内中枢性疾病);心电图、心脏彩超(排除心源性疾病所致眩晕);必要时进行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有助于梅尼埃病诊断。

(七)眩晕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眩晕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5。

图1-5 眩晕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眩晕既是独立的疾患,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所以临床辨病时要学会抓不同疾病之间的主症特点。

2.眩晕的诊断要点以眼花、眼黑、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症,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

3.眩晕辨证分虚实两类。实证多为风阳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窍;虚证多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4.眩晕与头痛的辨证选方易混淆,当注意相似证型之间的选方区分:

(1)痰浊之症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血瘀之症 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3)肝阳头痛/风阳眩晕 均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4)气虚头痛 选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5)血虚头痛 加味四物汤加减。而气血亏虚之眩晕选归脾汤。

(6)肾虚头痛 大补元煎加减。肝肾阴虚之眩晕选左归丸加减。

六、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一)实训目标

1.掌握胃痛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胃痛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本。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胃痛)、胃痛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感寒、食寒而发;感热、食热而发——辨寒热。

2)五味过极,纵恣口腹,饥饱失调,偏嗜烟酒,或用伤胃药物——壅遏气机,进而发病。

3)情志抑郁恼怒——肝失条达、脾失运化。

4)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身体素虚等——气血阴阳内伤,不荣则痛。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1)遇寒缓解,得温缓解——辨寒热。

2)餐后缓解,空腹缓解——辨虚实。

3)情志、休息等其他因素缓解——辨脏腑、气血阴阳。

3.问症状

(1)辨疾病 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临床中需要与真心痛、胃痞病相鉴别(表1-42)。

表1-42 胃痛与胃痞、真心痛鉴别表

(2)辨证型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寒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初病多实,不通则痛;病久多虚,不荣则痛,或虚实夹杂所致(表1-43、表1-44)。

表1-43 胃痛虚证

表1-44 胃痛实证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为腹部查体,包括视诊、听诊、叩诊、触诊。注意结合心脏查体、基础生命体征、肺部听诊等以鉴别其他系统疾病;注意Murphy、McBurney等。

(六)辅助检查

胃镜为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心电图、全腹CT、肠镜等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七)胃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胃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6。

图1-6 胃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辨寒热 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胃中绞痛,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淡不渴或渴饮而不欲咽者属寒;胃中灼痛,痛势急迫,得冷饮或冷熨而痛减,口干渴或口苦者属热。

2.辨虚实 凡属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病无休止者属实,不通则痛;若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痛势缠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休息后减轻者属虚,不荣则痛。

3.辨气血 从疼痛的性质而言,若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者属于气滞;痛如针刺或刀割或夜间痛甚,伴吐血、黑便者属于血瘀。从疼痛的部位而言,若以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为血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入血络。

4.辨脏腑 在胃多属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症见胃脘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在肝多属反复发作,每与情志不遂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等。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七、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一)实训目标

1.掌握泄泻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泄泻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泄泻)、泄泻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感受寒湿暑热之邪——辨外感。

2)是否存在饱食过量,或饮食不节,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辨饮食所伤。

3)是否与情绪变化相关——辨肝气乘脾。

4)是否存在长期泄泻——辨脾肾不足。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泄泻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泄泻的主要表现为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至五次,甚至十余次,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腹痛常与肠鸣同时存在(表1-45)。

表1-45 泄泻与痢疾鉴别表

(2)辨证型 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慢,病程长,泻下势缓而量少,时轻时重,且有反复发作病史(表1-46、表1-47)。

表1-46 暴泻

表1-47 久泻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粪便的望诊及腹部的触诊,对病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便常规、便培养、肠镜、腹部CT等检查。

(七)泄泻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泄泻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7。

图1-7 泄泻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辨暴泻与久泻 一般而言,暴泻者突然起病,病程较短,腹泻如倾,次频量多,泻下如水,或肠鸣腹痛,或不鸣不痛;久泻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泄泻呈间歇性发作,经久反复,并因情绪因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

2.辨虚实 急性暴泻,泻下清稀,次数频多,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势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大便不成形,次数不多,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3.辨寒热 大便清稀如水样,或完谷不化者,腹痛畏寒,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八、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古又称“季肋痛”“胁下痛”“肝着”等。胁,指两侧胸部自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一)实训目标

1.掌握胁痛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胁痛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胁肋疼痛)、胁肋疼痛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有湿热疫毒之邪侵袭,郁结少阳,使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辨外感。

2)是否有跌打损伤,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不通则痛——辨外伤。

3)是否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或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辨内伤之湿热内生,郁结肝胆。

4)是否与情绪变化相关——辨内伤之肝郁气滞。

5)是否有劳欲久病,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辨内伤之久病劳欲。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胁痛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胁痛的主要表现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胸痛、胃痛、悬饮、黄疸、积聚、鼓胀等疾病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48~表1-50)。

表1-48 胁痛与胸痛鉴别表

表1-49 胁痛与黄疸、积聚、鼓胀鉴别表

表1-50 胁痛与胃痛鉴别表

(2)辨证论治 胁痛是肝胆系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也可因他脏引起,深入分析这一症状的特点,可以作为辨别其病理性质的重要依据(表1-51)。

1)辨虚实 实证:以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胁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的表现。

2)辨气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解,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表1-51 分证论治

(五)诊断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掣痛等。部分患者可伴见胸闷、脘腹饱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厌食恶心等症。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感湿热、跌扑闪挫、劳欲久病等病史。

(六)辅助检查

1.检测肝功能,以了解有无肝损害情况。

2.检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相关指标,以了解有无病毒性肝炎。

3.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等检查可以为肝炎、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4.血脂、血浆蛋白、肝纤维化指标、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标志物(AFP、CA199等)等指标,可为脂肪肝、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5.胃镜、钡剂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可以为胃肠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

(七)胁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胁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8。

图1-8 胁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胁痛 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2.辨虚实 实证以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胁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的表现。

3.辨气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九、水肿

水肿是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一)实训目标

1.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水肿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水肿)、水肿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感受风邪、水湿等邪气——辨外感。

2)是否伴随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失治误治,损伤正气——辨内伤。

3)是否存在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辨内伤。

4)是否存在痈疡疮毒——辨阳水湿毒浸淫。

5)是否有乳蛾、心悸、紫癜等病史。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用药等情况下,水肿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水肿病是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鼓胀、肥胖等疾病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52~表1-54)。

表1-52 水肿与鼓胀鉴别表

表1-53 肾性水肿与心性水肿鉴别表

表1-54 水肿与肥胖鉴别表

(2)辨证型 水肿病证首先需要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其次辨别病变脏腑,其主要涉及肺、脾、肾。

辨阳水与阴水:阳水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复,多属实证;阴水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腰以下为甚,肤色萎黄或晦暗,按之恢复较慢,多属虚证(表1-55、表1-56)。

表1-55 阳水

表1-56 阴水

(五)体格检查

体型、皮肤、四肢、胸、腹部等部位体格检查,注意皮肤弹性检查、有无移动性浊音、震水音等。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腹部彩超。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可加相应的检查项目,如考虑心性水肿加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肾性水肿加24小时尿蛋白总量、蛋白电泳、血脂、补体C 3 、补体C 4 及免疫球蛋白,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尤其针对女性患者排除狼疮性肾炎所致水肿,须查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此外可进行T 3 、T 4 及FT 3 、FT 4 检查以排除黏液性水肿。

(七)水肿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水肿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9。

图1-9 水肿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水肿 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2.辨阳水与阴水 阳水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复,多属实证;阴水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腰以下为甚,肤色萎黄或晦暗,按之恢复较慢,多属虚证。

3.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外感多实。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所致,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卫表虚弱,又易招致外感。

十、淋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一)实训目标

1.掌握淋证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淋证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问起病的时间以及是否反复发作——辨虚实。

2)是否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辨实证(热淋、血淋、膏淋、石淋)。

3)是否嗜酒过度、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之品——辨实证(热淋、血淋、膏淋、石淋)。

4)问是否与情绪变化相关——辨实证(气淋)。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淋证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淋证的主要表现是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癃闭、尿血、尿浊、癌病、腰痛等疾病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57~表1-59)。

表1-57 淋证与癃闭鉴别表

表1-58 血淋与尿血鉴别表

表1-59 膏淋与尿浊鉴别表

(2)辨证型 主要是辨虚实。一般而言,初期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属实证;淋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多属虚证(表1-60)。

表1-60 分证论治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肾区叩击痛、输尿管压痛。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前列腺液检查、X线腹部摄片及泌尿系彩超,必要时行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七)淋证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淋证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10。

图1-10 淋证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淋证的基本病机是膀胱湿热,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为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可呈现虚实夹杂证。

2.患者病情时间长,病位在肾,虽在发病过程中无明显砂石,但是患者每次发病均伴腰痛,甚则小腹胀痛,泌尿系彩超提示有“肾结石”表现,具备石淋发作因砂石阻塞尿路的特点,故辨证为淋证之石淋,病性为虚实夹杂证。

十一、头痛

头痛是指头部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一)实训目标

1.掌握头痛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及治疗用药。

2.熟悉头痛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头痛部位、性质)、头痛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1)是否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外邪——辨外感头痛。

2)是否与情志不畅相关——辨内伤之肝阳头痛。

3)是否嗜食生冷、肥甘厚味、嗜酒——辨内伤之痰浊头痛。

4)发病前是否有外伤史或脑部久病史——辨内伤之瘀血头痛。

5)是否素体虚弱或久病后、产后体虚——辨内伤之气/血虚头痛。

6)是否有劳欲过度、年老——辨内伤之肾虚头痛。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平复情绪、用药等情况下,头痛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头痛病的表现是以头部疼痛为主症,头痛的部位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头痛,头痛的性质有剧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空痛等。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眩晕、真头痛相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61、表1-62)。

表1-61 头痛与眩晕鉴别表

表1-62 头痛与真头痛鉴别表

(2)辨证型 头痛辨证可从发病原因、病程长短、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及其与经络循行关系等方面进行辨别。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头痛,多起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烈,常伴外邪犯肺卫之征,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内伤头痛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当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之异(表1-63、表1-64)。

表1-63 外感头痛

表1-64 内伤头痛

2)辨相关脏腑经络 辨相关脏腑经络(头痛部位)见表1-65。

表1-65 辨头痛部位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神经系统查体(尤注意意识状态、眼球运动及瞳孔变化、步态、肌力、肌张力)。

(六)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必要时进行精神或心理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头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头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11。

图1-11 头痛病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定义 头痛既是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又是脑、耳鼻喉、全身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临床辨病时要学会抓主诉。

2.辨头痛相关经络

(1)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

(2)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3.辨头痛性质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而连项背;因于风热者,头胀痛如裂;因于风湿者,头痛如裹;因于痰湿者,头重坠或胀;因于肝火者,头痛呈跳痛;因于肝阳者,头痛而胀;因于瘀血者,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因于虚者,头隐痛绵绵,或空痛。

综上,头痛的辨证要点总结为:除详问病史,了解病因外,首辨外感内伤,次辨相关脏腑经络,再辨疼痛要素(包括部位、时间、性质、扩散、加重和缓急的因素、伴随症状、间歇发作者缓解时间)。

十二、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一)实训目标

1.掌握腰痛的辨证论治思路、具体治法与治疗用药。

2.熟悉腰痛的临床诊断技能及类证鉴别。

(二)实训方法

1.SP教学法。

2.病例分析法。

(三)课前准备

标准化病人、记录。

(四)实训内容

1.问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腰痛)、腰痛的病程时间以及加重的时间。

2.问疾病发展过程

(1)问诱发因素 是否感受外邪——辨外感;是否有跌仆外伤——辨外伤;是否伴随多种疾病日久——辨内伤。

(2)问诊疗经过 本次起病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有过何种诊断,有过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3)问缓解因素 在休息、保暖、用药等情况下,腰痛是否有好转。

3.问症状

(1)辨疾病 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症即可诊断为腰痛。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应注意与腰软、石淋等疾病相鉴别,以明确诊断(表1-66)。

表1-66 腰痛与腰软、石淋鉴别表

(2)辨证型 腰痛的辨证可从诱发因素、发病急缓、病程久暂、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方面进行表里虚实的辨别(表1-67、表1-68)。

1)辨外感与内伤

表1-67 腰痛外感与内伤鉴别表

2)辨虚实

表1-68 腰痛虚实辨别表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

(六)辅助检查

行腰椎、骶髂关节等X线检查,行尿常规、泌尿系B超或泌尿系影像学检查,或行妇科检查及盆腔CT等有助于腰痛病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腰痛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腰痛辨证思路思维导图见图1-12。

图1-12 腰痛辨证思路思维导图

(八)实战演练

(九)实训要点

1.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症即可诊断为腰痛。

2.病因为外感、内伤或跌仆损伤。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气滞、血瘀为标。基本病机是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

3.腰痛实证重在祛邪活络通脉。根据病因不同,采用温散、清热、化湿、活血等方法。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强腰膝、健脾培元是常用治法。

4.腰痛日久,虚实夹杂。一般初起以祛邪为主,病久则以补益为主,或者扶正、祛邪并用。 GgrfcQGn56LsyPYDq00CjZlXqRmBECrr/imusqSgR9x9f+mPJn8cNJcJHwZ6u3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