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是研究个体和群体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理论,在健康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教育,更好地促使个人、组织、机构和社区采取有益的健康行动,促进个体或群体行为改变。

一、知信行模式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KAP或KABP)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最早由英国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以说明知识、信念、行为方面在促进个体健康行为改变方面的关联作用。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的三个连续过程(图3-2),其中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图3-2 知信行模式

1.知 知识和信息,是知信行链条的首要环节。主要指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服务信息的知晓和理解。

2.信 信念和态度,态度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前奏。主要指对健康信息的相信,对健康价值的态度。

3.行 行为改变。主要指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

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最终主动地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形成促进健康的行为。然而,从接受知识转化到行为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知、信、行三者间虽然存在因果关系,但没有必然性。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必定会失败。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把握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两大关键步骤。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20世纪50年代由霍克巴姆、罗森斯托克、凯格尔等提出,1974年经贝克等学者修改完善。健康信念模式主要由3部分组成:个体的健康信念、影响及制约因素、提示因素。1988年将自我效能加入该模型中(图3-3)。它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一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控烟、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病、营养、锻炼等健康教育项目。

图3-3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形成通常会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疾病威胁的认识

(1)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即判断自己患病概率的大小。通常认为患病概率越大,越容易采纳健康行为;反之则不容易采纳健康行为。

(2)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 即对疾病可能产生的医学和社会学的严重后果的认识程度。疾病引起的医学后果如死亡、残疾等,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如失业、家庭矛盾等。如果认识到疾病会影响工作、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相信后果越严重,越可能采取健康行为。

2.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识

(1)对采取健康行为获益程度的认知 即相信采纳健康行为会对预防疾病或减轻疾病后果有益。如相信吸烟是导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预防肺癌首先要从远离吸烟做起。

(2)对采取健康行为和放弃危险行为障碍的认知 即对采取健康行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的认识。如相信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个人爱好难以割舍、很痛苦,戒烟很困难。通常对疾病的易感性及严重性认识越深,对健康行为的益处信念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少。

3.提示因素 即行动的线索或意向,指促使或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外部线索(如他人的提醒、报纸杂志的宣传、同事或朋友的患病等)和内部线索(如自觉身体不适)。提示因素越多,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4.自我效能 指对自己成功地实施或放弃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而成功自觉地采取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5.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学因素等。人口学因素如年龄、性别、人种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如人格、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等。不同特征的人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不同,一般来说,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高、老年人、曾经患过该病的人会较愿意采取所建议的预防性行为。

按照HBM模式,行为改变源于对几个倾向因素的评估结果。首先人们会确定自己对某疾病或环境是否易感,并识别疾病的严重性,接着权衡行为改变的益处和改变的障碍。一般来说,人们认识到自己对某疾病易感,疾病造成的后果严重,自己改变行为的益处大于障碍,就很有可能改变行为。而对行动的提醒(提示因素)有利于实施行为改变。年龄、性别和个性等是人们改变行为的动机因素。自我效能、强烈的信念是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一)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于1975年提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该理论建立了信念、态度、意向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并把人们对健康行为有关的态度分为对最终目标的态度和对行为本身的态度(图3-4)。

图3-4 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认为:①人是理性的,大部分行为表现都是在自己的意志控制下进行的。如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②行为发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的行为意向,即是否有意图或打算采取行动。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行为准则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两个基本因素。

1.行为的态度 指个体对所采纳的某种行为所持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包括对行为信念和行为结果评价。

(1)行为信念 是指个体对行为能导致某些特定结果的信念和主观估计。如戒烟可以减少肺癌的危险。

(2)行为结果评价 指个体对行为结果重要性的评价。如戒烟对减少肺癌这一结果是否重要。

2.主观行为准则 指个体对促使其采纳某些行为的社会压力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他人对行为者的期望,包括准则信念和遵从动机。

TRA理论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另外,有时候人们可能先有某种行为,然后才改变态度和观念。

(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阿耶兹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他将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扩充,增加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图3-5)。根据理论,对行为形成和结果的信念促进行为态度形成,主观行为的准则受社会标准的信念与规范相适应的信念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因事物的出现或缺失的影响将变得容易或困难。一系列信念、态度和意图导致了行为变化。计划行为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弥补TRA理论的缺陷,提高其预测能力。

图3-5 计划行为理论

四、行为转变的阶段模式

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式(thetrans 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又称阶段变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在1983年提出。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式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人的行为变化通常要经历5个不同的阶段,即没有打算转变阶段、打算转变阶段、转变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图3-6)。

图3-6 行为阶段变化理论

1.没有打算转变阶段 在最近6个月内,人们没有考虑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有意坚持不改变。此阶段人们属于无动机群体,对行为改变没有兴趣,甚至会提出一些理由来对行为干预进行抵触。

2.打算转变阶段 在最近6个月内,人们打算改变自己的行为。从没有打算转变阶段到打算转变阶段,通常会出现一些关键性事件,如体检发现健康问题等。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意识到改变行为可能带来的益处,也知道改变行为需要代价,对行为改变的利益和代价进行权衡分析,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

3.转变准备阶段 在最近30天内,人们郑重地做出行为改变的承诺。人们意识到某个行为的严重性,决定改变它。且人们在过去已经有所行动,如寻找目标、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制定行动计划等。

4.行动阶段 在过去的6个月内,人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改变目标行为。但是如果行动没有计划性、具体目标、实施步骤和环境的支持等,最终导致行动的失败。

5.维持阶段 改变行为达到6个月以上,人们已经取得行为转变的成果并加以巩固,防止复发。但人们是不断变化的,许多人在取得了行为改变的初步成功后,由于自身的松懈、经不起外界的诱惑等原因造成复发。

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并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形的。在不同的行为阶段,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对目标行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适用于身体活动或锻炼改变,戒烟、戒酒及药物滥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AIDS的预防。而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6个阶段--终止阶段,即终止某些行为阶段。 K3hhShjEewOQ7p95eoBFwHa1nagSFjbv2AZIep9EOBTbvmxsDPNS6RAgxs17/F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