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一、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behavior)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做出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如婴儿哭闹;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如思考,这种内隐行为需要通过测量和观察外显行为来间接了解。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了著名的“S-O-R”模式来体现行为的基本含义(图3-1)。

图3-1 S-O-R模式

(二)行为构成的基本要素

人的行为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

1.行为主体 人。

2.行为客体 人的行为指向目标。

3.行为环境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

5.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产物。

(三)行为的发展与适应

1.行为的发展 行为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即在个体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发育、心理成熟及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行为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 通过遗传、本能力量的驱使,以及无意识的模仿来发展行为,多种简单动作、语言、基本情绪及部分社会行为初步形成。

(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行为发展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对本能冲动的克制能力迅速提高,开始主动模仿、探究,被动发展阶段形成的行为进一步发展。

(3)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人的行为定式已经形成,行为发展主要体现在巩固、完善、适当调整几个方面。

2.行为的适应 行为的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为了适应复杂的、变化的环境,个体需要认识环境、与其他个体交流,从而发展了语言、感知觉、思维与智力,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通常行为适应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一是生来就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二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2)自我控制 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等。

(3)调试 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协调矛盾、解决冲突,以达到社会适应。

(4)顺应 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对新事物产生认知作用,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为了重新达到平衡,个体必须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这种心理历程称为顺应。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扩大与改变,是个体智能发展的过程。

(5)应对 是指个体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经过努力、行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应对方式包括采取积极行动、回避、顺其自然、寻求信息及帮助、应用心理防御机制等。应对的结果会影响个人的人生态度及观念、各种社会能力及身心健康等。

(6)应激 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及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四)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不仅可以影响行为,还能决定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如基因的稳定性使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行为优势得以承袭;基因的突变、选择和整合,又使得人类的行为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

2.环境因素 行为环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有大小、强弱之分。另外,个体的行为对外界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3.学习因素 学习是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类的很多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形成和发展。

个体行为是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表现不同,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行为表现有所差异。即使同一个体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行为表现也不尽相同。

(五)行为分类

人类行为的种类很多,表现错综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可分为人的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1.人的本能行为 建立在人体的生理活动基础上,由其生物属性所决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与基本生存有关的本能行为,如摄食行为和睡眠行为。二是与种族繁衍有关的本能行为,典型的表现是性行为。三是攻击与自我防御行为,表现为对外来威胁的反抗、妥协和逃避。

2.人的社会行为 人的社会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模仿、学习、教育、工作等,形成了得到社会承认,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人类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如职业技能、社会角色行为、娱乐行为等。

二、健康相关行为概述

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根据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一)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益于个体或群体健康。

1.类别

(1)基本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的身体活动、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 是指戒除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与药物滥用等。

(3)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4)避开环境危害 环境危害包括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如离开污染环境、不接触疫水、积极调试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

(5)保健行为 指正确、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以及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

2.特点

(1)动力性 一些经常重复的健康行为已成惯性,无须投入多少精力就能较好地完成。

(2)规律性 有规律的发生,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

(3)和谐性 个体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行为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

(4)一致性 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 行为强度适宜,能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

(6)有利性 有利于自身、他人和社会健康,如不抽烟、不喝酒等。

(二)危害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1.类别

(1)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2)致病行为模式 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者。A型行为的特征往往表现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富有竞争性和进取心,一般对工作十分投入,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

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C型行为者肿瘤发生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并可促进癌的转移,使癌症病性恶化。C型行为的特征在气质上好压抑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压抑愤怒,怒而不发,也不善于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性格上好克制自己,忍让,过分谦虚,过分依从社会,回避矛盾,好调和矛盾。

(3)不良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常见的不良疾病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等。

(4)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违背道德,引起社会的不满。如吸毒、性乱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属于此类行为。

2.特点

(1)危害性 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如吸烟、吸毒。

(2)稳定性 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保持相当的时间。

(3)习得性 危害健康的行为多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E0EiMWdaNgbA8pLKSL0Ife1tOnT7uRNNQO1R/ritUxMsYzkqmGNwtZos1DwSAZ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