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健康评价

健康评价(health evaluation)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及特异、敏感的健康评价指标,将健康相关的现象、事物或概念进行量化的过程,从而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在WHO健康概念的指导下,健康评价的内涵和方法开始由个体健康评价转向兼顾群体健康状况的评价,从躯体健康评价走向涵盖躯体、心理、社会及主观满意度的多维度评价,从以患病或死亡为重点的评价走向个体功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一、健康评价指标

(一)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是健康评价的基础,指生理结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其主要包括体格指标和功能指标。

1.体格指标

(1)身高 指人体直立时(小儿仰卧时)的净高度,是评价身体发育的基础指标。可以用来评价青少年身体的增长速度及整体发育状况,或综合评价成年人的健康状况。

(2)体重 指人体的净重量。当个体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时,一般会伴有体重的变化,因此通过分析体重变化的程度,可以综合反映出个体的健康状况。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标准体重,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正负10%以内为正常体重。小于10%~20%为轻度营养不良,小于20%~40%为中度营养不良,小于标准体重40%以上为严重营养不良;大于10%~20%为超重,大于20%为肥胖。

(3)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 2 。该指标使不同身高的人群可以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其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我国成年人BMI正常值为18.5~24,小于18.5为体重过低,大于24为超重。

2.功能指标 躯体健康不完全等同于个体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正常,衡量个体的躯体健康水平还包括个体能否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完成程度等。

自理活动能力评价包括3个层次:首先是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它是正常人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完成的动作,是人在独立生活中反复进行的、最必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包括进食、移动、个人卫生等,丧失这一层次的功能即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需完全依赖于别人。其次是功能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h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其反映了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居家杂务、活动及认知能力等,丧失这一层次的功能,则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再次是高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社交、职业、家庭和娱乐活动等。

常用的功能评估工具包括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l)(表2-1)、功能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 scale)、Katz指数分级法(the Katz index of ADL)、功能活动问卷(the function of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等。

表2-1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l)

注:100分为生活自理,61~99分为轻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40分为完全依赖。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其表现为能够正确对待外界影响,认识自我,保持心理协调平衡。

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如某些疾病或意外创伤。当一些因素的刺激强度过大或持续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体心理功能失去平衡,引起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舒适感,甚至引起免疫力降低,进而可发展为某些心身疾病及精神性疾病。由于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心理健康评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目前人们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评价一般包括人格、认知、情绪及情感等方面。

1.人格测验 人格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良好的人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则会给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人格测验是衡量个人心理特征的方法,现临床上多采用人格问卷来评价个体的心理特征。常用的测量问卷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等。

2.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想象、知觉、思维、记忆等过程。颅脑外伤、发育迟滞或其他疾病均有可能引起认知过程的损害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评估可根据需要进行单项或综合认知功能评估。单项评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测量认知功能,如记忆、执行、语言及推理能力等。综合认知功能评估则涵盖多项认知功能,测量范围广泛,可较为全面地反映脑功能情况。综合认知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IS)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等。

3.情绪与情感测量 情绪是指强烈而短暂的情境性的感情反应,如喜悦、厌恶等;情感是指稳定而持久的、具有深层体验的感情反应,它同人的社会需求相联系,如亲情感、责任感、荣誉感等。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情绪、情感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良好的情绪会使人心情愉快,健康向上。相反,如果个体长期处于焦虑或压抑的情绪下,也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常用的评估情绪与情感的工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等。

(三)生存质量

1.生存质量的概念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称为生活质量,指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经济和价值系统的背景下,对自身的躯体、心理状况、社会功能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满意程度。生存质量是一个主观评价指标,有文化依赖性,涵盖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

2.生存质量评价的维度和内容 生存质量评价是一个多维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状态、疾病状况等维度(表2-2)。

表2-2 生存质量的维度和基本内容

3.生存质量评价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将评定量表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适性量表(表2-3),适用于所有人群,主要反映人群生存质量中的共同特征,内容涵盖了基本生活功能、心理状态、体力、运动功能、精力、社会关系等;另一类是特异性量表(表2-4),主要用于评价某些特定的人群或疾病。

表2-3 普适性量表

表2-4 特异性量表

(四)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们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角色和社会适应及社会支持等。

1.人际关系 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可以表现为亲密、疏远或敌对等。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进而对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通过社会学方法来评价,如人际关系指数、社会测量法、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关系量表测量法等。

2.社会角色和社会适应 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社会适应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当机体遭遇应激刺激时,机体动态平衡被打破,个体或群体就需要选择一系列的应对行为来适应这种变化。社会适应可通过多方面评估,如自身健康状况是否影响日常事务处理能力,能否较好地承担社会角色和适应社会环境,能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等。国外常用的评估工具有Katz等编制的适应量表(the Katz adjustment scales)和Weissman等编制的社会适应量表(the social adjustment scales,SAS)等。国内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和量表的初步编制阶段,尚未见成熟的量表。

3.社会支持 指来自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实际的支持,如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的服务;二是主观体验或情绪上的支持,即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后者主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发展,更能体现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和Sarason等编制的社会支持问卷(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SSQ)等。

(五)群体健康评价

按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健康可以分为儿童群体健康、青年群体健康、老年群体健康等;按不同疾病分类,可分为糖尿病群体健康、高血压群体健康等;按不同地域,分为社区群体健康、农村群体健康等。不论以何种方式划分,一个健康的人群应该具备身体发育水平良好,各类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均较低,平均期望寿命延长等特点。综合评价群体健康水平常采用生长发育指标、人口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死亡统计指标等。

1.出生率 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年千人口的出生的活产数。出生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反映人口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

2.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 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数占同期活产婴儿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是重要的妇婴保健指标,与妇幼保健水平和人群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较低,则表明母亲健康状况良好、生产密度适当等。

3.发病率 指一定时期内(年、月、周)可能发生某疾病的某一人群中新发生病例的频率,是一项重要的流行病学指标。

4.患病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一般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等。

5.病死率 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其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医疗水平高低等。

6.死亡率 指一定时期内(常指1年)总死亡人数占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例。死亡率可反应人群因疾病导致死亡的危险程度。

7.期望寿命 指在某一死亡水平下,某个年龄组人口预期今后尚能存活的平均年数。人均期望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人群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六)健康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健康评价的指标很多,若指标选择不当,则无法真实反映评估对象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对评估对象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的分析,从而影响健康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如何选择指标是健康评价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常可参考以下原则。

1.目的原则 将所选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时点与评价目的和要求相对应,如描述躯体健康选躯体指标,描述心理健康选心理指标,描述个人健康状况选与个人有关的指标,描述家庭健康状况选与家庭有关的指标,描述一个国家的健康情况时选用群体指标,如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体现在指标的有效性、客观性、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效性是指健康指标能够评价出理论上要评价的内容,如效度高的量表就能较好地反映要评价的内容。客观性是指该健康指标可以直接测量,如血压值、实验室测量指标、心电图、彩超结果等。准确性指在同样条件下重复评价同一对象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敏感性是指所选指标能敏感地反映出健康相关情况和现象变化。特异性是指健康指标能反映某种特定情况的变化,如人均期望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的重要指标,但它对任何措施没有特异性,因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可归因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卫生服务的提高等,却很难归因于任何一项因素。

3.可行性原则 一些指标能很好地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例如糖尿病的发病率比死亡指标能够准确、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群的健康状况,但在实际评价活动中,因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获得这类数据资料。因此在评价目的的指导下,首要考虑那些易于取得、便于计算、广为接受的健康指标。

4.可比性原则 选用世界范围内普遍公认的评价指标,也可以将健康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采用统一的定义、资料收集及指标计算方法。

5.发展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评价的范畴、内容、方法也在不断深化和具体,因此要选择当前时期最能反映评价对象健康状况的指标,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健康状况。

二、健康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来观察目标人群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从而获得相关健康资料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所有人群,通过有效的观察,可以对目标人群健康状况有一个真实认识,准确评估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健康教育目标,完善干预措施,从而得到明显的健康教育效果。

观察前要求明确观察目的,统一观察指标的记录方式,观察中准确选择与观察目的密切相关的活动表现,运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客观地记录,最后分析总结观察结果,得到理想的资料。观察法整个过程中容易受调查者自身影响,客观性不易保证,因此此法对调查者的要求比较高。

1.观察法的优势

(1)观察法适用范围广,没有特殊的使用条件,使用方便。

(2)能接触到目标人群,直接收集信息,避免中途资料传递错误。

(3)是唯一一种收集非语言行为资料的方法,可获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资料。

2.观察法的不足

(1)受调查者自身影响,调查者若有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心理影响或自身能力受限,则影响观察质量。

(2)受目标人群自身条件影响,某些资料收集取决于目标人群参与调查的主动程度,若目标人群有意隐瞒则观察结果存在失真的风险。

(3)收集的资料局限于某一个时段内,除观察以外的时间所发生的现象,调查者无法观察得知。

(4)由于观察法不适于大面积使用,若不采用其他调查方法补充说明,则结果会缺乏代表性。

(二)访谈法

1.访谈法概述 访谈法(interview)也叫采访法,是通过调查员与研究对象面对面地直接对话,收集与研究相关资料的方法。研究者在访谈前,应根据研究目的有针对性地列出访谈提纲,即按照问题相关度、难易度及时间顺序,通常是由简单到困难排列,与研究目的相关度越高的问题越排在前面,这使访谈过程中研究对象更容易接受。此外,为了确保访谈内容的完整和全面,在征得研究对象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可使用录音笔,在采访完毕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访谈法的优势

(1)针对研究对象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剖析,总结由个体到普遍性问题,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2)面对面的访谈,有利于调查员观察研究对象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动作等,使资料更加完整可靠。

(3)访谈法更适用于对个人隐私问题、复杂问题的评估,保证了资料的可信度。

(4)通过调查员与研究对象共同探讨,发现新的问题和思路。

3.访谈法的不足

(1)访谈结果的质量高低不一,主要受调查员的沟通交流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影响,可能带有调查员的主观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料的客观性。

(2)效率低,访谈时间长,单位时间内访谈的人数少,并且只能获取个案信息,不具有统计学代表性。

(三)问卷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针对调查目的,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做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不仅可以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还可揭示可能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范围大一些的调查,常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形式,围绕研究目的设计一系列有关的问题,请被调查者做出回答,然后通过对答案的回收、整理和分析,获取有关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

1.问卷分类 问卷是一种由一系列问题或陈述构成的测量工具,需要填答者对问题或陈述给出回应。问卷可分为两类,即自填问卷和访谈问卷。

(1)自填问卷 是调查者发放问卷,解释各条目的意思,由被调查者本人自己填写。

(2)访谈问卷 是由调查者根据问卷题目向被调查者提问,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

2.问卷的一般结构 问卷一般分为标题、说明部分、指导语、一般资料、调查项目及答案五部分。

(1)标题 问卷的标题概括地说明调研主题,使被访者对所要回答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确定问卷标题要简明扼要,但又必须点明调研对象或调研主题。如“学生宿舍卫生间热水供应现状的调研”。

(2)说明部分 主要用于介绍调查的目的,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信任并激发其兴趣,争取调查对象的合作与支持,一般置于问卷的开头。

(3)指导语 介绍问卷填写方法、解释某些调查问题的含义,可置于所有问题之前给予统一说明或在问题之间解释问题的含义。

(4)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5)调查项目及答案 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根据调查目的,用简洁的方式列出所调查的主要内容,然后编排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编码和分析。

3.问卷设计时需考虑的问题

(1)问卷的作用 首先要考虑问卷是否是最合适的收集数据的工具,有无其他工具和方法比问卷调查更好。如果用问卷调查是最好的方法,才决定使用问卷。

(2)问题流畅 问题转换之间注意逻辑关系,注意用词用语,问题的表达和顺序要有利于被调查者,一般从容易到困难,从一般到特殊,要避免让人感到窘迫和难以回答的问题。

(3)问题要有明确目的 在调查前,明确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能用来做什么样的分析,编排好一系列问题,明确每个问题将用来做什么,如何编码和分析。

(4)保护调查对象的尊严与隐私 调查开始前应告知被调查者参与此次调查是否保密,让被调查者充分相信此次调查不会伤害和损害其利益,自愿接受调查,可将被调查者编号,其具体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等写在特定纸上,放于信封内进行保密。

【思考题】

1.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2.健康评价的指标有哪些?

3.问卷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i+E5s1zzzOyj1kjt8mSbtjLu4TUc/BnjnncU3s/waCBaR1Dmylv5tW8MI9lgL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