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一、国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

医学之父-古希腊医药学家希波克拉底主张:应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19世纪末期,开展了转变公众健康意识、医学模式转向疾病预防、护理实践专业化三次运动,积极推动了人们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需求。南丁格尔《护理日记》中指出:“疾病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卫生知识或不关注健康,对患者及其家庭实施健康教育既是医生,也是护士的责任。”

健康教育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最初作为促进公众强身健体的一个策略得以实行。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成立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健康教育开始向专业领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设置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才培养机制,健康教育的开展取得了较大进步。

苏联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坚定贯彻“预防为主”,并规定各地健康教育事业费不少于当地卫生经费的5%,一直将健康教育学列为医学专业教育的必修课。苏联健康教育机构十分丰富,中央设有中央健康教育研究所,各州、市、区设健康教育馆,较大的医院设有健康教育科,各地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9世纪末期,美国开始开展健康教育,此后死亡率呈稳定下降。据统计,1900~1977年,急性传染病的死亡人数由580/10万下降至30/10万,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近40%、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近50%。同时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0年与1963年比较,美国居民食用动物脂肪量减少38%,植物油和鱼类消费量增加57.6%。1971年后,美国设立健康教育总统委员会,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设健康教育中心。197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家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发展方案》,明确规定健康教育为国家优先项目之一。1979年,美国卫生署发表《健康人民》指出:美国人们的健康不只是需要增加医疗经费,而且需要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知识。于是美国发动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目前美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较为完善,大约有300所院校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学士学位教育,有20多所大学培养健康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

加拿大政府在1974年发表《加拿大人民健康新前景》,首先将死亡与疾病的影响因素归为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卫生服务4类,阐明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降低疾病患病率与死亡率、改善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并制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动计划。

英国于1927年成立全国健康教育委员会。在1975之后的10年时间,通过健康教育使男性心脏病死亡率下降了12%。1992年,英国通过制定健康计划、政策和策略,倡导各种健康行动,并同时界定了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精神疾病及HIV/AIDS等5个主要实施领域的目标。英国社区从2003年开始,每4年举行一次论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国际也成立了许多家组织机构,推进国际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1948年,WHO成立,明确将协助各国人民开展健康教育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下设公共信息与健康教育司。1951年,成立国际健康教育联合会,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主要对健康教育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1964年建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权利和健康。1969年建立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致力于计划生育和妇女生殖健康、预防性传播疾病和AIDS、保护妇女权益和制止家庭暴力等。1996年建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进行防治AIDS活动,减轻AIDS对人类的伤害。

自1986年起,WHO先后召开了8次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取得长足的发展。1999年,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国际联合会总结了欧洲近20年来与健康促进的3个行动,即健康教育、社会动员、倡导运动。2002年,WHO西太区域出台了《区域健康促进框架2002-2005》,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进一步确认了立足于场所开展健康促进的意义。

二、国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

中国的健康教育可以追溯久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记载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即知七损八益,全性保命之道。《灵枢·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仁人志士,也有许多健康教育的实践,留下许多传播医药、防病、养生健体知识的著述。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曾说:“他若自驱陷阱者,炼食洋烟最癫狂;如今多少英雄汉,多被烟枪自打伤。即如好酒亦非正,成家宜戒败家汤;请观桀纣君天下,铁桶江山为酒亡。”通过民歌劝群众戒毒、戒酒、戒烟。但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健康教育并未真正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1920年我国发行了第一部健康教育影片《驱灭蚊蝇》。1924年创立了最早的健康教育期刊《卫生》。1927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了以健康教育为基本任务的“丙寅医学社”。1929年在赣东北的红军总医院开设卫生宣传栏。1931年《健康》(《健康报》的前身)在江西瑞金创刊。1933年红军总卫生部出版大众健康教育刊物《卫生讲话》。1936年“中华健康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向民众普及现代医学科学知识。1956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卫生宣传工作的指示》,明确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求在省级和大中城市建立教育所,并把卫生宣传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积极推动卫生健康教育。随后各地纷纷成立了卫生宣传教育机构,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团体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家各部门的卫生宣教机构被撤销,健康教育处于低潮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得到恢复。随着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健康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7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1997年全国已有健康教育机构2654个,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规模显著扩大。1984年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正式引用“健康教育”一词。1988年5月,由贾伟廉主编的《健康教育学》出版,填补了高等医学院校健康教育教材的空白。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健康教育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知识传播和对危险行为因素的干预,逐渐转变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政策、社会环境的改变。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突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05年卫生部印发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06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创刊,由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主办。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它对于界定我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推动公民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价、拓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卫生部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第一次明确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具有技术咨询和政策建议、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总结与推广适宜技术、信息管理与发布、监测与评估五大职能,对规范、指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依托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国家层面成立,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作为我国近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行动纲领,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指明了方向。

回顾全世界健康教育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从治疗疾病扩展到了预防疾病,不断前进,现在可以通过改善行为生活方式来提高健康水平,完成了疾病治疗到身心健康的完美转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健康智慧,“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方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科学策略。作为预防工作的重要抓手,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相信现在的每一点努力在未来都将汇聚成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力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含义?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何在?

3.国内外健康教育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IAu/zPQuCiQloOw0144QqBTeonpsY/QvsLGrPMSe7r2CcrKo8CtqBzQCuZep6s7



第二章
健康与健康评价

《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高度重视人群健康状况,于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的长期战略规划,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预防为主,全社会共建健康中国。 AIAu/zPQuCiQloOw0144QqBTeonpsY/QvsLGrPMSe7r2CcrKo8CtqBzQCuZep6s7



第一节
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health)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观点。1948年,WHO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它从三维角度诠释了健康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医学范围,而且还涵盖了人文、自然、社会等多个学科。1989年,WHO又提出了四维健康的概念,即健康是指个体处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4个方面均健全的状态。就个体来说,躯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可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道德健康强调从社会公共道德出发,维护人类健康,即社会中的个体不仅要为自身的健康承担责任,还要对他人的健康承担社会公德。

二、健康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会导致不良健康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各种因素。21世纪健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气候恶化、传染病暴发、不安全的食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成了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识别健康危险因素并积极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健康不良后果的发生,促进人们的健康。

(一)健康危险因素分类

1.遗传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是个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基本决定因素,一些疾病与遗传直接相关,如白化病、血友病等。生物学特征如对某疾病的易感性、遗传危险性等,是影响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2.环境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危险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物质基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包括生物性、物理化学性危险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生物毒物等,是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自然疫源性和动物致伤性疾病的直接致病源。物理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噪音、粉尘、农药污染、大气污染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工业废气、饮用水的污染、交通安全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

(2)社会环境危险因素 社会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可涉及政治制度、法律、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风俗习惯等。如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卫生服务条件、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生存压力及家庭状况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区的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

3.心理与行为危险因素

(1)不良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以情绪为中介影响人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平衡,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心理因素循此途径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导致多种健康损害和疾病。例如,长期情绪压抑和很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社会竞争加剧、职业紧张和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所导致的心理和精神疾患不断增加。

(2)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 指人们由于自身的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而导致健康受损的各种因素,主要表现为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久坐、缺乏体育锻炼、不安全性行为、暴饮暴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如油炸、烟熏、腌制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导致人群中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现代生活方式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根据WHO的估计,从全球看,由于行为和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和死亡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为70%~80%,在发展中国家为40%~50%,已成为当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3)致病行为模式 主要包括A型与C型行为模式。A型行为者易患冠心病,其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死率均比正常人高,主要原因是过强的自尊和严重的不安全感,常常对别人的微小失误而大发雷霆,充满敌意。C型行为者易患肿瘤,常常表现为情绪压抑、自我克制,内心强压怒火而表面谦和忍让。

一些疾病是遗传、环境、行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肺癌、肝癌等。因此,不仅要了解遗传危险因素,同时还应当注重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而采取干预措施,促进人类健康。

4.健康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指卫生服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利于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因素,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保健制度不完善、院内感染、滥用抗生素、误诊、漏诊、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等都可能危害人类健康。

(二)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

尽管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性质及其危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预防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潜伏期长 健康危险因素作用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人们往往是长期、反复接触后才会出现某些健康问题。如肺癌患者往往有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吸烟史。由于健康危险因素潜伏期长,难以觉察,改变难度大,因此常给临床上疾病预防与早期干预造成一定的困难。

2.协同作用 由于个体通常暴露于多种健康危险因素中,当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可产生协同作用,其危害将大于每个因素的单独作用之和,从而加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高血脂、高血压、精神紧张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若两种及以上因素同时存在,则可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3.普遍存在 健康危险因素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有些个体有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如吸烟、肥胖、久坐、缺乏锻炼等,对健康具有广泛的危害。

4.特异性差 危险因素分布广泛且作用混杂,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一种危险因素可导致多种疾病,而一种疾病也可能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如吸烟不仅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除了吸烟,还可包括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由于危险因素特异性差,且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危险因素常常容易被人们忽略。

(三)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是对个人目前健康状况、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索各种健康危险因素与疾病或死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及规律,为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提供相关的依据。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常用于个体与群体,识别个体现存的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了解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及其严重性,明确疾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为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1.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的内容

(1)患病率或死亡率 通过疾病监测、回顾性调查或利用死因报告系统,选择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或占该性别、年龄人群总死亡率50%以上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同年龄、同性别人群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水平。一般使用10年患病率或死亡率,以提高评价的稳定性。

(2)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心理、行为、卫生服务等因素,如年龄、体重、居住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种族、吸烟、酗酒、是否定期体检等,可通过询问病史、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方法获取。

(3)危险分数 危险分数是指具有某一水平危险因素的人群死亡率与人群平均死亡率之比。目前多采用美国Geller-Gesner危险分数表,将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转化成可以测量的指标。当危险分数为1.0,表示评价对象发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相当于当地人群的平均水平;危险分数小于1.0,则表示评价对象发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低于当地人群的平均水平;危险分数大于1.0,则表示评价对象发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高于当地人群的平均水平。

2.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的应用

(1)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通过比较个体的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之间的差别,从而了解危险因素对个体生存年限的影响程度及降低危险因素后生存年限可能延长的程度,主要分为4种类型。

①健康型:指评价年龄小于实际年龄,表明该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低于平均水平,该个体的预期健康状况良好,死亡概率小于当地同年龄性别组人群的平均水平。

②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型:指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且与增长年龄的差值较大,表明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多为可改变的因素,死亡概率高于当地同年龄性别组人群的平均水平。当减少这类危险因素时,可较大程度地延长预期寿命。

③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指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且与增长年龄的差值较小,表明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多为遗传因素或既往病史,多难以改变,死亡概率高于当地同年龄性别组人群的平均水平,预期寿命变化不明显。

④一般性危险型:指评价年龄与实际年龄差别不大,降低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有限,死亡概率接近当地同年龄性别组人群的平均水平。

(2)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①危险程度:危险程度=危险频度×危险强度。危险频度是某单项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所占比重。危险强度指去除该危险因素后,人群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差值的平均数。危险程度越大,表明该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大。

②危险程度比重:首先判断个体所属的类型,再根据人群危险程度的性质将人群区分为健康组、危险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和一般组,根据3组所占比重的大小确定人群的危险程度。人群中危险组的比重越大,则该人群危险水平越高。

③可避免的危险因素比重:明确人群中可以去除的危险因素与不易去除的危险因素的比例,计算出可避免的危险因素比重,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bQigqtFMMnUuLtaAhcxgo4X43LuTRBv9oTu+6PjSTBVUOWSupIecbdowzphvGX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