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医药院校学生学涯发展策略

在第三节中,我们结合医学类专业的学习特点,确定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来自脚踏实地的规划和实践。作为我国未来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人和建设者,在大学期间,要让自己更加具有人文素养,夯实中医药经典功底,吸纳现代科学方法,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和拓展国际视野。这些目标都要通过学习来完成,接下来介绍5种有效的学涯发展策略。

一、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思维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指出:“世界观是思维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的基础,而中医思维是中医学生学好中医首先要形成的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十分必要。中医思维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取象类比和未病先防等思想。无数前辈学者在谈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时无一例外地都会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正是中医科学观的意识思维体现。没有形成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子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诊断疾患和处判针药的过程中,因为不会运用中医思维而走上了“过分依赖医学检验结果”和“机械刻板地依据病名开药”的迷途,大大有悖于中医的根本理念。

如何才能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首先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学是以古代哲学为基础,其中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医有极大的影响,这些无疑都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只有将中医学理论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认真研究解析,全面阐发中医学理论的思想文化基础,探索中医学理论起源和发展规律,才能真正领略中医学内涵。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对中医思维的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过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深厚的哲学文化底蕴孕育着深刻的生命科学内涵,可谓世界传统科学文化之典范。

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其中对中医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中医学重视“天人合一”,两者思维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周易》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对中医药学和医药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周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朴素的辩证思维观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如《周易·系辞上》所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它吸收了《周易》“天人合一”观,并将之与中医学理论融为一体,逐渐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云:“天人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可以说,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因此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入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好中医文化,重视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奠基之作,除此之外,古代医籍中凡有助于中医理论发展、创新,有助于提高中医各科临床实践水平者,皆可以称为经典医籍。中医经典著作都是历代医家思想、观点和经验的传承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对于初学者来说,熟读经典著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更深入地领悟中医的理论体系、更直观地感受中医的诊疗特点、更好地培养中医的思维方式。熟读经典著作,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用心去思考,提高中医思维水平,掌握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法,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指导医疗实践。同时,熟读经典著作,不能是单纯地继承,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丰富和发展中医思维。

资料链接

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重“生”的文化。什么是“生”?《说文解字》说:“生,进也,像草木生土上。”意思是草从大地上长出来,这叫“生”,是生命,是生存、生活,也是生生不息的过程。《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之本,本于阴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国学就是关于“生”的学问——生生之学、生命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就是生命文化。

“阴阳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生生之道的基本保证。中医“象数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典型,阴阳和五行是“气”的分化和表现形式,也是中医“象数思维”的基本模型。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仁和精诚”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仁”是中医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医从业者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医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失“和”——违逆了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进而引发自身阴阳失和。“精”是中医职业精神的最高概括,体现了中医人的职业要求。生命至重,有贵千金。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要求从医者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是中医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孙思邈《大医精诚》要求医者必须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大医之体是“诚”的形象写照。

中医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各家精髓,汉代医学汲取先秦儒道及其他各家的精髓,隋唐以后汲取儒释道的精髓。中医还不断汲取历代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中医不仅是“科学史上的奇迹”,也是文化史的奇迹。

(改编自张其成文章《中医里面的国学》,2013.07.01,光明日报)

二、挖掘中医智慧,树立专业信心

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展现出了独特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阴平阳秘”。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状态。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健康观念目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现存古典医籍8000余种,记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是绝无仅有的,尚未被充分挖掘的人类生物信息的宝库。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候,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事、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

同时,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有效组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用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目前,针灸已经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体的养生保健理论和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提高人们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了良好前景。

确立专业信心,一是要坚守中医的信念,年轻的学子们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性信息的干扰,有些人不免妄自菲薄,让外行人影响了自己的信心,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中医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二是要坚守中医经典,坚持学习和阅读经典,要耐得住寂寞,此外还要坚守中医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坚持继承名老专家的经验,不论理论功底还是临床水平,青年中医相对于上几代师长均有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资料链接

王道坤:亲身经历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末,我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被调到金塔县去当老师。在生产指挥部办公室,我看到一个5岁双下肢截瘫的小孩,叫寿娃,是生产指挥部一位员工李春江家的小孩,十分可怜。当时询问情况之后,我说孩子可以通过扎针恢复。在场的指挥部主任斜着眼看我:小伙子,你不要吹了。他已经跑了上海、北京、兰州好多城市,都治不好,你能治好吗?要能治好的话我给你挂匾,但如果治不好,看你怎么收场。我说,我相信老师教给我的办法,我相信能治好他,让他站起来。事后,我和孩子的父亲及爷爷商量给他采取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我清楚地记得,陈佑邦老师讲针灸的时候说过,对截瘫患者要开四关,使全身的气血流通,就会治好。我当时就采用开四关的方法,也就是针刺合谷、太冲,加环跳、足三里穴。配合口服桂枝汤加味,经过40多天的治疗,小寿娃开始能扶着桌子走动了。又坚持治疗2个月后,他居然能独立行走了。生产指挥部主任虽然到现在也没有送匾,但他当时确实服气了。

这件事在学习班上传开之后,同学们对中医学更加增强了信心,学习中医学的劲头也格外地足了。这让我更明白了一点,这件事体现的并非我个人的能力,而是反映了母校教学的水平。时隔30年后,我们甘肃省参事室去金塔县调研,李寿娃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交通警察了,他和他的父亲闻讯赶到招待所看望我,我们一起高兴地合影留念,那张照片至今我还保存着。

(王道坤,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材料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官微)

三、注重文化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中医药文化最好的传承。现代医学发展的人文转向使得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不断受到关注,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传统文化更加显示出当代价值,这是中医药文化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中医药学子们应该如何创新?

首先,中医文化创新来源于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深度挖掘。中医目前面临的创新上的困境,其实往往并非因为科研能力不足、基础人才困乏,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对中医原创的发掘研究。多年来,为了促进中医学融入已发生巨变的现代社会,中医界一直致力于使中医“现代科技化”,以适应现代国人观念的转变,却忽略了使中医学真正实现创新、转型的另一条途径——努力发掘文献,从中医原创中汲取灵感。

其次,中医文化创新来源于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化意味着一门学科的知识、产品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服务天地。中医药产业体系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将中医药产业提升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加广阔。中医人在学科创新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理论的可行性、实验的科学性,还应充分地从实际出发,从病患的切身需要考虑,当这些考虑周到了,学科即具备了符合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具备了实现产业化的可能。这种创新的出发点、考虑的全面性可以视为一种产业化的视野。

中医药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学这种以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并在宏观上借助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跨越,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中医药文化是一座宝库,但是长期以来,中医药创新之路步履艰难,中医药创新人才的不足成为发展的主要瓶颈。创新人才与常规人才的差别在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至关重要。

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样面临了前进过程中的巨大挑战——如何在科文并茂、百业兴盛的今天抓紧时机,进一步证明自己、进一步取信并服务于更多的百姓、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不仅仅是熟读圣贤、掌握医技能够战胜的困难了。现代中医人必定要比古代先贤承担更多维系学科命脉的艰巨任务,不仅要有坐堂行医的本事,还应具备创新发展学科的信念和能力。

资料链接

陈竺、陈赛娟夫妇:用砒霜治疗白血病

白血病的治疗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2017年2月9日在Cell杂志上,国内白血病研究著名科学家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联合发表了题为Poisoning the Devil>的文章,介绍了研发用砒霜“以毒攻毒”治疗白血病的背后故事。

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师韩太云偶然了解到,民间一种含砒霜(缩写为ATO)、氯化亚汞和蟾酥的偏方对某些肿瘤有一定效果。虽然由于作用机制不明,该药并没有推广,但是这件事情启发了陈竺、陈赛娟院士夫妇,他们接着导师王振义院士的成果,提出“协同靶向治疗”,用全反式维A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M3亚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APL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机制上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回顾科研生涯,陈竺、陈赛娟夫妇感触到从中西方古老的智慧中获益良多,特别是中国古老的“以毒攻毒”思想教会了他们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现代西方的科研训练、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帮助他们在分子层面深入了解疾病进展的每一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突破。陈竺、陈赛娟院士也表示在这条研究道路上他们还只是开了个头,这条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参加社会实践,锤炼专业本领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剔除思想中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培养踏实的作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自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医学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其“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学用结合,积极地把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医学生要通过第一课堂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再学习,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因此,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确定活动具体内容方面,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实践,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面对和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促使大学生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思考,大胆提出质疑,学习目的性也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更强,对相关知识和能力掌握也会更迅速和牢固。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要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中药专业的学生要多动手,早实验,早实践,多实践。非医药专业的学生要做到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发展中医药事业和运用中医药造福人类的重任。

资料链接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联络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格罗培斯大师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然而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告诉施工队在园区撒上草种。没多久,小草出来了,整个乐园被绿草所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踩出的小道有窄有宽,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五、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中医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使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中医药。不少外国学子来中国,正是通过中医来触摸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一带一路”更是为中医药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医药全程参与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赢得广泛国际赞誉。

中医药学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没有中断过的一门科学。几千年来不断发展,虽然曾经饱受打击与摧残,却仍矗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并通过教育与合作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地加速国际化进程。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性交流,是中医青年必须践行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随着中医药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医药人才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素质。

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取长补短是世界性的趋势,多元文化交融的机遇和挑战不可避免,中医药人要提升自己跨文化工作的能力,首先要具备较深厚的外语功底,有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外语运用能力,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同时,还要培养国际视野,了解、适应和接纳异国文化,尤其是异国的医疗风俗习惯,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资料链接

我国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资料

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17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推动中药类产品在更多国家注册。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制定颁布64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向28个国家派出中医专家协助抗疫,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引自《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

【联结自我】

1.选择中医药类专业,是你的第一志愿吗?

2.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觉得所学专业和预期一样吗?

3.在大学里如果遇到了困难,你知道从哪里寻求帮助吗?

【教学案例】

杨明是某高校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学制的学生,他进入大学校门后为自己确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硕士毕业后先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积累经验,再返校读博提升自己。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大一和大二的时候课程不算太紧张,他加入了学生会,并担任班长,通过学生工作锻炼了自己的各项能力,得了很多荣誉,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并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为落后地区送医问药;到了大三,课业压力大了,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同年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并提高了自己的学分绩点,获得了奖学金。大四进入临床医院实习,很多人都报了托福或雅思班,准备申请出国,他没有盲从,一心一意做好医院实习,并申请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他的勤奋与好学得到了科室医护人员的一致称赞。到了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海投简历,杨明却早已得到医院科室主任和学校辅导员老师的支持,顺利留在了自己实习过的这家三甲医院。根据案例思考:

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你觉得杨明的个人规划是否科学?

2.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你觉得杨明进入三甲医院是运气还是实力呢?结合本章关于中医药事业特色和职业成长路径的知识,你觉得如果杨明留三甲不顺利,他还可以有哪些选择?

3.你觉得杨明的学业规划还可以如何细化?

实践探索

1.以“十年以后的我”为题目,围绕自己十年后的职业和生活,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2.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在班级或者宿舍同学面前,做一次主题演讲。

3.阅读一本关于名老中医的书(比如自传、回忆录、学术专著),并问自己:从这本书中,你学到了什么?

4.写一份学涯规划书。 q0hRYi812REenQVii+U6L2+61hQYmcJ1+W8iACR3KNJpZ4Nt52C2l7aVeHVW84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