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医药院校学生学涯发展目标与特点

大学的学习生涯简称为“学涯”。学涯影响着人的职业生涯后续与结局、职业成功的早晚与顺逆。因此,学涯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了解大学生学涯发展的身心特点与阶段特征,有助于大学生对学涯进行必要的准备与规划,对于过好大学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将围绕学涯发展的特点,立足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学涯的发展目标,在解析学涯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学涯阶段的目标与任务,以期为大学生活制订成长策略。

一、学涯发展总体目标

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呢?我们可以从学术化、社会化、职业化这三个人才培养目标来进一步理解这一问题。

(一)学术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术化专指培养大学生学术理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世界的本质具有一定看法,有自己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实践方案。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是中医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整个人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料链接

吴以岭:络病理论成就“院士首富”

1949年,吴以岭出生于河北故城的一个中医世家,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在研究与学习中,吴以岭发现,“活血化瘀”是中医诊治这类疾病的传统方法,但这种方法只关注了血管内血液的黏稠梗阻,而忽略了对病变血管本身的治疗。后来,在一些关于络病的典籍记载中,吴以岭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法。1982年年底,一个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特处方终于问世,被命名为“通心络”。直到现在,主要用于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通心络仍旧是以岭药业的最主要产品,仅以2010年为例,以岭药业通心络单品销售收入9.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5.86%,是以岭药业的看家法宝。

(二)社会化

社会化泛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由“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掌握获得经济独立的各种条件,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获得人格独立,拥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最终获得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社会适应特别重要,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社会化问题,把它作为学涯中的重要任务来看待。

(三)职业化

职业化是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其职业素养符合未来职业要求的过程。职业化的过程,概括而言就是职业素质养成。一般而言,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行为等多个方面,职业化就是要求大学生在以上多个方面加以修炼,达到职业素质要求,成为职业化人才,适应现代职场的要求。

职业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职业化精神和职业化能力两部分。对于中医药人才而言,行业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人才实现职业化的个性因素,而形成符合未来职业要求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品格与职业动机是人才实现职业化的共性因素,也是跨行业的可迁移素质。

二、中医药院校学生学涯发展特点

学涯发展特点,包括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特点和专业性发展特点。

(一)身心发展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少年期和青年早期,这一群体身体发育成熟;在智力上,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均得到完善,创新思维高度发展;在心理发展上,自我意识鲜明,但是自我评价比较模糊,对自我的内在与外在评价不稳定,可能有时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负面评价暴跳如雷,有时却十分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千夫所指却可以泰然处之;他们有时会认为自己是十分自信的人,有时却认定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心理学家将大学生时期的自我矛盾称为“自我同一性危机”,此期的身心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二)社会性发展特点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进入大学后,青年的社会环境与中学阶段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些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他们具有与以前不同的社会性发展特征,总体表现为社会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人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政治意识趋向成熟。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有强烈的爱国情结,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观念上逐渐趋于成熟,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大局出发理解国家发展形势。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大学生中的主流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趋势。

第二,学习兴趣更加广泛,职业目标逐渐清晰。医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从过去的考上一所理想大学转向如何适应未来的医药工作,这种目标的变化促使大学生关注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领域,大学生丰富的学术活动,众多学术大师的口传心授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使他们对医学新知识、新领域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其学术视野更加广泛。除了专业领域,适应性社会技能的学习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通过各类的社团和组织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学到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技巧,这些活动和组织也给他们提供了锻炼和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机会,成为建立职业自信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形式。

第三,生活空间虚实兼重,文化追求古今交融。现代中医药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往往具有现实与虚拟交融对话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注重现实感,讲实用,不接受过于理想化的宣传教育,同时由于过于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往往对成功的获得有较强的焦虑,缺少持久的忍耐,这使他们会因为焦虑而错失某些重要的成功机会;另一方面,对虚拟世界比较依赖,虚拟空间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大学生既要接触丰富多彩的现代科学知识,也要接触内涵深厚的中医药经典理论,学习过程中既要承受各种现代文明的洗礼,也要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这种学习方式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品格。现代中医药大学生既追求时尚,对新潮流新风尚有着敏感的把握,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同时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使他们身上体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形成谦和谨慎、礼让包容的处世态度。当然,少数大学生承受着自我价值观内在自我矛盾与冲突的痛苦,使他们在现实中表现为竞争意识不足、角色转换迟缓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既要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培养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四,经济基础的差异。现实生活中,城乡之间、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不平衡,势必造成家庭收入差距存在着差异。大学生家庭收入的差距决定了大学生校园消费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厚,与最时尚的电子消费品为伴;而另一些学生家庭生活相对拮据。这些经济条件和消费行为差异使得大学生群体产生一定的分化,同时也使得学生群体在心理和社会能力方面产生分化。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个人财富,通过诚实的劳动和奖学金成为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表率,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五,人际网络趋密,交际困惑增多。上大学以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集中于家庭和同学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动机比较单纯,所谓的“朋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学习的“同盟军”,甚至是“玩伴”。而在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远比初高中时复杂。当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时,大学生开始重视人际关系,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的苦恼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有的表现为交往技能的不足,有的表现为交往动机的不足;有的表现为交往过频,疲于奔命,有的则表现为人际冲突,关系紧张;有的表现为同伴之间的信任危机。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需要在社会化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专业性发展特点

正如哈佛医学院艾伦·罗斯曼所言“来到医学院之前,我认为当我说我想当一名医生的时候,我理解其中的内涵,而当我迈进医学大门的第一步时,才发现我对此一无所知”。医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是“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社会地位高”“越老越吃香”,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对医学本质的了解还远远不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首先,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于医疗从业者而言,还要面对科学的“极限”:虽然医生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技术精湛,希望可遵循技术规范自主完成医疗活动,但是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患者的疾病不是单单某个器官的问题,不是专业精细化可解决的,对于一个医生而言,要做到科学和经验的平衡,凭借对专业和本职工作的热爱,不断探索生命与疾病的规律。

其次,医学是一门人文伦理学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其基本任务是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而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的身心健康,所以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第三,医学还是一门经验学科。医学经验一是存在于中医典籍中的古圣先贤的经验;二是通过临床跟诊学到的当代名医名师的经验,名医名师通过口传心授的经验是跨越书本和实践所遇难题的捷径;三是自己的经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从而将在中医典籍中学习到的古人经验和跟名医名师学到的经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

总之,中医的科学性、文化性以及经验性的特征必然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涯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发展特点以及中医药文化所带来的专业发展特点,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学涯发展的总体特征。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涯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大学的生活是有阶段性的,总体的目标再好,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是难以制订可行的学涯发展方案的。不同的阶段,大学生经历的发展任务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总体的目标下,按照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历程,结合学校培养方案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大学生活被自然而然地划分为入学适应、学业发展和就业准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照发展顺序而排列,各阶段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区(图1-1)。

(一)入学适应期阶段性特点

入学适应期是大学生迈进大学后都要经历的第一道关口,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1年左右。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一时期能否顺利度过对后期大学生涯的展开非常关键。大学生活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强烈的应激,如同所有应激反应的产生和消除过程一样,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到适应的过程,因此,参照心理应激的发生规律,可以将入学适应期分为感受期、接受期和适应期三个基本阶段。

1.感受期(新鲜期)阶段的特点 从入学后的心理变化来看,高考的压力得以释放,对于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人生又开始了新的历程,他们希望过一段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进入校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梦想,却往往发现现实并不会像他们想象中那么轻松自由,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业的压力依然沉重。然而随着大学梦逐渐在现实中降温,自我与环境认识的落差造成了莫名失落感,有的人对新环境的生活难以适应,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这些紧张和不适感受集中表现为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角色适应方面的困难。

img

图1-1 中医药大学生学涯发展阶段示意图

首先是学习适应的困难。大学阶段学习适应的特点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适应从名次竞争向掌握学习方法的转变;二是要适应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大学阶段学会知识与技能远比超越他人更重要,一些原先习惯了名次竞争的学生,面临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重新洗牌的格局,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在一两次考试之后,心理失落与沮丧感油然而生,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对大学学习目标的一种观念上的误读。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仍沿用高中阶段一味接受知识、深研强背一本书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对于老师脱离教材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不会记课堂笔记,不爱质疑提问,学习中强迫记忆,感到知识过多难以消化,产生学习困难与挫折感。

其次是生活适应的困难。在生活方面,大学适应期对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学生生活上自主自立。一些学生在高中有过住校经历,能较快地适应环境,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首次尝试住校生活,一切生活琐事都需要自理,过去一切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心理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感更强,这些学生对时间的管理不重视,或者不会有效管理时间;有的学生对金钱管理缺少经验,有一种钱总不够花的感觉;有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包容他人的生活习惯,有一种孤家寡人的感受……这些均是新生生活不适应的表现。

再次是角色适应的困难。在社会生活方面,丰富的人际网络与校园生活增加了大学生活的趣味,要求学生能适应这种变化,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有效地实施自我管理。一些学生对这种特征认识不足,一入学就参加了过多的社团,美其名为锻炼能力,实则整日疲于奔命。另一些学生生活没有目标,对未来没有设想,被动无序地应付各种活动,不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学习几年只是拿个学历文凭,其他无所收获;还有一些学生不主动与他人建立人际联系,不问天下事,只读圣贤书,自我封闭于一处,成绩优秀却没有社会工作能力。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告别高中生角色,进入大学生角色,建立未来职业人角色的一系列变化,需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认同新的角色与要求,这对于刚成年的大学生而言并非易事。

2.接受期(调整期)阶段的特点 处于上一个阶段的大学生由于新鲜感的支撑,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产生不适感,首先会在心理防御机制作用下发生否认、抵抗、投射、转移、合理化等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减少大学生心理上的不适感,提高他们的生活信心,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接受期的医学大学生在处理压力模式上发生明显的分化,一小部分大学生本身具备较丰富的处理压力和消除压力的思维模式和应对技能,他们能很快从不适期转向接受期,不适感较弱;绝大部分医学生尽管感受到明显的不适,但他们会主动学习医学健康知识,学习压力消除的方法和技术,在团体中寻找情感支持和行为方式榜样,他们用更加积极的方式认知现实变化,从行为上调整策略,所以也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重新获得新角色和角色自信;但也有极少一部分大学生缺少面对压力的勇气、对生活环境变化的心理认同及处理压力的必要技能,他们多采取退缩(如回忆过去、依赖旧关系)、拒绝(如不承认变化、不接受帮助)、逃避(如自我孤立、做白日梦)等方式应对压力,长期不能走出适应不良的阴影,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学业成绩低下或自我发展受限等社会功能的退化问题。

3.适应期(解决期)阶段的特点 经历对压力的接纳和调整的过程,大学生会感到自己已经习惯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始把精力转向学习技能的提高、人际网络的扩展、职业探索及其他感兴趣的休闲活动上,理想状态下,这些目标的确定提升了内在成就动机水平,动机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加快了适应的速度,同时,成功地适应环境的经验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技能水平,使之愈加自信于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适应循环。

这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与大学目标的重新调整有关,因为初入大学时,学生的目标是理想化的和模糊的。有的学生仅有学习单方面的目标,而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有的学生对大学中要实现什么没有清楚地思考,只是想好好放松一下高考后厌倦和疲惫的身心;有的学生有非常高的自我要求,却在现实面前发现完全不适用,陷入了彷徨……这些学生需要在适应期内重新定位自己的大学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实践和思考使其清晰化,这样确立的目标才能真正帮助自己走出环境的障碍。而那些被动接纳环境压力的办法只能让大学生停留于上一个阶段,生活于“混学历”或“过”大学生活的消极状态。

鉴于入学适应期各阶段的特点,大学生在此阶段的第一发展目标是社会化,其次是学术化和职业化。在社会化目标方面,大学生应尽快熟悉大学新环境,了解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正视新环境带来的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迅速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术化目标方面,大学的新人应把适应的重点放在建立学习习惯和培养学习毅力上,不要急于学习过深过专的知识,相反,应尽量多听一些中医药文化方面浅显易懂的讲座,勤于思考,建立关于中医药理论的特定思维模式即可。在职业化目标方面,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个人职业意识和了解行业基本现状,既可以多读一些有关职业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中医药行业的各种报道和报告,也可以通过亲身的职业体验增加自己关于中医药职业的认知,了解行业的状况。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对中医药名家或知名企业进行访谈,这种形式即是大学生了解中医药行业状况和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建立职业意识的好途径。

(二)学业发展期阶段性特点与目标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由于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学业发展期。这一阶段大学生表现为专业学习兴趣逐渐浓厚、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同时在其他心理和社会目标上也获得较好的发展,比如:自我认识进一步深入,人际交往增多,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这些均是学业发展期的特点。这一阶段同样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兴趣泛化期阶段的特点 经过上一个阶段的调适,大学生开始有了较清晰的发展目标,大部分学生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进入兴趣泛化期阶段。在兴趣泛化期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从通识教育逐渐过渡到专业教育,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的专业领域知识激发了他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开始主动涉猎课程以外的专业知识,有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学生会参与本科生导师的课题、实验及临床工作,虽然他们面临知识上的匮乏和技能上的缺陷,这些活动却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动机,他们经常聆听各种讲座,参与学术论坛的组织工作,希望全面形成关于中医药学科体系的认知。兴趣的泛化对于学习目标的建立可谓有弊有利。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医药大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行为参与,但中医药的知识还比较肤浅,只是在思维上形成了对中医药较完整的认识,实践体会不深,且他们的学术兴趣源自广泛的涉猎,因此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转移和消除。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兴趣的泛化为下一步的兴趣聚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缺少泛化兴趣基础而建立的兴趣同样是不稳定的。

2.目标萌芽期阶段的特点 在上一个阶段,中医药大学生对几乎所有与中医有关的知识,甚至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都抱着浓厚的接纳态度,随着认识的发展,这种泛化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进入了目标萌芽期。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最大的差别在于对知识与技能的偏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知识与技能的偏好可能源于不同理论深入认识后的冲突与对比,可能源于学生个人自我思索与选择,也可能源于对某些学术人物的追随与批判,这种偏好促使中医药大学生对自己接触的学科产生价值判断,对于认为值得学的东西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而对于认为错误和无价值的东西会选择放弃。这种兴趣的聚焦有助于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加深对相关学科的认知与技能掌握,从而产生学术成长目标的萌芽。当然,如果这种偏好不加以适当的引导,或建立在错误的学术方向上,则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学术成长贻害无穷。

3.能力成长期阶段的特点 学术成长目标初步建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整才能得以确立。目标建立后学生会把重点放在提高学术能力方面,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能力成长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遇到的困难会很多。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具有知识体系庞大、学习任务繁重、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要获得学术能力的成长,不但要依靠持久的学习兴趣,更要依靠合理的学习规划、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毅的学习耐力和优秀的学习习惯。因此,这一阶段能否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情商而非智商。不少学生在能力成长期面临种种阻力,在艰苦的学习风浪考验下,一些学生由于对大学学习方式不得要领,多门功课亮起了红灯;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成绩步步滑落;一些学生不能抵抗安逸生活的诱惑,放松了学习要求,成为课堂上的“沉睡哥”;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心苦学却收获甚微,最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生怀疑,产生了退学的念头……这种种现象均与能力成长期缺少学习指导有关。

在学业发展期内,学术兴趣的建立、学术目标的明确、学术能力的提升,三者环环相扣,成为此阶段的“三部曲”,因此,学术化目标是最为重要的阶段目标,其次才是职业化目标和社会化目标。此阶段,学术化目标是如何学好中医药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前一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异的学习毅力的影响,还取决于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此阶段职业化目标比前一阶段有所深入,随着专业学习和职业体验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前职业角色开始建立,如一些中医学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我是一名医生”的角色感,并产生未来职业的愿景,因此,此阶段的职业化目标是通过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联结建立职业目标。

(三)就业准备期阶段性特点与目标

一般而言,就业准备期指毕业前1年左右到毕业这一段时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就业的准备已经大大地提前了,因此,就业准备期与学业发展期之间有一段重合。两个时期的差别在于阶段的目标,如果说学业发展期实现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就业准备期的主要目标则是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一阶段同样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1.职业规划期阶段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在获得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去探索自己的职业空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学有所用。

这一时期在就业准备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开始探索自我的职业兴趣与职业性格,希望将来能愉快地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了解职业环境,希望寻找自己满意的工作条件与前途,在不加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获得的信息是肤浅而模糊的,他们很难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职业愿景,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设想充满希望,但谈不上建立职业规划。实践证明:若在这一阶段没有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而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大部分人会因实习产生的经验而选择工作,少数学生视野相对狭窄,在求职中表现得更趋功利化,个别学生长期陷于职业迷茫之中,在就业竞争中缺少自信、缺少自知、缺少主动,并且没有向老师咨询。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中依靠科学指导,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十分必要。

2.见习实习期阶段的特点 见习实习阶段既是大学教学的一种安排,也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必然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在学术能力方面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职业准备方面则是通过真实的职业岗位经历积累从业经验,全方位地体验某一岗位的工作流程、操作工具、工作对象、职业环境、职业道德要求及其他任职条件等职位信息,形成对这一特定岗位的整体认知。如果参加见习实习的学生发现这个岗位与理想职业条件相匹配,很有可能直接促成就业。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学生在实习中获取经验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职业目标的清晰性及实习行为的主动性。职业目标清晰的学生会有计划有步骤地积累工作经验,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加以提升,在未来的求职面试中表现出更多的职业成熟,同时,在实习中能主动地争取更多的工作尝试机会有助于经验积累,实习行为的主动性还包括不囿于学校的教学安排,自己主动利用课外时间有目标地开展职业实践。

3.求职就业期阶段的特点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大学生进入了求职就业阶段,这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时期。毕业在即的大学生大多面临着毕业生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诸多抉择和思考,因此心理压力非常大,一些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因求职中遇到挫折和冲突而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产生种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充分的就业前准备有助于减轻就业期压力。在前两个阶段做好了科学职业规划和丰富经验积累的学生将在这一阶段表现更加从容,他们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这些冲突多表现为他们难以在两家条件相当的单位间选择,难以在寻求生活安逸还是事业成就之间选择,以及到底是继续升学还是投身工作等。而对于那些在职业规划和经验积累方面准备不足的人,这一阶段要补的课可真是太多了。没有人是天生的职场高手,初涉职场,无论是求职、实习或就业,都要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挫折的过程,因此,建议职业准备要早思考,早积累,早实践,必要时向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寻求帮助。

进入大学最后一个阶段,其首要目标自然是关于职业化的。其次才是社会化和学术化的。职业化目标既可以是如何找一份好工作,也可以是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者应征入伍等,所以此阶段的职业化目标可以用“做出职业选择”六个字加以概括。绝大多数学生会为就业而准备,这一阶段不但要有职业目标,还要学会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运用科学决策的技术进行职业信息分析,检验职业目标合理性,甚至要学习就业政策和面试技巧。

就业准备期的社会化实际是二次社会化的过程,大学学涯的第一次社会化是实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化的社会化全过程,而就业准备期的社会化则是由大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种社会化过程中对人格社会化和价值社会化要求更高了。在学术化目标方面,完成全部学习任务,获得学术方面能力的证书是主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作为学术能力的升级,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学习不再是人与知识之间的互动,快速学习、创新学习、组织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应对职业风险必备利器,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尽快适应和改变。可以说: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社会化和学术化任务都是为了职业化而服务的,职业化是大学学涯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也是职业生涯的准备和开端。 W7bt7ddK203S/nH63WggyXpmvLHtwRDQSLLtEralMNKGLRE0mrMomOPuFkavEW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