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识读大学

不论你是立志成为扁鹊那样的医圣还是成为李时珍那样的药学家,抑或发挥你的所学在医药领域纵横捭阖,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为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不仅是学术的殿堂,还是最具理性,最具批判与创新精神,最具独立、自由、宽容、民主、开放精神的地方。在人类文明继承、保存和发展中,在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方面,大学都占据主要阵地。什么是大学?大学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大学的功能是什么?了解这些内容,是我们科学规划、合理度过大学生活的基础。

一、大学的起源与功能

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曾经说过:到1520年,西方世界建立的约85个机构至今仍以其公认的形式存在着的,除了教会、议会,就是70所大学了,可见大学的生命力。大学是探索真理和教书育人的地方,要深刻了解大学的含义,必须要从大学的起源和基本功能谈起。

(一)大学的起源

“大学”一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其拉丁文为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 “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含义。在我国上古和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也有记载为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在现代,大学是指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提供教学与研究条件,并授权或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

1.西方的大学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为教皇格列高里七世所支持,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此后,博罗尼亚大学成为整个欧洲的学术圣地。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

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范,是当时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鼎盛时期师生达5万多人。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了剑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平等是中世纪大学的重要特点。教师有权竞选校长或院长,更多的大学生来自市民或农民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上大学同当神职人员一样,成为普通子弟跻身上流社会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世界范围内从一国到另一国的学术迁移是殖民统治带来的结果之一。美国大学的建立就是直接受到当时英国殖民统治深刻影响的典型例子。17世纪初,在首批英国移民到达美洲时,他们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大学。非洲和亚洲的大学深受英国和法国学术模式的影响。此外,19世纪德国新出现的学术模式对美国高等教育有重大的影响,而美国的“赠地学院”模式则影响了印度、拉美及部分非洲国家的大学。多数东欧大学采取了德国模式,同时也吸纳了法国模式的某些特征。

2.中国的大学 根据文献记载,汉代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以便为国家培养人才,“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首肯,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从此我国古代的第一所大学——太学建立起来。

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代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此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之宋朝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代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代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古代也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等。此外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偏重儒学人文教育,自然科学学科缺乏,所以到近代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

中国近现代大学起源于西学东渐。1895年盛宣怀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第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的新航程。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中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秉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思想,不仅成为当时的国学中心,更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11年创立的清华学堂,初期为留美预备学堂,1925年清华学堂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前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名师济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工程和项目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正式立项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研方面,要有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或实现了重大颠覆的技术创新;同时,在社会服务方面,要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作出突出贡献;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也要在师资建设和国际交流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

3.中医药高等教育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教育迈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四所中医院校率先成立,开启了高等中医院校教育的新篇章。随后,各省和直辖市相继建立中医学院,中医药院校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基地,从而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后,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基本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

(二)大学的功能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在其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中提出:“高等学校是知识密集、多种学科的学者和专家集中的地方,又有较完备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较多较快的科学信息。这特点与条件决定了它可能必须具备如下三种功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2011年,我国提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同时大力提倡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发展了大学的功能。

1.人才培养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前言中说: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艺术等形式长期储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生成”,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灵与肉的交流,包括知识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启迪年轻一代,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其天性。近年来,大学职能越来越丰富化和多样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发生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人才培养的类型涉及顶尖创新人才、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多个层次。这些有益的尝试更好地推动了中国大学的发展。

2.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知名大学所开发出来的一项新的职能,我国高校也不例外。当今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培养已不仅仅是现代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其中科研职能的发展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新科技园区,是大学科研职能的重要载体,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科研中心,英国剑桥科学园,以及我国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是以著名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发展基地。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首先,大学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大学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努力培养各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其次,大学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大学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是大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社会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不断拓展。现今大学社会服务的主要类型有继续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社会批判与监督、科技推广服务、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兴办知识企业等。医科大学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直接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也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典型代表。

4.文化传承创新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所大学要有自己的独特精神气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航标和灵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基础,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就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各国大学、各个大学均把人类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发扬当成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因之成为大学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5.国际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合作是大学实现国际化的主要手段与路径。对外交流合作不但是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大学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的需要。2022年1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双一流”建设的原则和具体任务,开启了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二、大学教育特点

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大学的校园、大学的生活、大学的课堂都与以往熟悉的中学时代有了很多的不同,本部分所分析的特点,主要是与大学生之前接受的中学教育做对比而产生的特点。

(一)教育目标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好基础理论知识,为中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一般知识性的储备。同时,也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

大学教育则是学生走出家庭的庇护,成为一名完整的“社会人”的教育阶段,所以大学教育不光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通识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必备技能,从而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大任、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明确的区别。

(二)教育对象

中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些刚刚进入青春发育期、11~18岁之间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是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很多事都需要积极引导,妥当处理。而大学教育一般面对的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生理上已经进入青春成熟期,心智更加成熟,个性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三)教学特点

从课程学习来讲,上大学之前,大家学习的科目无外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上大学之后,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专业类课程,学习这些新的课程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1.大学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相对中学阶段减少,需要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实验室、课外活动等增加自主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学生相应地转变观念,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逐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

2.大学教育是围绕专业所开展的系统教育 专业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的学业门类。专业课程可以看作围绕专业体系的一个个“模块”,这些“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同时,每个“模块”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集中了本门课程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与当前本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现状。所以,学生可能发现很多问题是未知的或者很多理论是存在争议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通常要学完一门课程后,才会对本课程所涉及的领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3.大学教育是强调思维训练的教育 如果说中学教育是知识教育,那么大学教育就是思维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的是知识与论点的出处,掌握的是科学规律,如果说中学教育关注的是“是什么”,那么高等教育关注的就是“为什么”。所以大学的课堂教学不会完全按照课本进行讲授,教师的讲课可能涉及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资料、实际案例、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清晰的概念,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只是最基本的“骨架”,许多内容要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或实践来获得。所以,在大学的课堂上,学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最为重要。

鉴于大学教育具有以上特点,新生入校后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认为大学课程“难”,可能还会产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对于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可能还存在是否接受中医思维的问题。

所以,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大学教育在思维方法、学习内容以及教育目标方面的特点,以加快适应过程,尽快融入大学教学活动中。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暂时“听不懂”的情况,只要努力去把握大学学习的特点,逐步掌握大学学习的规律,慢慢就会适应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

(四)教育资源

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每个班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有相对固定的座位、在一起听课的也基本是一个班的同学,但是在大学里,大多数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的地点通常也会随时变动,比如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上课,但3~4节课又会被安排在另一栋楼里,更有甚者有时还会在不同的校区,并且与自己在一个课堂里听课的同学可能还是不同专业。另外,正如前文所言,大学教育强调自主学习,所以可能给同学们一种“大学好自由”的假象,除了必须参加的课程学习之外,大学生会比中学生多出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些同学用这些时间来泡图书馆、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几年积累下来会有丰硕的成果;但是有些自主性不强,平时习惯了听从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学生,则可能选择上网、玩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来填充这些时间,大学生活也就过得空虚乏味了。

资料链接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

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二曰砥砺德行。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苛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励,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改编自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讲词)

三、大学教育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综上,大学的基本教育任务可以包括思想、学习、实践和社会化四个方面。

学生在大学里面应该学什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为了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加以安排即: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学习(learn to how to learn)、学会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 to be)。

(一)学会做事(learn to do)

学会做事是指用一种善始善终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坚持不懈并力求完善。很多大学生做事只注重其中的某些“有意思”的环节,而不太注意或不愿意去关注那些“没意思”或“没有成就感”的环节,殊不知这样是做不好事情的。只有自己亲自做过的事,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过程与道理,实践动手能力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学会做事通常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评价:“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得怎么样”。

资料链接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1963年,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重庆大学),有一次,任正非乘坐火车回家看望父亲,父亲嘱咐他要不断学习。任正非回到重庆后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学完,接着还学习了逻辑学、哲学和几门外语。

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任正非从部队以副团的身份转业,来到成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在这里,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陡坡”:任正非在一笔生意中被人坑了,导致公司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那时,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处于中年危机之中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急迫,令任正非迫不得已,走向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道路。1987年,任正非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

凭借特区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这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但是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行业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43岁的任正非,在这个时候突然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天才,决定自己做研发,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最初公司员工仅50余人。当时的华为公司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得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也是创业公司所常见的景象,只不过后来在华为成为了传统,被称为“床垫文化”,1991年12月,首批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当时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直接面临的就是破产。幸运的是,这三台交换机很快回款,公司得以正常运营。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而当时华为的员工,也只有100人而已。

(二)学会学习(learn to how to learn)

未来学家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折旧的定律告诉我们,“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我们在学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自己一生所需知识的10%,甚至更低,其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自学中获取。学会学习将是我们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即L≥C,其含义就是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学习(learning)速度要大于变化(change)速度。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快速获取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会如何学习”是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学会学习是当今时代的总体要求,也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资料链接

著名教育家斯金纳(B·F·Skiner)有句名言:“好的教育是学生毕业多年后,把所学到的功课差不多都忘记掉以后,还能剩下来的那些。”如何理解斯金纳的这句话?

(三)学会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

学会与人相处,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人们需要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和帮助。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个人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必要前提。即使彼此不能成为朋友,也至少需要有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是成人人际关系的最大特点。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生存与发展技能。

首先,要构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除此之外,还要遵循社会约定的道德规范。每一个人都有享受自由和快乐的权利,但同时又都有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尽力的义务。例如,在家庭中要遵守家庭道德,在单位要遵守职业道德,在社会就要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遵守规则、坚持道德底线的人。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团队和合作意识。对大学生来说,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必须养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取得成功。当然,强调团队合作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人智慧、个人价值。个人智慧只有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致时,其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团队成员只有对团队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才会真正快乐地投身于团队的工作之中,体会到工作对于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资料链接

卡耐基曾经说过:“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技术与创造,85%靠他的人际关系。”你是否同意这句话?

(四)学会生存(learn to be)

就大学生而言,生存不仅代表着物质的存在,例如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生命的持续,也代表着精神世界的同一和发展。在“学会生存”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应该聚焦于自我判断、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改进,保持连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变化的未来和未知的世界。

资料链接

学会生存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一个人有权利接受教育,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因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以发现自己各方面潜力,形成丰富多彩的人格。

(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总而言之,“四个学会”既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其走入社会建功立业的基础,其中“学会做人”是“四个学会”中的根本与关键,因为“学习”“做事”“共处”说到底都是“做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唯有从点滴着手,加强自身修炼,不断拓展自身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W1P5N74C9UgKWwfWRPSUTmqjADl2Yc1R+O9+E79O3XR3De++qAKeR1Vs+DS111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