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bone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坚硬有弹性,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故每块骨均是一个器官。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具有生长发育、修复、再生、改建的能力。身体锻炼可促进骨的发育、生长,长期废用则可出现骨质疏松和废用性萎缩。
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颅骨 、 躯干骨 、 上肢骨 和 下肢骨 4部分(图1-1),前二者统称为中轴骨,后二者合称四肢骨。其中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由于功能的不同,骨的形态也不同,可分为以下4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图1-2)。
图1-1 人体骨骼
图1-2 骨的形态
1.长骨 long bone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具有一体和两端其体又称 骨干 ,内有空腔,称 骨髓腔 ,容纳骨髓。骨干表面某些部位有1~2个血管出入的 滋养孔 。长骨的上、下端膨大称骺,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覆盖,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关节。骺与骨干相移行的部分称 干骺端 ,幼年时为一片软骨,称 骺软骨 ,骺软骨的软骨细胞能不断地分裂繁殖、增生和骨化,使长骨不断增长变长。成年后,骺软骨完全骨化,骺与骨干融合为一体,骨不再增长,在骺与骨干融合处遗留下一条线状痕迹,称 骺线 。
2.短骨 short bone 其外形近似立方体,成群地连结在一起,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连结牢固且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腔内器官的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等。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下颌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空腔,称 含气骨 ,如位于骨性鼻腔周围的上颌骨、蝶骨等,发音时,它们能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
在某些肌腱内有扁圆形的小骨,称 籽骨 sesamoid bone,其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和改变肌牵引方向的作用,如位于膝部的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骨的表面形态受其功能和邻近器官的影响,按其形态的不同予以命名。
1.骨的突起 高而明显的突起称为突process,其中尖锐而小的突起称棘spine,基底较广较大的突起称隆起eminence,粗糙的隆起称粗隆tuberosity,圆形的隆起称结节tuber,窄长的条形隆起称嵴crest,低而粗涩的长形隆起称线line。这些突起常与肌腱和韧带的附着有关。
2.骨的凹陷 大的凹陷称窝fossa,小的凹陷称凹fovea或小凹foveola,浅的凹陷称压迹impression,窄长的凹陷称沟sulcus。
3.骨的空腔 骨内的腔洞称腔cavity、窦sinus或房antrum,小的称小房cellules,长形的称管canal或道meatus。腔或管的开口,称口aperture或孔foramen,不整齐的口称裂孔hiatus。这些都与容纳某些结构或有某些结构穿行有关。
4.骨端的膨大 较圆者称头head或小头capitulum,头下略细的部分称颈neck,椭圆的膨大称髁condyle,髁上突出部分称上髁epicondyle。头与髁表面有关节面参与形成关节。
5.平滑的骨面 平滑的骨面称骨面surface,骨的边缘称骨缘border,骨边缘的缺口称切迹notch。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神经、血管及淋巴管分布(图1-3)。
1.骨质 bone substance 是骨的主要成分,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性强,分布于骨的外层;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呈片状的 骨小梁 构成,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张力和压力的方向一致,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颅盖骨表面的骨密质分别形成内板和外板,内板薄而脆,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故颅盖骨发生骨折时,内板骨折多于外板骨折。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 板障 diploë,有板障静脉通过。
图1-3 骨的构造
2.骨膜 periosteum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外,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生长、再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合成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附着于骨面。衬覆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间隙内表面的膜称 骨内膜 ,它是菲薄的结缔组织膜,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也具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在幼年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活跃,参与骨的生长,至成年期转为静止状态。但当发生骨损伤时,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损伤的修复。故手术时要尽量保护骨膜,以免发生骨的坏死和延迟骨的愈合。
3.骨髓 bone marrow 是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分 红骨髓 和 黄骨髓 。在胎儿和幼儿期,骨髓全为红骨髓,内含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呈红色,故红骨髓有造血功能。约在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由红色变为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红骨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骨松质内继续造血。在慢性失血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逐渐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骨髓移植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是人体组织移植的一种,它是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主要有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异体骨髓移植又包括异基因骨髓移植和同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需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极少数无亲缘关系的供髓者所提供的异体骨髓,或家庭成员之间,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以及与患者HLA不很匹配的无关供者的骨髓移植。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是极少数的同卵双胎孪生兄弟或姐妹间的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可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恶性肿瘤。通过骨髓移植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促进康复。
血管 :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等。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条,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降支达骨端,滋养骨干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长骨邻近动脉。不规则骨、胸骨和短骨的动脉来自骨膜动脉或滋养动脉。上述各动脉均有静脉伴行,汇入各骨附近的静脉。
淋巴管 :骨膜有丰富的淋巴管,但骨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还未确定。
神经 :骨的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多为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血管壁。骨膜、骨内膜等有躯体感觉纤维分布,骨膜的神经丰富,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骨折时,常引起剧痛。
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部分构成。有机质主要是由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等构成,约占骨重的1/3,主要构成骨的支架,并使骨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而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约占骨重的2/3,使骨坚硬挺实。这两种成分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决定着骨的物理性质。幼儿的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约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状骨折。成年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约为3∶7,骨质坚韧,具有很大的硬度和相当的弹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相对较多,但因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沉积,骨质易出现多孔性,骨组织的总量减少,表现为骨质疏松,故脆性较大而易发生骨折。
从胚胎第8周开始,由中胚层的间充质先分化成膜。以后有的骨从膜的基础上骨化,称膜化骨,如颅盖骨和面颅骨等;有的骨则是由间充质先发育成软骨雏形,以后软骨再骨化为骨,称软骨化骨,如躯干骨和四肢骨等。
1.膜化骨 此种骨化方式见于一些扁骨如颅骨。在间充质膜内有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骨胶原纤维和基质,然后在基质内逐渐出现钙沉积,构成骨质。开始产生骨的部位称骨化点(骨化中心),从此点向外周放射状增生,形成海绵状骨质,新生骨质周围的间充质膜即成为骨膜,膜下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质,使骨不断加厚,骨化点边缘不断产生骨质,使骨不断加宽。同时,破骨细胞将已形成的骨质破坏吸收,成骨细胞再将其改造和重建,如此不断地改变着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以达到成体骨的形态。
2.软骨化骨 此种骨化方式见于长骨、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以长骨为例,在间充质内首先形成初具骨体形状的软骨雏形,在软骨外围的间充质即形成软骨膜,该膜深面的一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在软骨体中部周围产生骨质,称骨领。骨领处的软骨膜即成为骨膜,在骨领不断生成的同时,间充质随侵入软骨体的血管进入中央部,形成红骨髓,其中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开始造骨,此处即称原发骨化点(初级骨化中心),中心被破坏而形成的腔,即骨髓腔。胎儿出生前后,在长骨骺内出现骨化点,称继发骨化点(次级骨化中心)。骨膜、原发骨化点和继发骨化点均不断造骨,分别形成骨干与骺,但二者之间有骺软骨。此后,外周的骨膜层层造骨,使骨干不断加粗,骨髓腔内也不断破骨、造骨与重建,使骨髓腔不断扩大,而骨干的骨质则保持一定的厚度。另外,骺软骨也不断增长,与其接近的干骺端与骺又不断骨化,使骨不断长长。发育到近成年时,骺软骨停止增长,完全被骨化而形成界于骨干与骺之间的骺线。骺形成关节面部分的关节软骨,终身不骨化。全身各骨骨化点的出现、干骺愈合形成骺线,均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内。
骨的基本形态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然而其形态构造可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神经、内分泌、营养、物理、化学因素及疾病等均可影响骨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调节骨的营养过程,当机能加强时,可促使骨质生长,骨粗壮坚韧,反之,则变得疏松。如瘫痪患者,由于缺少运动,致其骨脱钙、萎缩和骨质吸收等现象,甚至可出现自发性骨折。内分泌系统也影响骨的发育,如在成年以前,若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促使骨生长过快,可形成巨人症,反之,则发育停滞,成为侏儒症。维生素A有调节、平衡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保持骨的正常生长。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缺乏时,可导致体内钙磷减少,影响骨的钙化,在儿童期造成佝偻病,在成年人则导致骨软化病。此外,机械因素对骨的生长发育也起一定作用,加强锻炼可影响骨的形态结构,使骨正常发育。长期对骨的不正常压迫,可引起骨的变形,如儿童期,某些不正确的姿势及肿瘤对骨的压迫等。
躯干骨由椎骨、胸骨和肋组成,它们分别参与脊柱、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椎骨 vertebrae:幼儿时期,椎骨总数一般为32~33块,从上至下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至成人,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愈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人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部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组成(图1-4)。
图1-4 颈椎
椎体 vertebral body:呈短圆柱形,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其表面为较薄的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盘与相邻椎骨连结。
椎弓 vertebral arch:位于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其与椎体连接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 椎上切迹 和 椎下切迹 ,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 椎间孔 ,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的椎弓根向后内侧延伸为宽阔的骨板,称 椎弓板 ,在正中线上两侧椎弓板彼此结合。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 椎孔 vertebral foramen。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构成 椎管 vertebral canal,向下与骶管相通,椎管内容纳脊髓及被膜等。从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 棘突 spinous process 1个,在正中线上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尖端可在体表摸到。 横突 transverse process 1对,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 关节突 articular process 2对,分别是 上关节突 和 下关节突 ,它们分别是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向上、向下的突起,相邻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1) 颈椎 cervical vertebrae(图1-4) 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横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 横突孔 transverse foramen,有椎动脉和椎静脉等结构通过。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面的结节特别大,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在体表将颈总动脉压向此结节,进行临时止血。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名 寰椎 atlas(图1-5),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呈环状,由前弓、后弓及两侧块组成。其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一小关节面称 齿突凹 ,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后弓较长其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侧块位于寰椎的两个侧部,连接于前、后弓之间其上面有椭圆形的上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其下面为圆形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
图1-5 寰椎
第2颈椎又名 枢椎 axis(图1-6),其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指状突起,称 齿突 ,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为寰椎的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而与枢椎椎体融合。
第7颈椎又名 隆椎 (图1-7),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在活体头前屈时,该突起特别隆起易于触及,为计数椎骨序数标志。
图1-6 枢椎(上面)
图1-7 隆椎(上面)
(2) 胸椎 thoracic vertebrae(图1-8) 胸椎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椎体侧面后份、接近椎体上缘和下缘处,各有一近似半圆形关节面,称 肋凹 ,与肋头构成关节。横突末端前面,也有与肋结节相关节的横突肋凹。第1胸椎和第9以下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彼此呈叠瓦状排列。
(3) 腰椎 lumbar vertebrae(图1-9) 腰椎椎体比胸椎椎体大,其椎体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几乎水平地伸向后方,各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此行腰椎穿刺术。
图1-8 胸椎
图1-9 腰椎
(4) 骶骨 sacrum 呈三角形,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图1-10)。其底向上,借纤维软骨与第5腰椎相连结。尖向下,与尾骨相接。盆面(前面)凹陷,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 岬 ,其中部有并列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椎体融合的痕迹,每条横线两端各有一个 骶前孔 ,故盆面共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沿正中线上的隆起为 骶正中嵴 ,由骶椎棘突融合而成,骶正中嵴的外侧有4对 骶后孔 。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的前支和后支通过。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椎管续连,下端为一裂口,称 骶管裂孔 sacral hiatus,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 骶角 ,临床上进行骶管麻醉时即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骶骨的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的关节面,称 耳状面 ,它与髋骨的耳状面相关节,其后方的骨面凹凸不平,称 骶粗隆 。
(5) 尾骨 coccyx 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图1-10)。
图1-10 骶骨和尾骨
胸骨sternum(图1-11):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自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前面微凸,后面凹陷。上部和两侧缘分别与锁骨及上7对肋软骨相连结。 胸骨柄 上部宽厚,下部则较薄而窄,胸骨柄上缘的中份为 颈静脉切迹 ,其两侧有 锁切迹 ,与锁骨相关节。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 胸骨角 sternal angle,可在活体上摸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体 是长方形的骨板,两侧缘与第2~7肋软骨相连结。 剑突 扁而薄,形状变化颇大,紧接胸骨体下端,其下端游离。
图1-11 胸骨
肋rib:共12对,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第1~7对肋的前端,都与胸骨直接相连结,称真肋。第8~12对肋不与胸骨直接相连结,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借助软骨依次与上位的肋软骨相连结,形成 肋弓 ,间接同胸骨相连,而第11、12对肋的前端游离,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结,称浮肋。
1.肋骨 costal bone(图1-12) 呈细长的弓形,属扁骨,可分为体和前、后两端。肋骨后端稍膨大,称 肋头 ,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的部分,称 肋颈 。肋颈的外侧端与肋体交界处向后方的粗糙突起,称 肋结节 ,其表面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 肋体 长而扁,分为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 肋沟 ,是肋间神经、肋间后动静脉经过处,体的后份曲度最大,其急转处称 肋角 。肋骨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肋的后端与胸椎相关节。
第1肋骨上下扁,宽而短,无肋角和肋沟,分为上、下面和内、外缘,在上面靠近内缘的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腱附着处。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分别为锁骨下静脉和动脉的压迹。第2肋骨较细长,为第1肋骨与典型肋骨的过渡型。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
2.肋软骨 costal cartilage 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
图1-12 肋骨
上、下肢骨分别由与躯干骨连接的上、下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由于直立,上肢摆脱了支撑功能,成为灵活的运动器官,其形体比下肢骨轻巧,而下肢骨因为承受全身重量,形态比上肢骨明显粗壮。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锁骨 clavicle(图1-13) 呈“~”形弯曲,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全长均可在体表扪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粗大为 胸骨端 ,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 肩峰端 ,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有肌和韧带附着。锁骨支撑肩胛骨,使肩胛骨离开胸廓,有利于上肢的运动。锁骨骨折多发生在其中、外1/3交界处。
图1-13 锁骨
2.肩胛骨 scapula(图1-14) 三角形扁骨,位于背部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有三缘、三角和两面。
图1-14 肩胛骨
三缘:即上缘、内侧缘和外侧缘。上缘短而薄,其外侧份的小切迹称肩胛切迹,有肩胛上神经通过。肩胛切迹的外侧有一鸟嘴状的突起,称 喙突 ,于体表可在锁骨外侧1/3段的下方摸到它的尖端。内侧缘薄而长,靠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稍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
三角:即上角、下角和外侧角。上角和下角分别为内侧缘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在体表易触及,是背部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外侧角为上缘和外侧缘会合处,最肥厚其朝外侧的梨形浅窝称 关节盂 ,与肱骨头相关节。
两面:肩胛骨的前面与肋骨相贴,为一大的浅窝,称 肩胛下窝 。后面微突,被一横行的 肩胛冈 分成上方的 冈上窝 和下方的 冈下窝 。肩胛冈向外侧延伸至关节盂上方的扁平隆起称 肩峰 ,肩峰内侧缘有小关节面与锁骨的肩峰端相关节。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中的腕骨为短骨外,其余皆为长骨。
1.肱骨 humerus 位于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朝向后内上方的半球形膨大,称 肱骨头 ,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根部的环状浅沟称 解剖颈 ,为肩关节囊附着处。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称 小结节 。小结节外侧的隆起,称 大结节 ,易在体表扪及。两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分别称小结节嵴和大结节嵴。大、小结节之间的纵行浅沟称 结节间沟 ,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 外科颈 ,是骨折的易发部位(图1-15)。
肱骨体中部外侧面有一粗糙呈“V”字形的 三角肌粗隆 ,是三角肌的附着处。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 桡神经沟 ,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此神经。
肱骨下端前后较扁而略向前卷曲,外侧份有半球形的 肱骨小头 ,与桡骨相关节,内侧份有形如滑车的 肱骨滑车 ,与尺骨相关节。在滑车的前上方有一浅窝,称 冠突窝 。在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 鹰嘴窝 ,伸肘时可容纳尺骨鹰嘴。肱骨小头的外上侧和肱骨滑车的内上侧各有一个突起,分别称 外上髁 和 内上髁 ,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 尺神经沟 ,有尺神经通过,内上髁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有可能伤及尺神经。
2.桡骨 radius 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较下端细小,稍膨大形成 桡骨头 头的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的部分称 桡骨颈 ,颈的内下方有一粗糙隆起,称 桡骨粗隆 ,为肱二头肌腱附着处。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内侧缘锐利,对向尺骨。桡骨下端的外侧份向下突出,称 桡骨茎突 ,易在体表触及;下端的内侧面有关节面,称 尺切迹 ,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的下面为 腕关节面 ,与腕骨相关节(图1-16)。
图1-15 肱骨
图1-16 桡骨和尺骨
3.尺骨 ulna 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上端前面有深凹的关节面,称 滑车切迹 ,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在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 鹰嘴 和 冠突 。鹰嘴易在肘后触及。冠突外侧面的浅凹称 桡切迹 ,与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 尺骨粗隆 。尺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外侧缘锐利,对向桡骨。尺骨下端称 尺骨头 ,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 尺骨茎突 。尺骨头和尺骨茎突都可在体表摸到(图1-16)。
4.手骨 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图1-17)。
(1) 腕骨 carpal bones 由8块短骨组成,排成近、远两列,每列各有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 手舟骨 、 月骨 、 三角骨 和 豌豆骨 ,远侧列依次为 大多角骨 、 小多角骨 、 头状骨 和 钩骨 。各腕骨均以相邻的关节面相互连接,构成一掌面凹陷的 腕骨沟 。
(2) 掌骨 metacarpal bones 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的近端为 底 ,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握拳时,掌骨头即显露于皮下。
(3) 指骨 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节。拇指为2节,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 近节指骨 、 中节指骨 和 远节指骨 。指骨的近端为 底 ,中部为 体 ,远端为 滑车 ,但远节指骨远端无滑车,其掌面的粗糙隆起称 远节指骨粗隆 ( 甲粗隆 )。
图1-17 手骨
外科颈骨折: 跌倒时,肘部或手掌着地,可发生外科颈骨折。骨折线常位于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与胸大肌、背阔肌止点之间。因骨折线上、下方肌肉的牵拉方向不同,至近折端(骨折线近端)呈外展外旋位,远折端(骨折线远端)呈内收内旋位,此时易损伤腋神经。在整复固定时,须使远折端处于外展外旋位。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
髋骨 hip bone:是形状不规则的扁骨,由上部的 髂骨 、后下部的 坐骨 和前下部的 耻骨 构成。幼年时三骨借软骨相连,至16岁左右时,软骨骨化,逐渐融合成为一块髋骨。三骨融合处的外面有一深窝,称 髋臼 ,与股骨头相关节。髋骨的前下份有一大孔,称 闭孔 (图1-18、图1-19)。
图1-18 髋骨
图1-19 5岁幼儿的髋骨
1.髂骨 ilium 构成髋骨的上部,可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薄的髂骨翼。 髂骨体 构成髋臼的上2/5。 髂骨翼 位于髂骨体上方,其上缘增厚,称 髂嵴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髂嵴的前、后端分别称 髂前上棘 和 髂后上棘 ,两者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 髂前下棘 和 髂后下棘 。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突出,形成 髂结节 髂骨翼内面的大浅窝,称 髂窝 ,髂窝的下界为弧形的骨嵴,称 弓状线 ,髂窝的后方有粗糙的 耳状面 与骶骨相关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均可在体表触及。
2.坐骨 ischium 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为 坐骨体 和 坐骨支 。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2/5,其下份转折向前移行为坐骨支。体与支会合处的后部肥厚而粗糙,称 坐骨结节 ,为坐骨最低处,可在体表扪到。坐骨结节的上方有一锐棘,称 坐骨棘 ,坐骨棘的上、下方分别为 坐骨大切迹 和 坐骨小切迹 。
3.耻骨 pubis 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 耻骨体 和耻骨上、下支。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 髂耻隆起 。体向前内侧延伸为 耻骨上支 ,此支向下弯曲移行为 耻骨下支 。耻骨上支上面的锐嵴称 耻骨梳 ,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 耻骨结节 ,后者是常用的骨性标志。耻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内侧面为长圆形粗糙面,称 耻骨联合面 。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骨的跗骨外,其他都属于长骨。
1.股骨 femur 位于大腿部(股部),是人体最长的骨,其长度约占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图1-20)。
图1-20 股骨
股骨上端有球形的 股骨头 ,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关节面中央有一小凹陷,称 股骨头凹 ,是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股骨头下外侧的狭细部分称 股骨颈 。颈与体交界处有2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 大转子 ,下内侧的小隆起称 小转子 ,均为肌腱附着处。大转子可在体表扪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 转子间线 相连,后面有 转子间嵴 相连。颈与体之间形成约130°的 颈干角 。
股骨体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 粗线 ,此线向上外延续为 臀肌粗隆 。
股骨下端有2个膨大,分别称 内侧髁 和 外侧髁 。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有光滑的关节面,分别与髌骨和胫骨相关节。股骨内、外侧髁前面的关节面彼此相连,称 髌面 。股骨内、外侧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 髁间窝 。股骨内、外侧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 内上髁 和 外上髁 ,均易在体表触摸到。
2.髌骨 patella 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髌骨的位置浅表,易受外力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图1-21)。
图1-21 髌骨
3.胫骨 tibia 位于小腿内侧部,是小腿主要负重的骨,故较粗壮,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其上面有关节面,与股骨两髁相关节,关节面中部有向上突出的小隆起,称 髁间隆起 ,此隆起将胫骨上端分为内侧的 内侧髁 和外侧的 外侧髁 。在外侧髁的后下有 一腓关节面 ,与腓骨头相关节。胫骨上端与体相移行处的前面,有一粗糙隆起,称 胫骨粗隆 ,是股四头肌腱的附着处。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 前缘 和内侧面紧贴皮下,在体表都可摸到;外侧缘为小腿骨间膜所附着,称 骨间缘 ;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侧的 比目鱼肌线 。胫骨下端的内侧部凸隆,称 内踝 ;外侧面有三角形的 腓切迹 ,与腓骨相连结。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均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图1-22)。
图1-22 胫骨和腓骨
4.腓骨 fibula 位于小腿外侧部,细长,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略膨大,称 腓骨头 fibula head,其内上面为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腓骨头浅居皮下,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头下方变细,称 腓骨颈 。体的内侧缘锐利,称 骨间缘 ,有小腿骨间膜附着。腓骨下端膨大为 外踝 latera malleolus,其内侧的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图1-22)。
5.足骨 bones of foot 可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跗骨属于短骨,跖骨和趾骨属于长骨(图1-23)。
图1-23 足骨
(1) 跗骨 tarsal bones 共7块,为短骨。排列为前、中、后3列。后列有上前方的 距骨 和下后方的 跟骨 ;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 足舟骨 ;前列由内侧至外侧,依次为 内侧楔骨 、 中间楔骨 和 外侧楔骨 ,以及位于跟骨前方的 骰骨 。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 距骨滑车 ,与胫、腓骨下端相关节。跟骨在距骨后下方其后端隆凸,称 跟骨结节 。足舟骨内下部的隆起称为 舟骨粗隆 。跟骨结节、舟骨粗隆均易在体表触及。
(2) 跖骨 metatarsal bones 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称第1~5跖骨,其形状和排列相当于手的掌骨,但较粗壮。跖骨近端为 底 ,中间为 体 ,远端为 头 。第1~3跖骨底与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 第5跖骨粗隆 ,易在体表扪及。
(3) 趾骨 phalanges of toes 共14节, 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趾骨的排列、命名与指骨相同。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摔倒时,常发生股骨颈骨折。骨折的部位可以位于股骨头根部(头下骨折)、股骨颈中点附近、股骨颈根部(基底骨折)。股骨颈骨折在固定时,要注意恢复正常的颈干角,否则将引起髋内翻畸形,影响髋关节的活动和正常步态。因股骨头的营养动脉与股骨颈平行进入股骨头,当股骨颈骨折时,此营养动脉极易受到损伤,有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出血。
颅骨cranial bones:共29块,其中6块听小骨,因与听觉有关,故列入前庭蜗器章节内介绍。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各骨都借缝或软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间不能活动。
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颅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 位于颅的后上部,近卵圆形,形成颅腔,容纳并保护脑。 面颅 为颅的前下部,形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眶。
脑颅骨bones of cerebral cranium:共8块,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各1块,顶骨和颞骨各2块,它们共同构成颅腔。颅腔的顶称颅盖,由前方的额骨、后方的枕骨和中间的顶骨构成。颅腔的底称颅底,由中间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其余构成面颅(图1-24、图1-25)。
1.额骨 fron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前上部,分为 额鳞 、 眶部 和 鼻部 ,构成颅盖和颅底的前部。额鳞内含有空腔,称 额窦 。眶部为后伸的水平薄骨板,构成眶上壁。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
图1-24 颅的前面观
图1-25 颅的侧面观
2.筛骨 ethmoid bone 1块,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位于颅底前部,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为 筛板 、 垂直板 和 筛骨迷路 三部分。筛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其前份向上突起的骨嵴称 鸡冠 。垂直板自筛板中线下垂,构成鼻中隔的上部。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由许多蜂窝状小房构成,称 筛窦 ( 筛小房 )。迷路内侧壁有上、下两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
3.蝶骨 sphenoid bone 1块,形似蝴蝶,位于颅底中央,其中央部称 蝶骨体 ,内含有空腔称 蝶窦 。
4.枕骨 occipi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前下部有 枕骨大孔 ,孔下方的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 枕髁 ,与寰椎相关节。
5.顶骨 parietal bone 成对,位于颅盖部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6.颞骨 temporal bone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它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呈三棱锥形,称 颞骨岩部 ,内有前庭蜗器。
面颅骨 bones of facial cranium:共15块。计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各2块。上颌骨和下颌骨是面颅的主要部分,其他骨都较小。除舌骨游离外,其余均与上颌骨相邻接(图1-24、图1-25)。
1.上颌骨 maxilla 成对,位于面颅中央。骨内有一大的含气腔,称 上颌窦 。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 牙槽 。
2.鼻骨 nasal bone 成对,在额骨的下方,为长方形的小骨片,上宽下窄,构成外鼻的骨性基础。
3.泪骨 lacrimal bone 成对,位于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参与构成泪囊窝。
4.颧骨 zygomatic bone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隆凸,参与颧弓的构成。
5.下鼻甲 inferior nasal concha 成对,位于鼻腔外侧壁的下部,薄而卷曲,附于上颌骨和腭骨垂直板的内侧面上。
6.腭骨 palatine bone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后方,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参与构成骨腭的后部,垂直部构成鼻中隔外侧壁的后份。
7.犁骨 vomer 1块,为垂直位呈斜方形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颌骨 mandible(图1-26) 1块,居上颌骨的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 下颌体 居中央,呈马蹄铁形,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体的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 颏孔 。 下颌支 为长方形骨板,由下颌体后端向上伸出,其上缘有2个突起,前突称 冠突 ,后突称 髁突 ,髁突上端的膨大称 下颌头 ,与颞骨的下颌窝相关节。下颌头下方较细处为 下颌颈 。冠突与髁突之间的凹陷称 下颌切迹 ,为“下关穴”的位置。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一 下颌孔 ,由此孔通入 下颌管 ,并开口于颏孔,管内有分布于下颌牙的神经和血管通过。下颌体和下颌支会合处为 下颌角 ,角的外面粗糙,称咬肌粗隆,是咬肌附着处。
图1-26 下颌骨
图1-27 舌骨
9.舌骨 hyoid bone(图1-27) 1块,呈马蹄铁形,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与其他颅骨之间借韧带和肌相连。
1.颅盖 calvaria 呈卵圆形,前宽后窄。各骨之间有缝相连,额骨与顶骨之间有 冠状缝 coronal suture,左、右顶骨之间有 矢状缝 sagittal suture,顶骨与枕骨之间有 人字缝 lambdoi suture。在眶上缘上方有弓形隆起,称 眉弓 。
2.颅底 base of skull 可分为内面和外面。
(1)颅底内面观(图1-28) 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窝,分别称 颅前窝 、 颅中窝 和 颅后窝 。各窝内有许多孔、裂和管,它们大多通于颅底外面。
图1-28 颅底内面
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位置最高,由额骨眶部、筛骨和蝶骨构成。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 筛板 ,板上有许多 筛孔 ,有嗅神经通过。筛板正中向上突起形成鸡冠,是大脑镰前端的附着处。颅前窝骨质较薄,其下方与鼻腔和眶相邻。
颅中窝 middle cranial fossa:较颅前窝低,由蝶骨和颞骨等构成。中间是蝶骨体,体上面形如马鞍,称 蝶鞍 ,其中央的凹陷为 垂体窝 。窝前方两侧有 视神经管 ,管的外侧有 眶上裂 ,它们都通入眶。蝶鞍的两侧,有 破裂孔 ,该孔的后外侧壁上有 颈动脉管内口 。该孔的外侧,从前内向后外依次有 圆孔 、 卵圆孔 和 棘孔 。自棘孔起有脑膜中动脉沟行向外上方,很快分为前支和后支。在颞骨岩部的尖端、破裂孔的后方有一浅窝,称 三叉神经压迹 。
颅后窝 posterior cranial fossa:最深,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中央最低处有 枕骨大孔 ,孔前方的倾斜面称 斜坡 ,承托脑干。枕骨大孔的前外侧缘有 舌下神经管内口 ,孔的后上方有“十”字形隆起,称 枕内隆凸 ,隆凸的两侧为 横窦沟 ,此沟转向前下移行为 乙状窦沟 再转向下内终于 颈静脉孔 。颞骨岩部后面中央有一卵圆形开口,称 内耳门 ,向前外续于 内耳道 。
(2)颅底外面观(图1-29) 凹凸不平,孔裂较多。由前向后主要可见以下结构:由两侧牙槽突结合形成的 牙槽弓 和由上颌骨与腭骨水平部构成的 骨腭 。骨腭以上,有被犁骨分隔的一对 鼻后孔 。鼻后孔后外侧,有 卵圆孔 和 棘孔 ,二者的内侧是 破裂孔 。鼻后孔的后方为 枕骨大孔 ,孔两侧有椭圆形隆起的关节面,称 枕髁 ,与寰椎相关节。枕髁外上方有 舌下神经管外口 ,其外侧由前向后依次为 颈静脉孔 和 颈动脉管外口 ,后者的后方为细长的 茎突 和圆隆的 乳突 ,茎突和乳突之间有 茎乳孔 。茎乳孔前方大而深的凹陷为 下颌窝 ,与下颌头相关节。下颌窝前方的横行隆起,称 关节结节 。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 枕外隆凸 ,后者下方为“风府穴”的位置。
图1-29 颅底外面
上述颅底的孔、管都有血管或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往往沿这些孔道断裂,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
3.颅的前面观 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眶、骨性鼻腔。
(1) 眶 orbit 容纳眼球和眼副器,呈四面锥体形,尖向后内方,经 视神经管 通入颅腔。底向前外,它的上、下缘分别称 眶上缘 和 眶下缘 。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有 眶上切迹 (或 眶上孔 )。眶下缘中点的下方有 眶下孔 。眶的上壁薄而光滑,是颅前窝的底。眶的下壁是上颌窦的顶,此处骨面上有沟,称 眶下沟 ,向前移行为 眶下管 ,通眶下孔。眶的内侧壁很薄,主要由泪骨和筛骨眶板构成,邻接筛窦,该壁近前缘处有 泪囊窝 ,向下延伸为 鼻泪管 ,通鼻腔。眶外侧壁后半的上、下部各有 眶上裂 和 眶下裂 。
图1-30 颅的冠状切面
(2) 骨性鼻腔 bony nasal cavity(图1-30、图1-31) 位于面颅的中央,上方以筛板与颅腔相隔,下方以骨腭与口腔分界,两侧邻接筛窦、眶和上颌窦。骨性鼻腔被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其前方的开口称 梨状孔 。骨性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
鼻腔外侧壁有3个卷曲的骨片,由上至下依次为 上鼻甲 、 中鼻甲 和 下鼻甲 (图1-31)。下鼻甲为独立骨块,上、中鼻甲都属于筛骨的一部分。各鼻甲下方的空隙,分别称为 上鼻道 、 中鼻道 和 下鼻道 ,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小空隙称 蝶筛隐窝 。
(3) 鼻旁窦 paranasal sinuses(图1-30、图1-31) 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共4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它们皆与鼻腔相通。
图1-31 鼻腔
额窦 :位于眉弓深面,左右各一,其窦口向下开口于中鼻道。
上颌窦 :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体内,顶为眶下壁,底为上颌骨牙槽突,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部,故在直立位时不易引流。
筛窦 :位于筛骨内,由筛骨迷路内许多蜂窝状小房组成,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前、中、后三群 筛小房 。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4.颅的侧面观(图1-25) 在乳突的前方有 外耳门 ,向内入 外耳道 。外耳门前方,有一由颞骨和颧骨共同形成的弓状骨梁,称 颧弓 ,可在体表摸到。颧弓以上的凹陷,称 颞窝 ,容纳颞肌。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骨质比较薄弱,常构成一“H”形缝,称 翼点 pterion,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若此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
新生儿颅与身长的比例相对较大,约占1/4,而成年人颅占身长的1/7。新生儿颅没有发育完全,其颅顶各骨之间留有间隙,由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 颅囟 。最大的囟在矢状缝与冠状缝相交处,呈菱形,称 前囟 (额囟),在1岁半左右前囟逐渐骨化闭合。在矢状缝和人字缝相交处,有三角形的 后囟 (枕囟),在生后3个月左右即闭合。前囟在临床上常作为婴儿发育和颅内压变化的检查部位之一(图1-32)。
图1-32 新生儿颅(示囟)
颅底骨折:颅骨受到猛烈打击时,暴力可从受打击部位传至颅底,因颅底较脆弱,易发生骨折。颅前窝的骨折,可伤及额窦、筛窦、额骨眶板、筛板等结构,引起鼻腔及口腔出血、脑脊液经鼻溢出、眼结膜下出血、嗅觉障碍等临床表现。颅中窝的骨折,可因伤及蝶窦、外耳道等结构,引起口腔出血、耳溢出血或脑脊液等表现。
1.椎孔与椎间孔有何不同?
2.胸骨位于何处?它分哪三部分?什么叫胸骨角?
3.颈椎、胸椎、腰椎如何鉴别?
4.上肢部、下肢部、颅部有哪些临床常用的骨性体表标志?请在活体指认这些体表标志。
5.鼻腔周围有哪些鼻旁窦?其开口位置分别位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