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原意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关于人格的定义,迄今尚无统一的说法,国内更多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也常常被称作个性或个性心理。受苏联心理学的影响,中国心理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使用个性这个概念,用来强调人的独特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强调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在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人格逐渐成为不同心理学派研究的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倾向性(personality inclination)是人格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对象的选择,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人格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活动。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指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匮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如体内缺少水分会产生喝水的需要,血糖下降会产生进食的需要等,属于生理上的不平衡。一般情况下,生理上的需要是人类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例如,文艺作品的创作、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追求自尊和别人的赞许等,都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需要的类型 人类社会丰富多彩,人类的需要也多种多样,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将需要分为不同的类型。

(1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也称为生物需要,包括饮食、排泄、睡眠、性交、生育等。此类需要由个体内部生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对个体生命安全、延续生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和动物均有自然需要,但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也不一样。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自然需要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社会的产品得到满足。如人类可以使用空调达到对适宜温度的需求,可以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到达想要去的目的地,而动物却做不到。此外,人的自然需要还受社会性需要的调节。如人类在进食时,要考虑社会风俗及周围人的感受,否则会遭到他人的厌恶。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例如,对食物的需要、对生活日用品的需要、对住宅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得到满足。例如,对音乐绘画的需要、对电影艺术作品的需要、对哲学道德的需要等。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存在紧密的联系。个体在对某物质产品表现出需要时,同时也表现出精神上的需要。同样,精神需要的满足大多又离不开物质产品。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motivation)是指一种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不能直接进行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坚持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着个体行为的方向。

2.动机与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例如,正常个体需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保持正常的体温,维持细胞内水和盐分的适当平衡。当这些平衡发生破坏或变异时,人体内的一些调节机制会自动地进行校正,但它还不是行为的动机。只有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才成为人的动机。

3.动机的类型 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physiological motivation)和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

(1 )生理性动机 由生理需要所驱动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例如,进食、饮水、睡眠等均属于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推动个体行为,从而满足生理需要(饥饿、口渴、困乏)。但是,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的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例如取得食物需要使用交换、购买或其他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取得。因此,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实际上很少。

(2 )社会性动机 起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例如,权力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正是由于这些需要的产生,才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性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亲和动机)。这些动机推动个体追求权力、进行人际交往活动、追求美的享受、学习科学文化等。由于社会性动机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满足社会性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也各有不同。

4.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motivational conflict)又称心理冲突,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而无法同时满足时,发生冲突并出现相应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的一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有多种需要,于是就会形成多种动机,而任何时候驱动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结构中最强的主导动机决定的。但是,主导动机常因动机结构中同时存在的与其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而使人难以确立目标行为,从而形成了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有4种基本形式。

(1 )双趋冲突 两个事物或目标对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并引起相同强度的动机。迫于环境和条件,二者必选其一,即造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心理状态。

(2 )双避冲突 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造成威胁或厌恶,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环境和条件,必须接受一个,即造成了“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紧张状态。

(3 )趋避冲突 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是好而趋之,一方面又恶而避之,即造成“想吃鱼又怕腥”的心理矛盾状态。

(4 )双重趋避冲突 个体同时面对两个事物,存在两种选择,但二者各有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在临床上对某一疾病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疗效好但风险高,另一种风险低但疗效不显著,患者及家属在选择方案时往往拿不定主意。

二、人格心理特征

人格心理特征(personality mental characteristics)是人格的特征结构,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气质和性格两种心理特征的结合,就形成了西方心理学界强调的人格差异。

(一)能力

1.能力的概念 能力(ability)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能力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个人的能力总是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作为条件和保证。例如,一个人在绘画活动中形成了线条透视、色彩鉴别和形象记忆的心理特点,我们就说他具有了绘画能力。当然,能力与活动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能力可能会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也会需要多种能力。

2.能力的分类 能力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常被划分为以下两类。

(1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许多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且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就是一般能力的统称。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项专业和特殊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每一种特殊能力都是由该活动性质所制约的几种心理品质共同构成的。例如,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创造想象能力、精确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

(2 )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先天禀赋、后天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以将能力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教育和知识经验影响较小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研究发现,液体能力的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液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液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是受后天文化教育和知识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晶体能力与教育、环境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关。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到25岁前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并保持至个体的晚年。

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 )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质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不同的结合方式,构成了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方面。能力结构的差异,并不表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只体现一个人能力的倾向。

在感知方面,有的人属于分析型,其特点是善于分析,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不够;有的人属于综合型,其特点是善于概括和把握整体,但分析性较差;有的人属于分析-综合型,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有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运动记忆型和混合记忆型。以识记材料的性质为根据,又可分为直观形象型和抽象逻辑记忆型。在思维方面,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逻辑思维。

(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指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差异。根据研究,智力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人口中的分布表现为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特别高或特别低的人数量极少,而智力中等的人则占大多数(表2-1)。

表2-1 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智商分布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将智力分为超常、中常和低常三级水平。下面主要讨论智力超常和智力低常两类。

智力超常,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人的水平或智商(IQ)高于140,或某方面具有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活动。智力超常者的心理特征: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感知敏锐,观察仔细;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自信、好强、坚韧。

智力低常,是指智力明显地落后于同年龄人的平均水平或智商(IQ)低于70。智力低常者不仅智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同年龄人,而且社会适应不良。智力低常者的心理特征:感知速度慢;思维迟钝,不能理解抽象的东西;言语发展迟缓,表达模糊或失真;技能性学习有困难;缺乏自信、情绪紧张、压抑,社会适应能力差,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4.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智力(intelligence)是使人能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要正确理解智力,还要学会正确处理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第一,智力与能力同属于人格的心理学范畴。智力与能力都可以看成是成功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某个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

第二,智力与能力有着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智力偏重于知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是保证有效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偏重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它是保证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第三,认识和活动总是统一的,认识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基础;活动又必须有认识参与。所以智力与能力是一种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交叉关系。也就是说,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就叫智能。

(二)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这一概念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秉性”“脾气”相近似,是指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例如,一个易动怒的人,在任何场合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气质是人格结构中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一部分,它使人的活动带有显著的个人色彩。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灵活,有的人安静沉稳、反应缓慢,这些属于气质方面的差异。

2.气质学说 关于人们在气质方面存在的差异,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1 )体液说 最早对气质现象进行研究的是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有血液、黄胆汁、黏液、黑胆汁4种体液,人的“气质差异”是由这四种体液不同的配合比例形成的,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人体内血液成分多的为多血质,黄胆汁多的为胆汁质,黏液多的为黏液质,黑胆汁多的为抑郁质。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医生盖伦继承和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学说,首次使用了气质这个概念。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用体液说来解释气质类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由于他们对气质类型的四分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故一直沿用至今。

(2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他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不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独特的、稳定的结合方式,从而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交替的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巴甫洛夫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类型(表2-2)。

表2-2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①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具有容易激动、奔放不羁的特点,称之为“兴奋型”或“不可遏止型”。

②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强,两种神经活动过程易转化,具有反应灵活、外表活泼的特点,称之为“活泼型”。

③强、平衡、不灵活型(黏液质):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强,两种神经活动过程不易转化,具有坚毅、迟缓的行为特点,称之为“安静型”。

④弱型(抑郁质):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弱,具有胆小、经不起打击、消极防御的特征,称之为“抑郁质型”。

巴甫洛夫认为,从动物身上所确定的四种神经类型与人类神经活动类型相吻合,而且这种一般类型的外部表现恰恰相当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对气质的分类。因此,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同时他还指出,属于这4种典型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并不占多数,大多数人属于两种或三种类型结合的中间型。

3.气质的类型 是指人类共同具有的各种气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不同的气质类型有其典型的心理特征。

(1 )胆汁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持久的耐心。在正确的教育之下,他们也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独创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 )多血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做出兴致勃勃的反应。他们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他们的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表达能力强。在良好的教育之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易于对学习、劳动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

(3 )黏液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忍耐,具有实干精神,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可塑性差,表现不够灵活,行为和情绪表现为内倾性。在良好的教育之下,黏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坚毅等心理特性。

(4 )抑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具备这种气质的人往往富于想象,能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表现出负责的精神。在友好的集体中,多表现出温顺、委婉、耐心的心理品质;但在危险、紧张等的氛围中,常表现出恐惧、怯懦、畏缩、优柔寡断的心理特点。

以上4种类型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例如,有人对俄国的几位著名文学家进行过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赫尔岑是多血质,普希金是胆汁质,克雷洛夫为黏液质,果戈理则是抑郁质。他们虽然气质类型不同,但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性格

1.性格的概念 在国外的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最早的性格问题是作为道德问题提出来的。性格(character)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格心理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内涵包括:

(1)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外界客观事物的种种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心理反应机制中保存、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且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并形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例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忠厚、与人为善,有的人待人尖酸刻薄、冷嘲热讽,有的领导者勤政廉洁、大公无私,有的领导者碌碌无为、以权谋私等。不同的人由于各自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对现实的态度各异,受态度支配的行为方式也就千差万别。

(2)性格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正因为如此,文学家总是对人物最本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加以描绘,刻画出许多鲜明、生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但是,人在特殊情境中偶然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却不能称其为性格。例如,一个人偶尔表现出胆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他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换句话说,构成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必须是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3)性格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性格与人的需要、动机、信念和世界观联系密切,是构成个性心理的核心。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直接构成了个体的人生观体系,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也是在这种态度体系的影响和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因此,性格是一个人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

2.性格的类型 所谓性格的类型,就是某一类人身上共同具有或相似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人们很难在性格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此,介绍几种主要的性格类型学说。

(1 )心理功能类型说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A.Bain)等人按智力、情绪、意志三种心理优势功能来划分性格类型。在心理功能方面理智占优势的属理智型,这种人通常用理智来衡量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很少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在心理功能方面情绪占优势的属情绪型,这种人的内心体验比较深刻,情绪不稳定,受情绪影响大,缺乏理智感,凭感情办事;在心理功能方面意志占优势的属意志型,这种人行动目标明确,富有主动性和自制力,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果断、坚定,有时也表现得固执、任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属于理智型、情绪型与意志型混合的类型。

(2 )外倾-内倾类型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根据力比多的倾向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种类型。在荣格看来,力比多是一种来自本能的力量,它是一种生命力,决定着个人活动的方向。个体的力比多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比较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外倾型和内倾型可以看作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即个体对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3 )独立-顺从类型说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根据场的理论,将人的性格分成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性格的人按照两种对立的认知方式进行工作。场依存型(亦称顺从型)性格的人倾向于以外界参照物作为认识事物的依据,他们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遇事缺乏主见,容易受他人暗示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屈从于权威。场独立型(亦称独立型)性格的人则具有坚定的个人信念,习惯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善于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分析和判断,自信心比较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易出现动摇或慌张。但是有时也失之于主观武断,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三、人格的影响因素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早期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有人认为人格形成主要由遗传决定,也有人认为人格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塑造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格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heredity)是指父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个体的身体特征,如身高、骨骼结构、皮肤颜色和眼珠颜色等,主要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采用了双生子对比研究的方法。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是从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其染色体内的基因完全相同,即遗传基础完全相同;异卵双生子是从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其遗传基因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同卵双生子的特征,并与不同血缘关系的人比较,可以推论遗传对人格特征的不同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即使不在同一社会环境中成长,但在其智力、情绪、气质、性格等方面仍有许多相近的表现;而异卵双生子次之,同胞再次之,堂兄弟姐妹相关更小。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与养父母比较,寄养儿童在许多方面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

(二)家庭环境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出生到5、6岁是人格特征形成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父母的爱抚、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父母的爱抚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抚,尤其是母爱,是儿童人格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婴儿一般出生3个月后有种“天真快乐”反应,若父母与婴儿接触很少且缺乏爱抚,或对婴儿采取冷漠态度,这种快乐的情绪反应就会延缓出现。缺乏母爱的儿童就会形成孤僻、情绪反应迟钝、不易合群等不良人格特征。

2.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成长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性格特征;成长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无礼、依赖、蛮横等性格特征;而成长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乐观、自立、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等。

3.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可分为融洽和对抗两种。虽然家庭氛围是所有家庭成员所营造的,但关键还是要看夫妻之间的关系。哈特威克(Hartwick)的研究表明,宁静愉快家庭的孩子有安全感,能放松心情,并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经常担心受到惩罚,所以容易紧张、焦虑,并发生情绪性行为问题。

(三)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内,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洛奇(M.Lodge)的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的欺骗行为明显减少。另外,生活在学校班集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力等积极的人格特征。

(四)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人的一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但是,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征,就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就可能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此外,职业要求对人格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个体长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就会逐渐形成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人格特征。例如,长跑运动员的顽强、医护人员的细致、军人的忍耐等人格特征,都与自己长期的职业训练有关。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并陈述根据。

2.简述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并说明感觉与知觉有何关系。

3.同为情绪状态,心境与激情有何区别?

4.气质和性格分别指什么,有何区别与联系? S4tO0RysVFoA5URBRvht8f+LQMG/3JNEQ5olpN939EP/c/CQOBx1pEmRYHpkI/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