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心理现象概述

一、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部分(图2-1)。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心理活动的不同特征,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个人先天资质和后天生活条件及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每个人的人格都有所不同。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和人格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和人格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心理过程侧重于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共性规律;人格侧重于个体的心理表征,特别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规律。对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掌握个体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的总体概况。

心理现象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的共性在于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影响会留下物质的痕迹,亦称物质的反应。物质的反应可表现为滴水穿石、金属氧化生锈、菊科植物的向阳性、动物对攻击的逃避等。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其反应形式亦不同。无生命的无机物质,其反应形式只有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形式;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等有生命的物质,其反应形式则具有感应性。感应性是生物为了自我保护和繁衍,改变自己的状态或活动形式以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如单细胞的阿米巴原虫遇到细菌等营养物质,就伸出伪足将其包裹并同化为自己的组成部分,而遇到铁丝等有害物质时则缩回伪足向相反方向运动。感应性是生命体的主动反映形式,与无生命物质的被动反映形式相比,具有质的飞跃。

图2-1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后,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功能的神经系统。腔肠动物水螅的网状神经、环节动物蚯蚓和节肢动物昆虫的节状神经具有感觉这一新的反映形式。感觉是把外界刺激的个别属性反映成主观映像的过程,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反映形式。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相应完善,有机体开始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复合刺激和事物整体做出反应,如鱼同时依靠视、嗅、味等感觉器官来反映复合刺激,较为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知觉便随之出现。高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出现了沟回,扩大了脑皮层的表面积,为大脑皮层担负更重要的调节和指挥功能准备了物质基础。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到了这一阶段,动物已经可以很容易地建立条件反射,心理反应的形式越来越复杂,水平也越来越高。动物的具体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体特有的行为方式,能够反映一些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如马戏团的小狗能解答简单的数学题,黑猩猩能利用木棍等工具从较高处取下上肢拿不到的食物等。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但又与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及其心理的演化是完全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的;人类及其心理的产生,一方面要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但更主要的是受其他因素特别是劳动和语言的支配。劳动既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的意识。劳动使人类祖先的四肢分化,确立了可直立行走的身体结构,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外界接受更多的信息。手成为劳动的器官,加强了视觉和触摸觉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对刺激物的认识,使人类祖先大脑皮层接受来自各器官的信息与日俱增,联系也日益复杂,从而促使大脑皮质的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动物所没有的言语等新功能区。劳动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自觉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获得丰富的外部世界知识,其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操纵物体的运动技能都得到了发展。劳动工具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凝结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个人参加劳动时,必须学会使用他人或前人所创造的工具。人类的社会经验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传递的,不像动物依靠本能遗传传递种族经验。这种传递方式为人类祖先继承丰富的社会经验遗产,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心理提供了条件。而语言是人类祖先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而产生的交际符号系统。语言促进了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生,使人类的认识更加广阔。借助于语言,人们的认识不仅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虚幻境地,而且还可以追忆过去,展望未来,使人类心理出现了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社会性和抽象逻辑思维等新的特点。

二、心理的本质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和概念是极其必要的。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人类认识史上重大的原则问题。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理解是根本对立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心理是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这一论断科学地阐释了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功能系统。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脑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讨论脑的三个主要的功能系统来加以理解。

1.脑的感觉功能系统 人脑通过感受器(如眼的视网膜、内耳的柯蒂器等)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发放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再分别经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到达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这些传入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由两条神经通路传入大脑皮层,一条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另一条是非特异性传入系统。这两个系统的作用是不同的。每种感受器都有其特异的传入路径,以传导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并传送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投射区(特异性传入系统)。其作用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丘脑是这个系统中重要的转换站,除嗅觉外,所有的感觉纤维在到达大脑皮层之前都终止于丘脑,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将各种感觉冲动分别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丘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加工,但它不能确定感觉的性质和强度。特异性传入系统的神经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经丘脑内侧部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的感觉,因此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正常情况下的感觉功能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功能整合的结果。推而广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必须有网状激活系统的参与,因为人的绝大多数心理活动都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而下行网状系统则对效应器官的活动具有激活和抑制作用,是大脑皮层对行为、活动控制必不可少的脑结构。

2.脑的运动功能系统 人的一切随意活动是由大脑皮层调节的。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的皮层代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特征:①对侧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肌肉活动。②精细的定位,一定的区域支配身体一定部位的肌肉。③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的大小和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④刺激该区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少数个别肌肉的收缩,甚至只引起某块肌肉的一部分发生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收缩。人的一切随意运动都是经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协同活动完成的。大脑皮层相当广泛的区域都与随意运动有关。由于随意运动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和保证种系生存而进行的,因此,行为动作必然受到周围环境和体内环境传入信息的控制和影响。有关维持内环境稳定和种系生存的需要,反映在脑干网状系统、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其中一部分行为可能是通过额叶皮层和扣带回而实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动作进行更细微的调节则主要通过顶叶、颞叶和枕叶来实现。至于根据预先的意图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前额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大脑皮层的联络功能 在大脑皮层,除了特异感觉投射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这些区域一般称为联络区,主要有感觉联络区、运动联络区和前额联络区。

(1 )感觉联络区 各感觉投射区的神经元严格保持着模式特异性,其邻近区域有大量的短轴突联络神经元。它们与各感觉区的特异神经元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功能是组织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以便获得更精确的信息。

(2 )运动联络区 运动的组织与意义性是由运动前区赋予的。例如,写字时所需要的手指和手臂肌肉的运动是人对这种运动方式和程序经过多次练习而习得的。这种经验包括手与臂运动的方式与文字意义的关系。学习、保持及运用这种经验等,是与控制手指和手臂运动区有关的运动联络区的功能。如果这一运动联络区受损坏,患者虽仍能握笔做书写状运动,却不能写出他以前所熟悉的文字。

(3 )前额联络区 该区为规划、调节和监督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位于大脑半球额叶的最前端。前额联络区在人形成意向、运筹规划,以及调节和监督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目的、计划相适应的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前额区被破坏后,此类能力即丧失。临床病例中曾发现,前额区损伤者虽仍能表现简单的智能活动,但不能从事综合性与推理性的思考活动。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心理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但它本身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心理。辩证唯物论指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像”。世界万事万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感觉、注意、想象、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过程反映在人脑中,并做出应答性的反应,如语言、动作等活动。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像,心理依赖于客观现实而存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头活水。离开了客观现实,心理便无从产生,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物。自然、社会都是人的心理的重要源泉,相对而言,社会对于人的心理更为重要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脱离现实的人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甚至人的身体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正是由于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作用于人脑,人才能产生各种认知活动、情志活动,形成个性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三)心理的主观性与实践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人与动物在生物属性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语言。正是人具有思维和意识的属性,具有高等的心理活动,才能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做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对客观现实消极的、被动的镜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人的心理主观性还表现在,它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受个体的生活经历、全部的知识经验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就必然使人的心理活动带有个性化色彩,表现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观性。比如,对于某地的同一棵松树,有着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就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在植物学家眼里,这是一棵油松,属松科长绿乔木;在建筑师看来,这棵松树高大、笔直,是建造房屋的栋梁之材;在画家的眼里,它可能成为绘画的素材等。

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当人掌握了语言,参与社会的实践与交往,不断积累经验接受人类的知识财富,也就产生了反映客观现实的日益丰富和不断概括的主观世界。 /vwRO/8ZG+H5gNoK1QbWKMaak/99AIk/8rwElCyUXSQ/kjY/jbfB306+JMZero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